壹岐岛汉军大营的中军帐内,气氛与往日略显不同。悬挂的巨大倭国山川舆图上,被朱红色的朱砂笔划出了数道粗重的箭头,如同嗜血的毒龙,直指九州岛腹地。汉王朱高煦背对舆图,魁梧的身躯如同山岳,他手指敲打着铺有虎皮的帅案,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声都仿佛敲在帐内诸将的心头。
张辅、朱能、以及征倭大军的一干核心将领肃立两侧,屏息凝神。赵王朱高燧坐在稍侧的位置,面色平静,眼神却深邃如渊,观察着每一位将领的反应。皇太孙朱瞻基则被特许站在朱高燧身后,小脸因激动而微微泛红,努力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做出沉稳的表情。
“都看清楚了吗?”朱高煦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父皇严令,一年之内,必须彻底解决倭国之患!我们没有时间再跟这些倭寇玩捉迷藏,也没有耐心去理会那些首鼠两端的倭人豪族无休止的扯皮!”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所以,本王决定,改变策略!全面加速征伐!”
他走到舆图前,用粗壮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九州岛西北部,他们目前控制的区域:“以此为基,兵分两路!”
“第一路,由本王亲自统领!”他的手指沿着西海岸,猛然向南划去,“张辅!”
“末将在!”英国公张辅踏前一步,抱拳应诺。
“朱能!”
“末将在!”成国公朱能声如洪钟。
“你二人随本王,率我大明主力八万,辅以新近归附之‘九州探题’大友宗麟所部倭军两万,沿肥前、肥后、筑后一线,向西、向南疾进!目标——”他的手指狠狠戳在九州岛最南端的萨摩、大隅地区,“扫平岛津氏,控制整个九州西部和南部!打通与琉球之航道,将倭国这把‘刀’的刀尖,给老子掰断!”
“末将遵令!”张辅、朱能轰然应诺,眼中燃烧着战意。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岛津氏以彪悍善战着称,盘踞南九州多年,根深蒂固。但同样,这也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
“记住!”朱高煦语气森然,“此路进军,要快!要狠!如雷霆扫穴,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凡遇抵抗,不分军民,一体剿杀,以儆效尤!要用最快的速度,打垮最强硬的敌人,让其他还在观望的倭人胆寒!”
“是!”众将齐声应道,杀气盈帐。
朱高煦的目光转向了朱高燧,语气稍微缓和,但依旧带着命令的口吻:“老三!”
“臣弟在。”朱高燧起身,微微躬身。
“第二路,由你坐镇壹岐岛大本营,总揽全局!”朱高煦的手指在九州岛东北部、与本州岛隔海相望的丰前、丰后、长门一带画了一个圈,“你的任务,同样艰巨!”
“其一,稳固后方,确保粮道、信息畅通,协调各路物资,尤其是老四(朱高晟)从天津卫运来的那些新奇的药还有火器要尽快分发到位,提升士气!”
“其二,监视本州岛毛利氏等大名的动向,防止他们趁虚而入,驰援九州!”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高煦的声音压低,带着一丝冷酷,“继续推行‘以倭制倭’之策!大力招募九州本地浪人、破产农民、以及对现有大名不满的豪族,组建更多的‘倭人仆从军’!给他们武器,给他们画饼,让他们去攻打那些尚未臣服、或者臣服不彻底的地区!让他们自己人,去消耗自己人!”
他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意:“告诉那些投靠过来的倭人,谁打下的地盘,未来就由谁管理!谁立的功劳大,本王就向父皇保举谁做新的‘九州探题’!让他们去争,去抢,去狗咬狗!我们只需要在后面看着,必要时……推波助澜,或者,清理门户!”
帐内一些将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钦佩。此计甚毒,却也甚妙!既能极大减少明军自身的伤亡,又能加速倭国内部的分裂和消耗,方便日后统治。唯有张辅、朱能等老成持重者,心中微凛,意识到这背后更深层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战术,更是为后续那可能更加隐秘和残酷的“犁庭扫穴”计划,创造条件,筛选目标。
朱高燧面色不变,平静地领命:“臣弟明白。定不负二哥所托,稳住后方,驱狼吞虎。”
朱高煦满意地点点头,最后看向诸将,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战鼓擂响:“都听清楚了?!兵贵神速!三日之内,完成所有集结调配!三日后,西路军誓师出征!此战,关乎国朝海疆百年安宁,关乎吾等之功名利禄!望诸君奋勇向前,用倭寇之血,染红我大明战旗!”
“大明万胜!汉王千岁!”帐内众将热血沸腾,齐声呐喊,声浪几乎要掀翻帐顶。
誓师大会在壹岐岛主港口举行。八万明军主力,加上两万由大友宗麟率领、装备混杂、神情各异的倭军仆从,浩浩荡荡,列阵于海滩之上。
明军阵营,泾渭分明。主体部分是汉王朱高煦带来的传统明军,他们甲胄鲜明,刀枪如林,旌旗蔽日,虽然也透着一股百战精锐的彪悍之气,但队形排列和士兵神态,仍带有这个时代军队普遍存在的、些许的松散和个体差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