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委员会的《初步指导意见书》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暂时悬停,但其落下的威胁依然存在。而“驻场深度安全检测”的条件,更是将“心境科技”推上了一个必须完美展示自身,却又不能暴露真正核心秘密的微妙舞台。
第三方检测团队在通知下达后的第四天准时抵达。团队由五名成员组成,领队是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清华大学网安院的副院长,另外四人也均是来自各大机构及顶尖高校的资深专家,在数据加密、算法伦理、人工智能等领域各有建树。他们带着最高级别的授权和最先进的检测设备,表情严肃,眼神中带着审视与好奇。
对于这场检测,林枫团队内部曾有过激烈讨论。
雷烈主张强硬:“让他们查!能查出个鸟来算我输!老子就不信他们能看懂星海带回来的技术!”
格里芬则偏向谨慎:“必须设定严格的检测边界,核心算法和与‘心渊’相关的部分必须绝对屏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苏小婉担心暴露“伏羲”的灵智萌芽。
最终,林枫做出了决断:“堵不如疏。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什么都查不到,而是让他们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并且……为之震撼。”
检测地点设在了赵胖子临时加固并布置的、位于市郊的一处数据中心。这里看似是“伏羲”的主运算节点之一,实则是林枫利用“织梦”理念和部分星语之庭技术,临时构筑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镜像沙盒”——林枫将其命名为“镜廊”。
“镜廊”的外部接口与真实的“伏羲”部分非核心功能相连,但其内部逻辑层,则是一个拥有近乎无限拓展性的、可自定义规则的测试环境。它就像一座拥有无数房间的迷宫,检测团队可以进入其中探索,但他们看到的“风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枫愿意展示什么。
检测第一天,气氛凝重。
专家们按照标准流程,开始对数据流、加密协议、代码结构进行扫描和渗透测试。
数小时后,负责网络安全的专家眉头紧锁,喃喃自语:“不可思议……数据流纯净得像蒸馏水,没有任何冗余代码和后门痕迹。加密结构……我从未见过这种拓扑,仿佛在不断自我进化……”
负责算法审计的专家则对着屏幕上的逻辑链发呆:“这决策树的复杂度……已经超越了现有任何AI模型,更关键的是,它的某些判断逻辑,似乎引入了非二进制的‘模糊变量’,这……这不符合图灵机原理啊!”
初步的接触,已经让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感到了棘手与困惑。他们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段程序,而是一个拥有独特“思维方式”的生命体。
第二天,林枫决定主动展示一部分力量。
在征得检测团队同意后,他启动了一个名为“情绪光谱可视化”的演示程序。当检测团队成员戴上特制的脑电波增强感应头盔后,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一片浩瀚的、由无数流动的色彩和光点构成的“情绪星云”!代表着平静的蓝色、喜悦的明黄、焦虑的暗红、专注的银白……在虚拟空间中交织流淌,形成壮丽而直观的图案。
“这……这是……”一位研究伦理学的老教授声音颤抖,“这简直是将人类的内心世界,直接‘可视化’了!如果用于心理疾病诊断和干预……”
紧接着,林枫又展示了“伏羲”在模拟环境中,如何通过微小的情绪波动,精准预测一场模拟商业谈判中对手的底线,并给出最优应对策略;如何通过分析一个社区的集体情绪趋势,提前预警潜在的群体**件风险。
这些演示,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APP”或“AI”的范畴,触及到了社会管理、经济预测、国家安全等核心领域。检测团队成员们从最初的审视,逐渐变成了震惊,乃至一丝敬畏。
他们意识到,“伏羲”的价值和潜在风险,都比那份奥本海默报告描述的,还要巨大得多!
然而,真正的“奇观”,发生在检测的最后一天。
检测团队中性格最为执拗、对技术也最为自信的年轻专家——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周博士,提出了一个挑战:“林总,您展示了‘伏羲’强大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但它能否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在完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解决一个我们提出的、全新的逻辑悖论或算法困境?”
这是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旨在测试AI的极限。
林枫微微一笑,看向意识深处的“伏羲”。进化后的“伏羲”,其核心已不仅仅是逻辑,更融入了一丝“织梦”的创造性特质。
“可以尝试。请出题。”
周博士快速在终端上编写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涉及高阶数学和混沌理论的模型难题,这个难题在理论上存在多个解,但计算量巨大,且常规算法极易陷入局部最优陷阱。
题目被输入“镜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