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梦回沉默的荣耀 > 第102章 韶成来信

梦回沉默的荣耀 第102章 韶成来信

作者:川岛的苏未央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2 13:06:00

深度“静默期”的压抑与等待,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寓所的每一个角落。我与老师吴石,如同蛰伏于黑暗中的潜行者,将所有的锋芒与气息收敛到极致,只为等待与“朱枫”同志那场至关重要的接头。每一次日出日落,都伴随着对海峡对岸的翘首以盼与对自身处境的如履薄冰。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连呼吸都需刻意放轻。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中,一个寻常的午后,一封辗转多时、信封已略显磨损的航空信,被通信兵送到了寓所。信封上的字迹,清秀而略显稚嫩,却让开门的王碧奎老师瞬间红了眼眶,握着信封的手微微颤抖。她快步走进书房,声音哽咽地低唤:“虞薰……是……是韶成的信!”

“韶成”二字,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老师沉寂如水的面容上激起了剧烈的涟漪。他正伏案研究地图的身影猛地一顿,几乎是立刻放下手中的放大镜,转过身,眼中迸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巨大惊喜、深切思念与沉重愧疚的光芒。他伸出手,动作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从王碧奎老师手中接过了那封薄薄的家书。

那一刻,书房里时间仿佛静止了。我(聂曦)默默退到一旁,不忍打扰这属于他们父子二人的珍贵时刻。我看到老师没有立刻拆信,而是用指腹反复摩挲着信封上那熟悉的字迹,仿佛要通过这细微的触感,触摸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子。他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才小心翼翼地用裁纸刀划开信封,取出了里面薄薄的两页信笺。

信纸展开,老师的目光贪婪地捕捉着上面的每一个字。起初,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流露出作为父亲的欣慰。信的前半部分,少年吴韶成用略显拘谨却充满敬意的笔调,汇报了自己在学校的学业情况,各科成绩均有进步,尤其提到对历史与国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描述了校园生活的点滴,与同学相处和睦;还关切地询问父亲在台工作是否顺利,身体可否安康,叮嘱父亲保重身体。字里行间,是一个懂事、上进、牵挂父亲的少年形象。

然而,当读到信末,韶成写下“儿深知父亲身负重任,远赴台岛,乃为效忠党国,匡扶社稷。儿虽不能承欢膝下,然每念及父亲为国操劳,便惕厉自勉,唯有刻苦向学,他日方能不负父亲期望,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心力”时,老师的身体几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

“效忠党国,匡扶社稷”……这八个字,像八根烧红的钢针,狠狠刺入了老师的心底!他真正的“重任”,他所“效忠”的对象,恰恰与儿子信中所言背道而驰!这种基于巨大谎言的“理解”与“支持”,所带来的不是安慰,而是剜心般的痛苦与深沉的愧疚!他这位被儿子视为“党国栋梁”的父亲,实则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随时可能身败名裂,累及家人。这份“荣光”之下,隐藏的是无法言说的危险与牺牲,是对儿子纯真信任的残酷辜负。

我看到老师的眼眶迅速泛红,握着信纸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他猛地别过头,望向窗外,喉结剧烈地滚动着,努力压抑着即将决堤的情感。书房内一片死寂,只有信纸微微颤抖发出的窸窣声,敲打着凝重的空气。

王碧奎老师早已泪流满面,她走上前,轻轻将手放在老师剧烈起伏的背上,无声地传递着安慰与支撑。

良久,老师才缓缓转过身,将信纸仔细折好,重新放入信封,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他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那叹息中饱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无奈。

“韶成……长大了,懂事了。”他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颤抖,“只是……苦了这孩子,也……委屈了他这份信任。” 这句话,含义深远,只有我们三人能懂。

“虞薰,”王碧奎老师含泪道,“给孩子回封信吧,别让他牵挂。有些事……现在不能说,但总得让他安心。”

老师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变得坚定起来:“是啊,必须回信。无论如何,要让他安心向学。”

是夜,书房灯火长明。老师摒退了一切打扰,独自坐在书桌前,铺开信纸,研墨润笔。他沉思了许久,仿佛在斟酌每一个字的重量。最终,他提笔蘸墨,落笔千钧:

“韶成吾儿:见字如面。来信收悉,反复诵读,欣慰莫名。知尔学业精进,身体康健,心甚慰之。吾在台一切安好,公务虽繁,然职责所在,不敢有懈。汝当牢记,求学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明辨是非,更须强健体魄,砥砺品格。当今时代,知识即为力量,青年尤当立志高远,勤勉不辍,他日学有所成,非为光耀门楣,乃为报效国家民族,为亿兆同胞谋福祉。家中诸事,毋须挂念,汝母贤惠,汝妹乖巧。吾身在外,唯盼尔健康成长,正直为人,此乃为父最大心愿。路途遥远,务望珍重,专心向学,勿负韶华。父字。”

这封信,看似是一封寻常的家书,充满了父亲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但字里行间,却暗含玄机。“明辨是非”、“报效国家民族”、“为亿兆同胞谋福祉”,这些词语,在知情人读来,别有深意,是老师在无法明言的情况下,对儿子价值观的引导和未来的期许。而“路途遥远,务望珍重”,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身处险境的无奈暗示与对儿子的不舍牵挂?

信写好后,老师没有立刻封缄,而是让我和王碧奎老师一同看过。我们都明白这封信的分量。它不仅要安抚儿子,更要经得起可能的检查,不能流露出任何异常。

“就这样吧。”老师疲惫地闭上眼,“明日,按普通家信寄出。”

第二天,这封承载着复杂父爱、无奈谎言与深沉期许的家书,被混入一堆普通公务信件中寄往香港,再辗转送往大陆。它能否平安抵达韶成手中,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在这条隐秘战线上,连最普通的亲情,也注定要蒙上时代的阴影与牺牲的底色。

韶成的来信,像一道微弱而温暖的光,短暂地照亮了寓所压抑的黑暗,却也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无法愈合的伤痛与牺牲。它提醒着我们,这场斗争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聚散离合,是一代人无法言说的痛楚与坚持。我们将这份思念与愧疚深埋心底,继续在沉默中,等待黎明的到来,等待与“朱枫”同志汇合的那一刻,去完成那未竟的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