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青瓦白墙的院子里就飘起了淡淡的米香。苏念桃系着藏青色的粗布围裙,站在厨房灶台前,手里握着木铲轻轻搅动着锅里的杂粮粥。粥里卧着几颗红枣,是前几天小孙女从乡下带来的,颗颗饱满,煮得软烂后,甜香混着米香漫出厨房,飘向院子的每个角落。
“慢着点,别烫着。”陆沉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岁月沉淀后的温润。他穿着灰色的对襟褂子,手里端着一个搪瓷盆,里面盛着刚从井里打来的凉水,小心翼翼地放在灶台边,“粥还得焖会儿,不急着盛。”
苏念桃回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水波一样漾开:“知道你疼曾孙,怕他等不及。”她抬手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目光望向堂屋的方向,“这孩子,每天都跟小炮仗似的,一睁眼就念叨着要去学堂。”
话音刚落,就听见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从楼梯传来,四岁的曾孙陆星辰穿着天蓝色的小校服,背着一个印着卡通图案的小书包,跑得小脸红扑扑的:“太爷爷!太奶奶!我准备好了,能出发啦!”
陆沉渊弯腰抱起他,在他软乎乎的脸颊上捏了捏:“慢点跑,当心摔着。星辰今天要学什么呀?”
“老师说要教我们唱国歌!”陆星辰搂着陆沉渊的脖子,声音脆生生的,“还要认新的字,我要比同桌认得多!”
苏念桃盛了两碗粥,又夹了几个刚蒸好的白面馒头,还有一小碟酱黄瓜——这是她昨天用自家菜园种的黄瓜腌的,脆嫩爽口,最是下饭。“先吃点东西再走,空腹上学可不行。”她把碗筷放在八仙桌上,招手让祖孙俩过来。
陆星辰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拿起馒头啃了一口,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苏念桃:“太奶奶做的馒头真好吃,比幼儿园的香多了!”
“好吃就多吃点。”苏念桃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眼里满是宠溺。这孩子是大孙子的独子,眉眼间有几分陆沉渊年轻时的英气,又带着几分活泼灵动,是整个家里的宝贝疙瘩。
吃完饭,陆沉渊背着陆星辰往村小学走去。村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就不是当年泥泞不堪的模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两旁栽着整齐的白杨树,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路上遇到几个早起的邻里,都热情地打招呼。
“沉渊,送曾孙上学啊?”隔壁的张大爷扛着锄头,正要去地里,笑着问道。
“是啊,这孩子催得紧。”陆沉渊笑着回应。
“你们老两口可真有福气,儿女孝顺,孙辈出息,现在又能含饴弄孙,真是享天伦之乐啊!”张大爷一脸羡慕,“想当年,咱们一起在地里刨食的时候,谁能想到日子能过成现在这样?”
陆沉渊心里也满是感慨。是啊,当年他和念桃刚结婚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粮,还要应付各种糟心事。若不是念桃带着灵泉重生,若不是两人同心协力,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送完曾孙回来,苏念桃已经拿起了锄头,准备去打理院子角落的菜园。这菜园不大,但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茄子紫得发亮,黄瓜挂在藤蔓上,绿油油的,还有红彤彤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灵泉的水滋养着这些蔬菜,长得格外旺盛,不仅够家里人吃,还经常送给邻里和子女们。
“我来挖地,你歇着。”陆沉渊走过去,从苏念桃手里拿过锄头,“你这腰不好,别累着。”
苏念桃没有推辞,找了个小板凳坐在菜园边,手里拿着剪刀,修剪着旁边的月季花。这几株月季是她当年从娘家带来的,如今已经爬满了院墙,开得如火如荼,粉色、红色、黄色的花朵交相辉映,香气扑鼻。“孩子们昨天打电话来,说这周末要回来。”她一边修剪枝叶,一边说道,“建军说要带他新研发的汽修设备回来给你看看,小雅说要送些刚做的糕点过来。”
陆沉渊停下锄头,直起腰来,捶了捶后背:“回来好啊,家里也热闹些。”他看向苏念桃,眼里满是温柔,“建军这孩子,从小就喜欢摆弄机械,当年咱们支持他开汽修厂,没看错人。现在他的汽修连锁都开到邻市了,生意越来越红火。”
“小雅也不错,”苏念桃笑着说,“咱们当年创下的‘念桃食品’,现在交到她手里,不仅保住了老味道,还开发了不少新产品,罐头、饼干、真空包装的卤味,销路越来越广,听说还卖到国外去了。”
说起子女们的事业,两人脸上都洋溢着骄傲。当年,他们靠着灵泉水做出的特色小吃起家,后来又开了汽修铺,一步步打拼,不仅改善了家里的生活,还为子女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儿子陆建军继承了汽修的生意,把小铺子做成了连锁企业,诚信经营,口碑极好;女儿陆小雅则接手了食品生意,坚守品质,让“念桃食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孙辈们也各有出息,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学,有的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有的投身公益,个个都让他们省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