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室的恒温系统将温度稳定在22℃,姜稚刚把年糕放进宠物区的猫爬架,手腕上的身份卡就突然亮起红光——是基地的内部通知,提示她前往“0社交试验宿舍区”办理入住。贺星灼站在观察室门口,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储物箱:“宿舍是四人胶囊舱,生活用品都帮你装在箱子里了,我送你过去。”
穿过两条挂着“试验区域,非请勿入”标识的走廊,宿舍区的金属门缓缓滑开。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宿舍的上下铺,而是四个并排的白色胶囊舱,每个舱体大约两米宽,三米高,舱门是半透明的磨砂玻璃,穹顶则是全透明的亚克力材质,抬头就能看见天花板上悬挂的红色火星基地旗帜,旗帜边缘绣着银色的星轨图案,在冷白色的灯光下泛着微光。
“这就是四人胶囊舱,每个舱体都是独立的休息空间,中间是共享活动区,有餐桌、工作台和‘火星农场’的搭建材料。”贺星灼指着胶囊舱中间的区域,那里堆着几个绿色的箱子,箱子上印着“无土栽培设备”的字样,“你的舱位是D号,在最里面,靠近宠物区的出口,方便你照顾年糕。”
姜稚点点头,抱着储物箱走向D号胶囊舱。刚拉开舱门,就听见共享活动区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是个女生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兴奋:“哇!这个透明穹顶也太酷了吧!我要拍个vlog给我的粉丝看!”
她下意识停下脚步,从舱门缝隙里往外看——共享活动区里站着三个陌生人。说话的女生穿着亮黄色的卫衣,头发扎成高马尾,手里举着手机,正对着胶囊舱拍来拍去,屏幕上还能看到“正在直播”的标识,应该就是系统提到的“社牛网红·百万粉丝”(室友A)。
女生旁边站着个穿灰色衬衫的男生,他低着头,手指反复摩挲着衣角,像是在紧张地组织语言:“我……我是林……林默,负……负责设备维……维护的工程师。”他说话时有些结巴,每说一个字都要停顿一下,正是“口吃工程师”(室友B)。
另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女生则在翻看着绿色箱子里的说明书,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姜稚的方向,又很快移开,像是没看清她的脸,嘴里还在小声嘀咕:“无土栽培需要精准控制湿度和光照,这里的设备参数好像和实验室的不太一样……”不用问,这就是“脸盲生物博士”(室友C)。
姜稚的心跳瞬间加快,她赶紧缩回D号胶囊舱,轻轻关上舱门,后背抵着冰凉的舱壁,大口喘着气。四个陌生人同住一个宿舍,还要一起完成任务,这对她来说简直是“社恐地狱”。
就在这时,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音,界面上弹出红色的任务框:【主线任务发布:48小时内,带领室友完成“火星农场”搭建,任务要求——宿主说话次数≤10句(含语气词)。】
“10句?!”姜稚在心里惊呼,她平时和陌生人说话都要鼓足勇气,现在居然还要在48小时内只说10句话,还要“带领”室友完成任务,这根本不可能!
【温馨提示:若说话次数超限,将触发惩罚机制——强制在火星基地的公共演讲台进行30分钟公开演讲,演讲内容需实时同步至基地所有屏幕。】系统的电子音带着一丝警告,【请宿主谨慎控制语言输出,优先选择非语言方式沟通。】
强制公开演讲30分钟?姜稚打了个寒颤,赶紧把“想开口询问任务细节”的念头压了下去。她深吸一口气,打开储物箱——里面除了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还有一叠A4纸和几支不同颜色的马克笔。
有了!姜稚眼睛一亮,她可以写字!用“施工流程图”来告诉室友们该怎么做,这样就能避免开口说话了。
她立刻坐到胶囊舱里的书桌前,摊开A4纸,拿起黑色马克笔,开始快速绘制“火星农场”搭建流程图。首先是“材料清点”:她在纸上画了四个方框,分别标注“无土栽培盆”“营养液瓶”“LED补光灯”“湿度传感器”,每个方框旁边都画了对应的简笔画,方便室友们辨认。
接着是“步骤分解”:她用红色箭头把步骤串联起来,第一步“组装栽培架”(配了个简单的组装示意图),第二步“调配营养液”(标注了“按1:100比例稀释”),第三步“种植蔬菜幼苗”(画了颗小青菜的图案),第四步“安装补光灯和传感器”(用黄色马克笔标出了“补光灯每天开启12小时”的注意事项)。
最后,她在流程图的右下角画了个小小的猫咪图案,旁边写着“有问题可找D号舱姜稚,优先文字沟通”,还留了一块空白区域,方便记录室友们的疑问。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共享活动区的声音渐渐变小,应该是室友们都回各自的胶囊舱休息了。姜稚伸了个懒腰,看着桌上铺满的A4纸——她一共画了8张流程图,从材料清点到设备调试,每个步骤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还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比如“营养液泄漏怎么办”“传感器失灵如何应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