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风号”离开大沽口军港,如同离弦之箭般射入浩瀚无垠的东海。甫一进入深海,朱高燧便真切地体会到了这艘“破浪”级快舰名不虚传的速度与激情。
与他在内河或近海乘坐过的任何官船、战船都截然不同,“逐风号”的航行体验堪称颠覆。它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福船或广船的尖底、长宽比更大的船型设计,吃水深,稳定性极佳,破浪前行时,船首切开海面的阻力似乎小了很多。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帆装系统,并非单一的巨大硬帆,而是采用了多桅杆、配合多种不同形状和材质的软帆与硬帆的组合。水手们根据风向和航向,在军官简洁有力的口令下,如同演奏乐器般娴熟地调整着帆索和帆角,使得“逐风号”总能以最佳角度利用风力,速度远超朱高燧的想象。
他站在舰尾楼甲板上,扶着冰冷的新式铜材料的栏杆,感受着强劲的海风扑面,吹得他亲王常服的衣袂猎猎作响。脚下的甲板随着舰船破浪而有节奏地微微起伏,却异常平稳,完全没有普通船只那种令人不适的剧烈摇晃。放眼望去,碧蓝的海水被高速航行的舰船犁开一道长长的、翻滚着白色泡沫的尾迹,如同在无垠的蓝色绸缎上划开一道笔直的裂痕。天空中海鸥追随盘旋,发出嘹亮的鸣叫。
“殿下,风大,是否回舱休息?”特遣队队长陈默走上前来,依旧是那身笔挺的深蓝色海军制服,帽子戴得一丝不苟,语气恭敬却不卑不亢。
朱高燧摆了摆手,饶有兴致地问道:“陈上尉,这船……究竟能跑多快?”
陈默眼中闪过一丝属于专业人员的自信光芒,回答道:“回殿下,在满帆顺风状态下,‘逐风号’的极限航速据测算可达每小时近二十里(注:此为小说设定,非真实历史数据)。即便逆风,借助其独特的帆装设计和船体结构,也能以‘之’字形航线有效前进,速度远超传统舰船。”
“每小时二十里?!”朱高燧倒吸一口凉气。这速度,若用于海上追击或传递消息,将是何等恐怖的存在!他父皇当年若有此等舰船,下西洋的船队效率将提升数倍!
“不仅如此,”陈默继续介绍,语气中带着对晟王殿下造物毫不掩饰的推崇,“‘逐风号’的龙骨和肋骨采用了特殊的冷锻铁梨木与部分钢铁构件混合加固,结构强度极高。船舵也非传统的侧舷舵,而是安装在船尾的‘平衡舵’,转向更为灵敏省力。底舱还设有压载水舱,可根据需要调整船舶稳性。”
朱高燧听得心潮澎湃。这些名词他大多闻所未闻,但结合眼见为实的速度和稳定性,他深知其中蕴含的技术含量何等惊人。四弟朱高晟,不仅仅是弄出了些新奇玩意,他是从根本上重塑了海战的规则和航海的方式!
他的目光投向甲板上忙碌的水手和特遣队员们。无论是在高高的桅杆上如同猿猴般灵活调整帆索的了望手,还是在甲板上检查缆绳、操作绞盘的水兵,亦或是持枪肃立在关键岗位、目光警惕扫视海面的特遣队员,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动作精准、高效、沉默。他们身上那套深蓝色的军服,在海上强烈的日光和海风侵蚀下,依旧保持着挺括和整洁,显示出极佳的材质和日常维护的严格。每个人脚上都穿着统一的黑色高帮皮靴,腰间的武装带上挂着水壶、匕首、以及一个造型奇特的、似乎是装弹药的皮盒。部分特遣队员还背着一种不同于明军制式鸟铳的、枪管更长、结构更显精密的火铳(早期步枪雏形),枪口装着明晃晃的铳刺。
“陈上尉,你们这身行头,还有这火铳……”朱高燧忍不住问道。
“回殿下,此乃晟王殿下亲自参与设计的‘永乐式’海军常服与作战服,面料耐磨、防水、透气,适合海上环境。”陈默解释道,“至于火铳,是天津卫兵工厂最新试制的‘晟王式’线膛击发枪,射程、精度和射速都远超旧式鸟铳。每位特遣队员标配此枪一杆,定装纸壳弹药六十发,铳刺一柄,格斗匕首一把,以及三日份的应急口粮和急救包。”
朱高燧仔细看去,果然发现士兵们的装备虽然看似简洁,但每一样都透着实用和精良。那份沉静自信的气质,正是源于对这身装备和自身技艺的绝对信任。
就在朱高燧沉浸在对这支精锐部队和新式舰船的赞叹中时,一名负责巡查底舱的水兵匆匆跑来,在陈默耳边低语了几句。陈默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古怪,他看了看朱高燧,欲言又止。
“何事?”朱高燧敏锐地察觉到异常。
“殿下……”陈默显得有些为难,“底舱……发现了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朱高燧眉头立刻拧紧。这是执行绝密任务的舰船,怎么可能混上陌生人?“带上来!”他的声音带上了属于亲王的威严。
片刻后,两名身材高大的特遣队员,押着一个用麻袋套着头、身材略显瘦小、穿着普通水手号衣,但明显不合身的人走了上来。那人似乎还在挣扎,发出“呜呜”的声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