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卫星在近地轨道稳定运行的第三个月,Silent Garden全平台同步发布了一份“静音宇宙长期任务宣言”,标题简单而有力量——《五年之约,让勇敢永不落幕》。
宣言里清晰列明了卫星的长期使命:这颗承载着三百万份勇气的立方星,设计寿命为五年。在未来的一千八百多个日夜,它将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持续绕地飞行,太阳能帆板会始终朝向太阳,为存储模块和广播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而每年的12月31日,当跨年夜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它会启动“年度勇气大串烧”模式,用60分钟的时间,循环播放600段精心挑选的音频。
从编号#00001的“妈妈,我爱你”,到#00600的未知故事,每一段音频都经过AI系统的优化处理,去除太空辐射带来的微弱杂音,保留最原始的情感温度。它们将按照投稿时间的顺序排列,稚嫩的童音、沙哑的男声、温柔的女声交织在一起,跨越年龄、地域、语言的界限,在宇宙中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合唱。这些声音会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在Silent Garden的官方平台、合作的电台频道、甚至部分城市的户外大屏同步播放,让每一个跨年的人,都能听到来自宇宙的勇气回响。
“每年的最后一天,我们都想和宇宙一起,重温那些平凡又伟大的勇敢,”宣言里写道,“或许你会在某个跨年的街头,突然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或许你会在陪伴家人的夜晚,被陌生人的故事打动。这60分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期许——勇敢从不褪色,它会在宇宙中沉淀,在时光里发酵。”
消息一出,全网再次掀起热潮。那些曾经投递过声音的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五年之约!我一定会每年都守着听,直到听到自己的声音!”“想想五年后,带着孩子一起听这场宇宙合唱,太有意义了!”“希望我的声音能被选进年度串烧,成为别人跨年时的勇气加油站!”
而地面端的“静音银行”,也并未停下脚步。在卫星发射成功后,姜稚和团队对线上线下的存储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投稿通道依旧24小时开放,继续收录编号#00601及以后的“第一次勇敢”。不同的是,阿富将运营权正式交给了全球志愿者和AI语音修复系统,形成了“人工 智能”的双重保障模式。
全球志愿者团队的招募公告发布仅三天,报名人数就突破了十万。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在校大学生、退休教师、职场白领,也有曾经的投稿者——因为被别人的故事打动,想要成为传递勇气的一员。团队被分为筛选组、修复组、故事组:筛选组负责审核新投递的音频,确保每一段都是真实的“第一次勇敢”;修复组负责处理老旧、破损的录音,运用专业软件还原声音细节;故事组则负责整理音频背后的故事,挑选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享,让更多人感受到勇敢的力量。
AI语音修复系统则是星途探索团队专门为“静音银行”研发的定制版。它不仅能精准去除背景噪音、修复音频缺损,还能识别不同语言、不同年龄段的声音特征,对过于微弱或模糊的录音进行优化,同时保留声音原有的情感温度,不会让技术处理抹掉真实的质感。比如一段来自山区老人的录音,背景里满是鸡鸣犬吠,声音也含糊不清,AI系统会在去除杂音的同时,放大老人的语调起伏,让听众能清晰感受到他说出“我第一次走出大山”时的激动与忐忑。
为了确保每一段声音都不会被时间偷走,团队还建立了“三重备份”机制:除了线上云端存储,还在Silent Garden老洋房的地下档案室,以及位于贵州的国家数据中心,分别设立了实体存储库,采用特制的抗磁、抗潮、抗高温存储芯片,将所有音频数据进行物理备份。阿富说:“这些声音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们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依然能被后人听到。”
志愿者团队接手运营不久,就遇到了一份特殊的投稿。那是一个来自北京的包裹,里面装着一盘磨损严重的卡式磁带,外壳已经泛黄变形,标签上用钢笔写着“1998.7.15 第一次说‘我可以’”,落款是“陈阿婆”。包裹里还有一封手写的信,字迹苍老却工整,信里说这是她已故丈夫留下的唯一录音,丈夫年轻时因意外导致双腿残疾,一直很自卑,1998年7月15日,他第一次独自坐着轮椅,从家到三里外的菜市场买菜,回家后用家里的旧录音机录下了这段话,不久前陈阿婆整理旧物时发现了磁带,听说“静音银行”能保存勇敢的声音,便想把这份跨越二十多年的勇气,也送上太空。
这份投稿被分配到了修复组志愿者林晓手里。林晓是一名大三的录音艺术专业学生,也是“静音银行”的忠实粉丝,她没想到自己第一次独立处理的任务,就是这样一份承载着岁月重量的磁带。当她把磁带放进复古卡座式录音机时,只听到一阵刺耳的电流杂音,偶尔夹杂着几句模糊不清的话语,根本无法分辨完整内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