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末的秋夜,省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新闻刚结束,屏幕上突然跳出一片绿油油的菜园——晨露打湿的萝卜缨子青翠欲滴,戴着蓝布头巾的农妇正弯腰采摘,指尖捏着饱满的萝卜,笑容质朴。紧接着镜头一转,洁白明亮的无菌车间里,女工们身着统一工装,将洗净的蔬菜送入发酵罐,紫外线消毒灯在头顶静静运行;最后画面落在一张温馨的家庭餐桌上,四世同堂围坐,老人夹起一筷酱菜放进孩子碗里,祖孙三代相视而笑,字幕缓缓浮现:“念桃腌菜香,百年好家风”。
这则30秒的广告,是苏念桃花了5万元拍下的省台黄金时段广告位,也是“念桃食品”成立二十年来,第一次登上电视屏幕。
广告播出的当晚,苏念桃全家围在客厅的黑白电视机前,连刚满周岁的苏承泽都被屏幕上的菜园吸引,咿咿呀呀地伸手去够。陆沉渊扶了扶老花镜,看着画面里熟悉的厂区和家庭场景,感慨道:“没想到咱们念桃也能上电视了,这广告拍得好,有根有据,不花哨。”
苏母擦了擦眼角:“看着电视里的家庭餐桌,就想起咱们家承泽满月时的样子,这口号说得好,腌菜香,家风也香。”
苏念桃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当初提出要投电视广告时,厂里的管理层几乎一半反对。副厂长老周拿着财务报表,眉头拧成疙瘩:“苏总,5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够咱们买两吨优质萝卜了!现在厂里的生意挺好,‘桃小鲜’也卖得不错,何必花这个冤枉钱?”
老员工张桂兰也附和:“是啊苏总,咱们‘念桃’靠的是口碑,老顾客都认咱们的味道,没必要这么高调。万一广告播了没效果,这钱不就打水漂了?”
反对的声音不是没有道理。90年代末,电视广告还是新鲜事,中小企业很少舍得在黄金时段投广告,5万元对于“念桃食品”来说,相当于三个月的纯利润。但苏念桃有自己的考量:“‘桃小鲜’虽然打开了年轻市场,但认知度只局限在大学城和电商平台,电视是现在家家户户都看的媒体,黄金时段的广告能让全省的人都知道‘念桃’,不仅能巩固老客户,还能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电视认识我们,这是破圈的最好机会。”
林晓和苏卫东站在苏念桃这边。林晓分析道:“姐说得对,现在年轻人也爱看电视,尤其是省台的晚间电视剧,收视率特别高。咱们的广告既突出了产品品质,又有‘家风’的情感共鸣,年轻人不会觉得生硬,反而会因为‘百年好家风’的理念,对品牌产生好感。”
苏卫东补充:“我问过经销商,现在不少超市都愿意给投广告的品牌留好位置。咱们的广告一播,经销商肯定更有信心,订单也会跟着涨。”
为了说服大家,苏念桃特意请来了省电视台的广告部主任,给管理层做了一场分享。主任拿出数据:“省台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能达到30%,也就是说,全省有几百万观众能看到这则广告。现在消费者买东西,就认电视上播过的品牌,觉得靠谱、有实力。”
最终,苏念桃拍板:“这广告必须投!钱要花在刀刃上,电视广告能帮我们把‘念桃’从区域品牌做成全省知名品牌,这笔投资值!”
广告制作的过程,苏念桃全程亲自把关。画面第一站选在厂区合作的绿色菜园,这里的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念桃”酱菜的原料基地。拍摄那天,她特意让种植户穿上平时的农作服,不要刻意打扮,就是要还原最真实的“新鲜源头”。
第二站是无菌车间,这是第122章厂房升级的成果——白色瓷砖墙面一尘不染,风淋室、紫外线消毒灯运转正常,女工们规范操作。苏念桃要求摄影师多拍几个特写:发酵罐上的温度显示、工人手上的一次性手套、检测员抽样化验的场景,就是要让观众看到“念桃”的卫生标准,打消对食品卫生的顾虑。
第三站是家庭餐桌,苏念桃没有找专业演员,而是让厂里的员工家庭出镜,有四世同堂的老员工家庭,也有年轻夫妻带着孩子的小家庭,还有刚结婚的小两口,镜头捕捉他们吃饭时的自然互动:老人给孩子夹酱菜,妻子给丈夫盛饭,年轻人边吃边聊“桃小鲜”好吃。苏念桃特意加了一个细节:餐桌上摆着苏承泽的婴儿碗,碗边印着小小的桃花图案,呼应“念桃”的品牌标识,也暗合“四世同堂”的家风主题。
口号的确定也费了一番功夫。团队一开始想了“念桃酱菜,鲜香可口”“吃念桃,享健康”,但苏念桃觉得太普通,没有辨识度。直到有一天,她看着家里四世同堂围坐吃饭的场景,突然想到:“念桃”能走到今天,不仅是因为酱菜好吃,更是因为家族和睦、坚守初心的家风在支撑。于是,“念桃腌菜香,百年好家风”这个口号应运而生——既突出了产品的核心卖点“香”,又绑定了“家风”这个有温度的情感内核,区别于其他单纯卖产品的广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