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日益繁盛的港口城市,今日迎来了另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盛事——汉王朱高煦,将亲率大明新建的北洋水师第一舰队,扬帆东征,剑指倭国!
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出征这天清晨,天色尚未大亮,天津卫新建的巨型军港及周边海岸线,已然被人潮所淹没。从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翁,到穿着崭新工服、刚下夜班的工匠;从怀抱婴孩、翘首以盼的妇人,到挤在人群缝隙中、兴奋得小脸通红的孩童……几乎全城的居民,都自发地汇聚于此,要为这支承载着特殊使命的舰队送行。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海风咸腥、人群汗味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的情绪。人们议论着,比划着,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片被划为军事禁区的深水港区。
旭日初升,万道金芒刺破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也照亮了港区内那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庞大舰队!
为首的,是两艘如同海上移动堡垒般的巨舰——“定远”号与“镇远”号。这是大明,乃至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战舰形制!它们摒弃了传统福船的多层楼阁式结构,采用了更低矮、更流线型的船身设计,以增强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船体并非木质,而是在关键部位包裹了冷锻轧制的钢甲!虽然并非全身铁甲,但那黝黑厚重的装甲带覆盖了水线以上要害部位,在朝阳下反射着冷硬无情的光泽,如同披挂了龙鳞的洪荒巨兽。
最引人瞩目的,是舰艏那两座巨大的、呈圆柱形的封闭式炮塔!炮塔同样由钢铁铸造,表面开着数个用于观测和射击的狭小窗口,显得狰狞而肃杀。此刻,炮塔侧面的厚重舱门已经打开,露出了里面一门门粗壮得令人心悸的巨炮炮管!那是采用了最新式后膛装填、膛线技术,并配备液压制退复进机构的巨型舰炮!其口径、射程与威力,远超旧式的前装滑膛炮,是真正意义上的“舰炮”,而非简单地将陆炮搬上船。
除了这两艘作为核心主力的“钢甲炮舰”,舰队中还拥有八艘体型稍小、但速度更快的三级巡洋舰(采用飞剪船首和更多风帆,兼顾火力与机动性),以及二十余艘负责侦察、通讯、运输补给的辅助舰船。所有战舰的桅杆上都悬挂着簇新的大明龙旗,以及象征汉王藩属的烈焰飞熊旗,迎风猎猎作响,气势磅礴,军容鼎盛!
岸上的人群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欢呼!
“看!那就是‘定远’舰!乖乖,这大家伙,怕是龙王爷见了也得绕道走!”
“听说一炮就能轰塌倭寇的一座小山头!”
“汉王殿下亲自领军,还有如此神兵利器,此番东征,必能马到成功,扬我大明国威!”
“对!把属于咱们的金矿拿回来!让那些倭寇知道厉害!”
声浪如同海潮,一波高过一浪,冲击着码头,也传到了舰队旗舰“定远”号的甲板之上。
朱高煦身着一套特制的、兼具礼仪性与实用性的海军元帅礼服,深蓝色的呢绒面料上绣着金色的蟠龙与浪花纹饰,肩章与袖口以金线勾勒,既显华贵,又不失军人英武。他没有戴传统的凤翅盔,而是戴着一顶镶嵌着东珠的元帅大檐帽,帽檐下的脸庞,被海风和阳光镀上了一层古铜色的光泽,往日眉宇间的暴躁与戾气,已被一种沉静如渊、却又锐利如刀的坚毅所取代。
他挺直如山岳般的身躯,屹立在舰桥指挥室外的高台上,左手紧紧按着腰间那把朱高晟所赠的、同样铭刻着蟠龙纹饰的“龙吟短铳”,右手则扶在冰冷的钢铁栏杆上。他俯瞰着下方码头上万头攒动、群情激昂的壮观景象,聆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欢呼与祝福,胸膛之中,一股滚烫的热流在奔涌、激荡!
这就是大明的子民!这就是他即将为之奋战、为之开拓的根基!
这就是四弟高晟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坚船利炮,更是一种凝聚的人心,一种昂然向上的国族自信!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这支他即将指挥的、寄托了帝国海疆未来希望的强大舰队。每一艘战舰,从龙骨铺设到装甲铆接,从火炮安装到风帆调试,都凝聚了天津卫无数工匠的心血,都体现了四弟那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技术。他能感受到脚下这艘钢铁巨舰所蕴含的、足以碾碎一切旧有海上规则的恐怖力量。
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同这清晨的海风,充盈了他的四肢百骸。这不再是为了个人功勋或是与兄弟争宠的战争,这是为了大明帝国的尊严与利益,为了开拓前所未有的疆土,为了验证一种全新的、更强大的国家力量!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紫禁城,飘回了父皇朱棣的身边。
他想起了年少时,跟随父皇征战漠北,在马背上听着父皇指点江山,那股睥睨天下的豪情;
他想起了自己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时,父皇那复杂难言的眼神,既有期许,更有深深的忌惮与制衡;
他想起了无数次,自己拼死冲杀,立下赫赫战功,却总因性情急躁、手段酷烈而被父皇训斥“不堪大用”,那份积压心底的委屈与不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