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556章 陆秀夫和小皇帝的死

{如何看待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赴死?}

各朝人士从记忆里划拉了下,也知道这回事,崖山海战,宋军战败,汉人亡国了,陆秀夫带着小皇帝一起赴死。

在士大夫们看来,这没什么可说的,走到这一步,早就绝望了,国灭了,山河破碎,除了死,还能做什么。

宋人们此刻的心境除了难受就是痛苦,还有充斥着满满的绝望,绝望赴死,在正常不过了,也许陆秀夫当时的心境也同大家一般。

赵匡胤黯然神伤了一会儿,其实在他看来陆秀夫投降也能活,但赵昺投降了就是死,但陆秀夫依旧选择了陪着君王去死。

“这是一位忠臣。”

范仲淹心里揪了下,“他们都是人杰、是大宋的英雄。”

苏轼心中闷得慌,“我看到了属于他们身上的气节。”

岳飞难受的对儿子道:“因为每一代都有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文明才延续了几千年。”

韩世忠也自谦表示:“陆秀夫他们,我比不上啊。”

......

在忽必烈看来,陆秀夫这些宋朝的臣子,的确是值得敬重的。

在历朝历代人的评价中,几乎都是正面评价。

南宋末年

在中东稳定下来的末帝一行人,这段时间一直在兼并周围的文明。

毕竟大家是外来人,他们虽然想友好相处,但土着不见得愿意,所以打吧。

陆秀夫也从小光幕上看到了这个话题,别人会怎么看他,他不知道,但他没有后悔过。

赵昺的小脸上崩得紧紧的。

杨太后叹息了一声,拉过小皇帝,“皇儿不要怪丞相,走到那一步,已经没活路了。”

赵昺乖巧的点点头,“母后,儿臣其实从没怪过丞相,大宋没了,死了那么多将士和百姓,儿臣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更没脸活下来。”

顿了顿,赵昺接着说,“儿臣还是大宋的皇帝,平时受到万民敬仰、受到百官朝拜,走到最后一步,朕也不愿意苟活于世,况且元军也不会让我活着的。”

杨太后很欣慰听到这番话,“你能这样想就好”。

......

各时空在讨论,刘晓希已经在论坛里吃瓜了。

{网友一:他们当时一定绝望极了。

崖山在广州沿海崖门以南的一个小山头。

你能想象到吗?对当时的南宋流亡小朝廷而言,元人从北打到南,其他地方全丢了,就剩下崖山这个小山坡。

再往南,是茫茫大海。

你能想到他们当时是何等绝望吗?

被人从北边赶到南边,最后到海边了。

偌大的神州,却没有了他们的立足之地。

张世杰带兵和元军死战,全军覆没。

陆秀夫当时陪在小皇帝身边,战败了,张世杰曾派人想把小皇帝接走,逃出去。

可是希望太渺茫了,即便幸运逃出去,可这点残余力量能做什么?

土地、兵马、人全都没了。

陆秀夫已经彻底绝望了,眼见复国无望,最终毫不犹豫背着小皇帝跳海。}

各朝人士都能从这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南宋臣民的心境,有希望还好,最怕的是没有希望。

人一旦陷入绝望,走不出来,唯有死了。

清末、民国的人们是最能感受到的。

特别是那些奋不顾身,投身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的仁人义士,但多次的失败,也有人迷茫、甚至绝望过。

可是比起南宋这批人,那是真的一点地盘都没了,都被赶到了海边,要么投降要么死,所有陆秀夫选择带着小皇帝殉国。

陆秀夫双手捂脸,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哪怕没有经历到上辈子那种程度,他也能感受到自己当时的情绪,心如刀绞。

张世杰走过来瞅了瞅他,没好气道:“你哭什么,我都还没哭,你想想,你和官家都死了,我tm不是更绝望。”

文天祥实在不喜欢这悲伤的气氛,不过他也不会安慰人,只能干巴巴的说,“都过去了。”

张世杰很郁闷在一旁蹲下,“谁有我惨,保一个死一个、死一个我再保一个,最后还是败了。”

......

宋人们心伤得很。

其他朝代的人们同情惋惜的同时,也在吸取教训。

尤其是历代帝王,都觉得不能学宋朝重文轻武,瞧瞧,太惨了。

{网友二:徽钦二帝不体面,陆秀夫给大宋保留了一个体面}

宋朝百姓们也明白,大概陆大人也怕最后小皇帝被元军抓走,变成徽钦二帝这样。

大家当然不会有什么质疑,相比被元军杀害,还不如自己殉国。

{网友三:要是朱祁镇在土木堡的时候选择战死或自杀,哪怕来几个人帮他了断,他如今的评价也不会那么差。

受过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皇帝是整个国家最该死社稷的人,皇帝不能死社稷,凭什么让百姓为你死社稷}

各朝老百姓们呆了呆,这话,他们以前不敢说、也不敢听。

但别说,看后世人说得这么慷慨激昂,他们心里真舒坦。

君王们一直知道后世人对皇帝没什么敬畏,倒也不觉得扎心。

明君们不否认这话说得有道理,甚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皇帝都还点了点头。

如果王朝真的在他们手上亡国,那死也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赵昺虽然年纪小,但也明白,这话也是支持君王死社稷的。

朱元璋对朱祁镇没什么好印象,还遗憾的表示,“所以,怎么就没有一个‘陆秀夫’来帮他体面呢。”

朱棣倒是不在意,因为朱祁镇都不可能出生了。

朱瞻基稍微心情复杂了点。

{网友四:可能在陆秀夫看来,小皇帝要是不跳海,落到元人手里,只会死得更惨。

若是再投降的话,那大宋的脸更是彻底没了}

宋人们沉默了一丢丢,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当然,大家也没办法再接受一个投降的皇帝。

一路看下来,各种各样的评论有认同陆秀夫行径的,也有反对的。

有人认为小皇帝根本不想死、陆秀夫太自私,骂他沽名钓誉、为了成全自己的气节的名声,是个杀人犯等等言论。

祖辈们知道言论多样性,毕竟不能指望人人都统一一个观念,气节这种东西也不是谁都会在意。

陆秀夫也不在意别人骂他,认同他的就多看看,反之看两眼就算了。

做这种决定,他自然明白会饱受争议,但不悔。

对于这种观念,也有网友反驳了。

{网友五:都说“陆秀夫自己想死,还背个小孩垫背。”

我想说,本来该死社稷的应该是小皇帝,陆秀夫可以苟活,但还是陪着小皇帝一起死了。}

这话得到了宋人们的赞同。

宋朝百姓们想得很简单,他们不愿意看到陆大人被骂,不管是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他们,都是大宋的民族英雄。

赵昺心里也很不爽,自己想不想死是自己的事情,但也不是这些人指责丞相的理由。

现代时空

针对这事,刘晓希也说着自己的看法。

“如今的华夏之所以还是华夏,近百年屈辱还能再造华夏,不是异族仁慈,也不是因为那些跪着乞求苟活于世的人,而是源自于那些站着慨然赴死的民族脊梁。

我们虽然只是普通人,也许做不到像先祖先辈们那样,但我们心里要分清楚:

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之向往。”

光幕下

百姓们眼神越来越亮。

很多年轻人还默默掏出自己的小本本记下来,也许他们不一定会说话,但可以学,学习这种反驳的话。

古代文人墨客也针对这话探讨起来。

“不是谁都愿意跪着生,也有人选择站着死,也许小生做不到,但我佩服这样的人。”

“有人贪生怕死,不懂这种民族气节罢了。”

......

赵匡胤冷笑道:“赵昺是大宋皇帝,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总不能学赵佶父子吧。”

赵祯想了想,如果自己亡国,也会选择殉国,落到异族手里会是什么好下场?难道赵佶他们还不是例子?

大多数人都想得明白。

民国人士更清楚。

这个时代是最混乱的时代,有人保家卫国;有人得过且过、醉生梦死;也有人借着国难,大发国难财;还有人甚至连祖宗都不要了,选择出卖同胞...

人性很复杂,民族气节在战士们这里显得不卑不亢。

现代时空

刘晓希突然想到一个人,也给祖辈们介绍了下。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很多人大概不知道他落到清军手里是什么下场,15岁的年纪,被千刀万剐当众凌迟,刮了1003刀,枭首示众。

如果南宋末帝没有陆秀夫背着跳海,会落到什么下场,这很难说。”

很多人都被吓到了,之前也只知道洪秀全的儿子被杀,但被刮了一千多刀,这多少是出乎意料之外了。

光是想想那个场面,胆小的人都打了个寒颤。

宋朝百姓们都觉得官家还是跳海吧,至少没那么痛苦。

赵昺脸白了下,他也觉得跳海挺好的,谁知道元人会不会杀自己,比起虚无缥缈的活着,国都没了,还是一死百了好,至少比这洪天贵福好点。

在清朝一个起义军内部,洪火秀眼里的恨意又深了不少,他儿子死得那么惨,要是不推翻这个狗朝廷,他誓不为人。

刘晓希不清楚洪秀全的打算,已经点开下一个内容了。

{古代更夫的日常}

对‘更夫’这个职业,各朝人士不陌生。

甚至此刻,就有不少朝代的更夫在看光幕,心里还有点激动。

相比起更夫们的激动,其他百姓就淡定多了。

{更夫,这是一种古代职业。

最早的起源是源于原始巫术,起到驱鬼的作用。

哪怕是到解放前,都还有打更人,他们经常在半夜的时候敲着锣走在街上。

有人怀疑这种半夜敲锣的行为会不会扰民,其实吧,存在即合理。

更夫一般两人一组,两个人有个伴,还能壮壮胆。

在明朝时期,巡更人一般都是老弱病残的穷人来担任。

到了清朝,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更夫一般都是以身强力壮的年轻男性为主。}

古代老百姓们倒是不知道更夫的起源,只知道大家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打更的。

至于扰民,不至于,习惯了,倒也还好。

更夫们也纷纷反驳,他们这是在做正事,没有扰民,要是大家不能接受,怕是也没有这个职业了。

{每晚,更夫都会敲五次锣。

古人没有钟表,计时没那么方便。

每晚七点,通常是百姓们吃完晚饭的时候。

这时候打第一更,也是为了提醒大家小心火烛。

百姓们在听到打更声后,就知道该去检查灶台有没有熄灭、烛火有没有灭掉。

因为在古代,一般都是木制房屋或是茅草房,一旦发生火灾,那不光自己家被烧,周围都会被点着。

更夫此时就起到提醒大家预防火灾的作用。}

古代的更夫们心里有些异样,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但看光幕上提到,还有些莫名的骄傲。

“我们和后世不一样,后世做饭可以用电,但我们大宋还只能烧火,照明也只能用蜡烛,一不小心,引起火灾就麻烦了。”

“火灾可不能不小心,特别是晚上都睡下了,一旦起火,那房子没了,人可能也要丧生火海。”

......

百姓们也在吐槽火灾一事。

“之前那魏娘子家,就是晚上做针线活,迷瞪了,不小心打翻了烛台,结果火势一下就起来了,扑都扑不灭。”大娘说着还心有余悸。

老妇人细心的提醒儿孙,“宁愿细心点,也要注意防火,财物烧光了还是小事,就怕人烧没了。”

{晚上九点,第二更就该敲响了,提醒百姓们睡觉。

虽然古人睡得早,但难免会有熬夜的。

白天家里活计太多,一些人家的妻子、母亲才有时间闲下来,在烛火的火光中,将衣服补一补、缝一缝。

忙着忙着,就会忘记时间。

当听到打更声,就知道该睡了,不然第二天就没精神劳作。

晚上十一点,第三更响起。

夜深人静,难免会有一些小偷小摸的人行不法之事。

更夫的敲锣声,也是在震慑这些人。

百姓们也因为更夫的存在,可以安心睡觉。}

看到这里,百姓们都很感触,他们的时代和后世不一样,后世白天黑夜都有人在街上逛,还有夜市,倒是不用太担心盗贼。

很多更夫还精神很好的聊着,有些还打算把自己的打更日常写成笔记,也许以后,会有后人翻到,那也是一种缘分啊。

“孩他娘,我出去一趟。”

“去哪儿啊?”

“去买点纸笔...”

......

{到了凌晨一点,第四更响起。

这个时间温度低,提醒人们防寒保暖。

凌晨三点,五更了。

此刻响起的锣声在提醒人们可以起床了。

百姓们该劳作的劳作,宫里的皇帝也开始准备上朝了。

更夫们的工作圆满结束。

随着解放后,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钟表也普及开来,打更这个职业也渐渐消失了}

百姓们都很唏嘘,说不上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只是更夫这个职业消失了,还是叫人不太适应。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接受的很快,后世不需要更夫,但也涌出来不少新型职业,这就是社会的发展。

劈柴的男子心态很好的说,“其实不打更了也挺好的,晚上走在街上,又冷又不安全。”

挑豆子的姑娘笑着露出小虎牙,“可不是嘛爹,大晚上的,还是在家睡觉舒服。”

妇人无奈的点了点女儿的额头,“想多了不是,后世没有更夫,但我们时代还有呢。”

“也是。”男子把劈好的柴堆好,便回屋,“我得睡会儿了,今晚轮到我值夜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