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501章 婚后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等刘晓希点开新视频,其他朝代的人都还在讨论清朝皇室。

但新视频也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男女婚后,应该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这个问题,和家家户户息息相关,有人思考、有人皱眉、有人摇头,一时半会儿很多人也难以给出回答。

一村口,一堆大老爷们儿面面相觑。

大叔大大咧咧的开口,“怎么面对?正常面对不就好了,跟平时一样。”

小伙子却反驳道:“哪有那么简单,否则视频还会这样问?”

大爷皱着眉,“那你们说应该怎么弄,咱不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嘛。”

......

古代的妇女们也聚在一起聊着,大婶小媳妇们说得头头是道,给未婚的姑娘们都听得脑袋嗡嗡的。

宫中的帝王们有这种烦恼的不多,龙凤猪就不可能面对这种问题,所以表情都没什么变化。

但要说到怎么处理,他们也给不出什么好答案。

朱元璋也是一样,毕竟他爹娘早就没了,也不用夹在媳妇和老娘之间为难。

但像同治帝这种,他是真有一个强势的母亲,还有一个让母亲看不顺眼的媳妇。

不过如今他生母被幽禁,婆媳问题自然不是问题。

说到这个,载淳都松了口气。

王公大臣家中,也不是谁都处理得好妻子和母亲的关系。

就像陆游想到他历史上的媳妇和母亲的关系,那也是摇头苦笑。

说到这个事,刘晓希也不太懂,应该说大部分家庭都解决不好婆媳的相处问题,要是能处理好,就不会出现什么婆媳矛盾了。

{婚后要怎么处理好婆媳关系?

首先要明白婆媳关系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小夫妻的经济实力不足,不能独立自主。

很多人明显感觉到现代的婆媳矛盾没有变少。

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结婚,买车买房,完全靠自己的概率太低,大概率都要父母出钱。

父母相当于持有这个小家庭的原始股份,作为原始股东,他们自然而然会认为对小家庭拥有话语权。

当家里同时出现了两位女主人,那就不可能和平相处,婆媳矛盾就相当于是家庭话语权的对抗和厮杀}

各时空,不少人越看越觉得有道理。

后世的社会现状,老祖宗们也看得到,基本上买房就没有不需要父母掏钱的,而且即便父母掏钱了,还要贷款一部分才够。

少年挠了挠头,“这个问题明摆着了,就是小两口要和父母分开过,两个女主人,各管各的家,那矛盾就会变少。”

大叔吐槽道:“那太难了,后世都还有很多失业的,自己赚钱买房没那么容易。”

小贩摊了摊手,“一边是亲娘,一边是媳妇,双方都得罪不起啊,我看还是好好赚钱吧,即便买不起房,哪怕租房也要把两人分开。”

大娘一脸惋惜的说道:“后世还能分开住,咱现在要想分家,那一个孝道压下来,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开早点铺的大叔语气有些炫耀,“还是我家好,这么些年来,我和内人一直在外做生意,闲时才会回去一次,一见面热络得不行,待几天就走,哪还有什么矛盾啊。”

......

不光是民间百姓们在议论这些,官宦人家也在说这些事情。

一院落内

三十多岁的美妇人忍不住感叹:“你们爹来兖州做官,还好我们跟来了,要是留在京城啊,哪有现在这般舒坦啊。”

旁边的女儿点了点头,“祖母的确是太强势了,她还想插手我的婚事呢。”

妇人拉着女儿的手安抚道:“她之前还想给你爹纳妾,还好你爹果断拒绝了,等下个月娘和你爹就把你的婚事定下来,她就更不可能插手了。”

“嗯。”

......

{另外,现在的就业压力大,年轻夫妻很难养得起孩子,双方要工作就难以兼顾到孩子的抚养。

这时候,经济实力不足的他们无法请保姆,只能请父母充当免费劳动力抚养孩子。

但老一辈人的教育观和年轻人的教育观念难免会有分歧,时间久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会出现矛盾。

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就成了婆媳矛盾最大的矛盾源。}

不光是后世面临这个问题,即便是古代,也有不少家庭有这种情况,以至于各时空的吐嘈声不断。

村口,一堆大婶大娘们聚在一起吐槽。

“还真是这样,我宠孙子一点,我那儿媳妇就背地里抱怨我娇惯孩子,上次被我不小心听到了。”

“你媳妇还是孝顺的,她是孩子亲娘,也有自己的考虑。”

“视频上不就说了嘛,呆在一起久了,都会有矛盾,最好就是少打扰,过好自己的日子。”

“哪有那么简单啊,到时候儿媳妇还不得背后说你不知道帮衬,这真是怎么做都是错。”

......

年轻的儿媳妇们也有自己要说的。

至于还未成家的古代年轻男女们,听完了这些人的吐槽后,更加确信还是视频说的比较有道理。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古代女子很无奈,后世人有钱了可以单独出去住,但她们时代不一样。

{年轻人和父母辈的思想、生活习惯、作息、生活观念都有区别,一个屋檐下长期住着,摩擦也不会少。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距离产生美,俗话说远香近臭。

婆媳之间想要一点矛盾都没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要想着彻底消除婆媳矛盾,只能尽可能减少。

要明白即便是和亲生父母或朋友之间,平时也会出现些小分歧和摩擦。

想要减少婆媳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小夫妻经济独立,好好赚钱,解决好生活压力,离父母远一点,那任何矛盾都会避免大半}

古代还没成家的年轻人们很无奈,即便现在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分家单过,大多数家庭就做不到。

一方面是时代背景,他们时代毕竟不是后世,没那么安全,不分家的好处就是别人欺负上门,看着一大家子人也要掂量掂量。

遇到问题,一大家子人也能相互扶持走过去,一家人平时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但小两口出去过,遇到事情是真不好解决。

不过一些父母倒是想通了,就是虽然住一起,但还是少插手孩子们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也不是谁都能想得开,家庭矛盾依旧存在。

杜甫听着村里人们激烈的讨论,还比较庆幸,他父母都没了,现在就他们一家人生活,也不怕受人欺负,男主外女主内,什么矛盾都不存在。

陆游一整个闷闷不乐,他家不缺钱,但时代背景,真没办法独立出去。

若是历史上他能带着媳妇离母亲远一点,这不可能,因为他母亲太强势了,自己真要这么做,只怕一个‘孝’字就压了下来,他和婉儿更要受到世俗的谴责。

和陆游的情况相反,朱标也没有这些烦恼,他和媳妇待在太子府,他娘也不会插手太子府上的事务,相处很融洽。

评论区里,讨论的人也不少。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一起住,即便是自己的父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长期下来也很内耗】

刘晓希对此也有体会,“比如我在家就很少吃辣条,因为我爸妈觉得不健康,我妈看到了绝对要给我没收;

而且我睡觉很晚,我爸妈睡得早,他们早起吃饭也会叫我们吃饭,但我起不来;

在家还很容易被催婚,这是很多适婚男女都避免不了的...所以很多人都宁愿在外面自己租房住。”

这话得到了各时空年轻人的认同,尤其是看光幕的时间越久,很多人越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和长辈相处,真的不可能一点分歧都没有。

长辈们当然也有不少吐槽的。

其实说来说去只能说两辈人的思想不一样。

【结婚后一定要有独立的小家庭,让媳妇和妈减少接触,就没那么多矛盾了】

古代的年轻人们只能叹息,他们是真做不到父母在就分家,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们,也就是后世还有机会。

长辈们也不可能把孩子们分出去,社会背景不一样啊。

【最关键的还是钱,经济不独立,还长时间呆一起,摩擦不可能没有】

对此感同身受的人也很多。

一个大叔忍不住说道:“这是真的,即便是亲生父母,但在一些家庭,你不赚钱都可能被父母看不起,冷言冷语也不会少。”

【本质就是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边界感很重要,但一些婆婆在儿子婚后不仅没有退出儿子的生活,反而主人翁意识变得更强,插手小夫妻生活,不可能没有矛盾】

刘晓希说道:“我们现在社会,愚孝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只要丈夫明事理,即便当婆婆的再胡搅蛮缠,但分开住,小夫妻一条心,那婆媳矛盾就渐渐减少,大不了住得更远些。”

这话听得古代的很多妇女很羡慕,她们时代就不行了,不光是父母在不分家,而且‘孝’也是重中之重,愚孝的人更不少。

“唉,可能是她们当儿媳妇的时候也受过苦,所以等自己有了儿媳妇后,就要树立起婆婆的威严了。”

“真的还是离远点好,远香近臭很有道理,我现在偶尔回去一趟,可亲切了。”

......

{诗词中的陈平和张良}

说到古诗,千年来可太多了。

但要说到写这两人的,倒也不是谁都知道。

知识储备丰富读书人们,倒是说的上来几首,百姓们更多的都是茫然。

汉高祖时期

刘邦酸溜溜的说道,“连这两家伙都有人以他们为题写诗,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给朕写两句。”

只是对陈平和张良这两个当事人来讲,心里还真说不上是高兴还是忐忑,毕竟谁知道诗中会不会是骂他们的?

在这两人复杂的心态下,视频正娓娓道来。

{历史上,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两大谋臣,他们也是刘邦取得天下的重要帮手。

他们也多会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

比如在元朝诗人陈孚的《博浪沙》里,“博浪沙中击秦帝,决胜千里笑谈中”,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张良,敢去刺杀秦始皇,这勇气,还真少见。}

各时空的文人墨客、甚至老百姓们,现在都在欣赏着诗句,相互交谈着。

只是秦朝的张良沉默了。

虽然是夸他,但他以后岂不是更加不好出门了,秦始皇要小心眼非要找到他怎么办?

嬴政这心情也没好到哪里去,他想起来了,张良刺杀他,怪不得这家伙现在都没敢露面,也不知躲到哪儿去了。

身在元朝的诗人陈孚,他这纠结的啊,知道秦始皇和张良都看得见,“秦始皇应该不会生气吧?是吧?”

一旁的友人:...

{再比如,唐朝诗人温庭筠诗里的张良,“留侯功业何容易,一卷兵书做帝师”。

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张良太牛逼了,一卷兵书就能成为行业里的顶尖导师。

李白的《猛虎行》中,“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俩臣”,张良没被重用的时候、韩信也还贫穷,但谁能想到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存亡和他们相关?有这两人,战局就变了}

汉高祖时期

如果是以前,韩信肯定会一脸傲然,但现在他已经学会收敛了,而且他也有学张良的想法,因为这货是真聪明。

在外云游的张良,还不知道自己老搭档的想法,正津津有味的欣赏这些夸他的诗句,时不时还点评一下。

天宝年间

李白也在欣赏这首诗,如今的他都还没写下猛虎行,但光是如此,他也能猜到当时自己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温庭筠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诗句,激动的一时间没有回神,“这还是老夫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值了值了。”

{王安石的《张良》,“汉业存亡俯仰间,留侯当此每从容”。

每每生死关头,张良都从容不迫,是定心丸一样的存在。

还有清代诗人的作品,“壮哉留侯志,善扶汉鼎回。”

高度赞扬了张良的智慧...}

光幕下

各朝代对张良,敬佩的人嘴里都是夸。

秦朝

还年轻的张良,嘴角上翘,一边还拿起笔将这些诗句记下来,准备以后慢慢品读,这些可都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陈平已经期待的戳手了,后世人夸张良那么多,那夸自己的也不少吧?

皇宫里,嬴政还在惦记着找张良呢,不过如果实在找不到,这也没办法,现在六国初定,民间都不完善,想要躲藏还是容易的。

汉高祖时期

刘邦看得牙都酸了,“这些书生,也太会夸了吧,虽然留侯的能力的确是不低。”

萧何和韩信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感受,有些羡慕倒也是真的。

这些诗句看下来,哪怕是张良再镇定自若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没他们说的那么厉害,都是大家的功劳罢了。”

{至于陈平,写他的诗句也不少。

比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写的‘巧言愚冒顿,厚赂饵阏氏’,就生动的表现陈平实施反间计;

元朝临江书院的山长刘将孙写到‘张良本为韩,陈平亦事项’,以这两人辅汉为例,说明了人才需要遇到合适时机才能发挥作用;

明朝诗人杨基写的‘虽乏渭川绩,终成相国身’,评价了陈平的历史地位,诗中又强调了对后世的启示;

明朝名臣王翱写的‘陈平自得食糠肥’,就通过陈平的故事,来表现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看法,不管境遇怎么样,都要保持自得其乐;

...}

古代不少大臣还挺羡慕的,为啥,因为能力出众、功绩显眼,别人才会把你写进诗里面去,不出名的那种,谁在意啊。

秦朝

牛车上,去往咸阳路上的陈平正兴致勃勃的指着光幕给他哥看,“看看,你兄弟出息不,那么多人写诗。”

陈伯憨厚的笑着,还竖起大拇指,“出息”。

虽然他也看不懂这些诗写啥,但视频里有解释,陈伯还是能懂的。

范增苦涩的笑了笑,他们同时代的谋臣,自己也是个俗人,也想被人记住。

咸阳这头

扶苏还忍不住告诉了刘季一个好消息,“我听父皇说,陈平已经在来咸阳的路上了。”

刘季惊讶的嚷道:“陈平要来了啊。”

扶苏眉眼间带着温和的笑,“是啊,听说年纪也不大,到时候应该要先去学习吧。”

刘季没忍住嘿嘿笑,“合着还是个小毛孩,殿下放心,到时候我们会照顾他的。”

......

汉高祖时期

刘邦还在感慨,“还是这两家伙风光。”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刘邦倒是没有什么想法。

陈平一边乐呵呵的看着光幕,一边也不忘叫儿子把内容抄下来。

“你细心点,过后我要看的。”

别看这些诗此前陈平都没听说过,但不影响第一次知道的好心情。

至于被视频提到的几位诗人,面对周围亲友的祝贺羡慕,不好意思的同时,开心也是少不了的。

“没想到山长的诗都传到后世了,山长真厉害。”

“刘兄,你这也算是在天下出名了啊,走走走,晚上一起喝一杯去。”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