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阅完准备第一批登陆的队员的装备后,朱高煦意犹未尽,又在军官的陪同下,深入到底舱的军械库和后勤仓库,他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四弟究竟为这次远征,准备了何等程度的细节。
在军械库,他看到了码放整齐、油光锃亮的“靖海二式”步枪备用枪管和核心零件,以及一箱箱封装严密、标注清晰的定装弹药。不仅仅是步枪弹,还有为“龙吟”短铳配备的专用短弹,为各型火炮准备的实心弹、开花弹、榴霰弹,甚至还有一批特制的、用于爆破障碍物和城寨门的炸药包和工兵铲。
“王爷,此乃‘爆破筒’,内填高能炸药,可由工兵匍匐接近后,用于摧毁倭寇土木工事。”
“此乃‘信号火箭’,有红、绿、白三色,用于不同情况下的战场联络。”
“这是‘照明火箭’,夜间作战时发射升空,可短暂照亮大片区域。”
每一样装备,都设计巧妙,用途明确,而且都实现了标准化和模块化,便于生产和补给。朱高煦拿起一个工兵铲,铲头是精钢打造,一侧开刃,可砍可挖,另一侧是锯齿,木柄中空,里面甚至还藏着几根应急用的火柴和一小卷绷带!这种将工具功能发挥到极致、并考虑战场应急需求的设计,让他再次无言。
来到后勤仓库,更是让他大开眼界。
除了堆积如山的标准单兵口粮和饮用水(大量采用铝制水壶和木桶封装),他还看到了特制的“海上蔬菜”——一种用豆类发芽制成的豆芽菜,可以在航行中少量补充维生素。有专门为伤员准备的、更容易消化的糊状营养餐。有大量的备用军服、靴子、雨披。甚至还有针对不同伤情的手术器械包、消毒用的酒精、包扎用的绷带纱布,都分类存放,井然有序。
“王爷,晟王殿下反复强调,‘后勤乃胜利之本’。他曾言,‘兵无粮则散,器无备则废,伤无医则亡’。故此次远征,后勤物资准备,力求冗余,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后勤官恭敬地汇报着。
朱高煦走到一个标注着“净水”的区域,看到除了清水,还有大量的明矾和一种特制的过滤布(类似早期的活性炭过滤原理,由系统提供基础知识)。“这是?”
“回王爷,此乃应急净水装置。若在岛上找不到可靠水源,可用此布过滤浑浊之水,再加入明矾沉淀,可大幅降低患病风险。晟王殿下说,倭国许多河流看似清澈,实则多有肉眼难见之虫卵病菌,不可不防。”
听到这里,朱高煦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从巨舰大炮,到单兵步枪;从思想教化,到驱虫药囊;从压缩干粮,到净水布……四弟的思维,仿佛一张无形而精密的大网,将这次远征所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无论宏细,都笼罩其中,并提供了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
他回想起李振邦教化使对倭寇战术、习性的如数家珍,再结合眼前这些针对性极强的装备和物资,一个清晰的结论浮现在他脑海中:四弟对倭国的了解,绝非停留在书本和道听途说!他必然早已派出了大量精干细作,深入倭国,对其地理、气候、人文、乃至各股势力的底细,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渗透和侦查!否则,绝无可能做到如此精准的预判和准备!
这份隐于幕后的情报工作,其价值和难度,丝毫不亚于打造一支无敌舰队!
朱高煦独自一人回到舰长室,站在那幅巨大的海图前,目光深邃。窗外,是无垠的大海,而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那位远在京师、年龄比他小上许多的四弟的复杂情绪。
有震惊,有敬佩,有感激,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庆幸。
震惊于四弟布局之深远、思虑之缜密。
敬佩于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创造力。
感激其为自己、为这支舰队所做的一切堪称“保姆级”的周到安排。
庆幸的是,这样一位惊才绝艳、智深如海的人物,是他的亲弟弟,是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而非需要你死我活的对手。
“四弟啊四弟……”朱高煦摩挲着腰间那把冰凉而精致的“龙吟”短铳,喃喃自语,“你将一切都算计到了骨子里,让二哥我这仗,打得是既安心,又……颇有压力啊。”
安心,是因为后顾无忧,装备精良,情报准确,士气高昂。
压力,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手握的是一支凝聚了四弟无数心血和期望的、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必须打得漂亮,必须赢得彻底,才能不负四弟这番旷古烁今的苦心经营和庞大投入。
距离预定的登陆日,只剩下最后三天。海面上的气氛愈发凝重,连海鸥的鸣叫都仿佛带着一丝紧绷。按照北大明水师新颁的《战时条例》,在经历最终战备检查后,所有即将参与首波登陆作战的官兵,被给予了半日难得的休整时间,并被鼓励——或者说,是被要求——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写下寄给家乡亲人的信件。
条例中明确写道:“凡临战将士,皆可书写家信,由军中文书代笔或自行书写,交由教化使统一封存。若将士凯旋,信件发还;若有不测,此信将连同抚恤金及军功章,一并送至其家人手中。此乃告慰亲心,亦坚定我辈为国戍边之志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