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458章 朱棣迁都正确吗

{朱棣迁都做对了吗?}

各朝代都知道明清的都城在哪里,也知道朱棣修建了紫禁城。

鉴于对明朝灭亡的一些了解,很多人都不认为迁都是个好主意,即便是明朝的老百姓,也有质疑声。

明朝的皇帝们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洪武年间

朱元璋这心情一点都不得劲,说起这事,他就头痛,因为定都一事关系重大,朱棣迁都北平,在他眼里也不是什么最优解。

如今的燕王正在军营里忙着海军建设,虽然内心能猜到一些永乐的做法,但和现在的他关系不大,也没必要太关心。

永乐时期

朱棣很意外后世人会讨论起他迁都的事情,如今紫禁城已经差不多完工,迁都的事情也快了,但如果能多看看后世人的意见,对他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太子府上

朱高炽神色认真的对儿子说道:“后世人们的话,只怕会关系到你爷爷是否还会迁都的决定。”

朱瞻基也不反驳,他当然清楚后世人拥有上帝视角。

永乐朝的大臣们对迁都一事也各有想法,都是朝堂上的人精,天子的想法有时候也需要揣摩。

{明朝时期,江南一带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贸易发达的同时,地主阶级也越做越大。

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就在考虑迁都一事。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西安和洛阳考察,比较两地的情况,打算迁都洛阳,结果回来不久患病离世,这事也就作罢。}

光幕下

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平时自然是接触不到朝堂,对里面的那些弯弯道道也就是通过光幕可以了解了解。

和民间看热闹的情形不同,帝王们都皱着眉。

作为一国之君,没有人希望看到下面的势力过于庞大,这对皇权就是威胁。

秦汉唐这些朝代还算好一点,此时的江南也不像宋明那般发达。

赵匡胤就有些忧心了,南宋定都到了江南,那些官僚的势力是否左右到了君权?虽然可能性很大。

赵构现在只想仰天长叹,这不光是明朝的江南地区发达,他们大宋也一样,也意味着朝堂上也不都是他的一言堂,也就是光幕出现后,加上民间都要求北伐,否则可不会那么顺利。

洪武年间

一想到长子的死,朱元璋心里就不是滋味儿,这一世即便要考察迁都,他也安排别的儿子去吧,他们皮厚实点儿。

太子府上

常氏一脸担忧的嘱咐丈夫,“你可不能再去考察了,要是再出了什么事情,你让我们母子几人可怎么办。”

朱标笑着安抚妻子,“你放心,爹这次也不可能安排我去的。”

......

{洪武三十年,朝中公然出现科举舞弊案,也被称为南北榜案。

在这次会试中,春榜51人全是南方人,北方没有一个被录取。

落榜的北方举人联名跑到礼部鸣冤告状,控告考官偏袒南方人。

消息一出,满朝震动。

朱元璋大怒,派人彻查此事。

但这次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这时有人上告这些考官故意将陋卷上呈。

最终朱元璋处置了相关官员,上榜的南方举人全部罢免,随后他亲自主持了考试,选拔了61人,完全由北方人组成的夏榜}

知道此事的时空,倒是不惊讶,只是还是很唏嘘。

但前面的那些朝代,都是哗然声。

民间,甭管是不是读书人,民众们都生气了,恨不得朱元璋跟处理四大案一样,把这些涉事官员全部处理了。

好不容易才有一条通往罗马的大路,结果还有人在里面弄虚作假,这谁能受得了。

大叔气得直飙脏话,“他奶奶的,这些狗东西,在科举上也能作假,就该把他们全杀了好。”

大家闺秀气愤不已,“实在太无耻了,多数人寒窗苦读几十载,如果因为不公而导致名落孙山,任谁都接受不了。”

小摊贩很是疑惑,“最可怕的难道不是这些官员胆子太大了吗,朱元璋以前处置的四大案多吓人啊,他们竟然还敢玩这种把戏,难道是看他老了不中用了不成?”

......

百姓们对此案议论不断,其他朝代的官员们也不得不感慨,这明朝的官胆子的确是更大。

都能在凶残的朱元璋眼皮底下干这事,胆子还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

明朝这事也给龙凤猪他们提了醒,虽然他们不觉得在自己手下,有人敢这么做。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光幕是气得浑身发抖,“好啊,这是看咱老了提不起刀了啊,一个个又开始敢在科举上做文章。”

马皇后一来就看到丈夫怒不可遏的模样,她就是看光幕说的,心里担忧过来看看,果然。

“锦儿,去把汤药端来。”

见媳妇一来,朱元璋顿感委屈,“妹子,这些混账真是看咱年纪大了。”

马皇后接过侍女手中的汤药,转头递给老朱,“唉,你先喝了,把自己身体养好才有功夫处理这些事情。”

......

太子府上

朱标的火气也不小,“这些人是死不足惜。”

常氏点点头,这事来看,搞舞弊本就是大罪。

洪武朝的大臣们有人皱眉、有人疑惑,还有人不解,尤其是功臣们,都经历过他们的案子了,竟然还会有人敢搞事情?

读书人们对这些考官更是不放过的‘问候’了祖宗十八代。

永乐年间

宫殿内,沉重的叹气声传来,没错,就是朱棣,迁都也是他思考了好久才决定的。

来自江南的官员们,此刻的心情可不好,但即便再不好,其他人也不在意他们。

{朱元璋死了,朱允炆继位。

原本朱元璋生前规划的Z治局面被打破,朱允炆还不让叔叔们来京奔丧。

之后就是朱允炆用了齐泰、黄子橙这些江南文官,接下来大规模削藩、靖难爆发。

朱棣攻入南京后,血洗了江南文官,但多年后,江南文官势力再次崛起,朱棣决定迁都。}

提到朱允炆,朱元璋是真觉得这孙子蠢得没边,根本没有他的大孙子一点聪明劲儿。

朱标闭了闭眼,他都把朱允炆母子俩忘记了,不过府上也不缺她们的吃喝用度,但为了开心点,他还是决定把人送去别院居住。

听到丈夫的想法,常氏没说什么,总之不要碍到她的眼就行。

吕氏不清楚朱标的打算,她现在的日子过得一点盼头都没有,原以为有了儿子就有好的未来,谁想一切都没了。

建文年间

朱允炆很不痛快,这话不就是说他重用江南文官是错的嘛,和燕王的做法一对比,就衬托的他跟个傻子一样。

朱允熥看了眼光幕,决定带着媳妇孩子离开应天府,去别的地方游玩,至于什么时候回来,归期不定。

就目前的形势,留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永乐年间

朱棣烦躁的在大殿内来回踱步,当时靖难他能趁这个机会把那些人诛灭,但现在他也不可能把人都杀了,如果真的杀人就行,他也不用考虑那么多。

太子府上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也在讨论光幕所说。

按朱瞻基的想法,他是绝对支持他爷爷的做法,虽然也会有弊端,但两者相较取其轻。

{迁都自然有好处:

首先,离南方官员的势力远一点,减少他们和本家势力对朝堂的影响;

其次就是定都北方,能威慑边境、防御游牧入侵,即便受到威胁还可以往南迁,但直接定都南方,北方可能就要再遭遇一遍靖难。}

各朝的帝王们若有所思,秦汉唐这些朝代,倒是没有担忧的必要,他们定都本就是在北方,同样的南方官员的势力也没宋明那么厉害。

洪武年间

朱元璋愁眉不展,他也知道迁都的重要性,但迁都到北平,他还是觉得不适合,长安、洛阳这些地方,感觉都会更好一点。

马皇后看他在思考,也没打扰,而是在旁边缝着玩偶,那是给孙子孙女的玩具。

太子府上

朱标还算庆幸的是,现在这些官员即便有小心思,但还能压制住,想要大航海、想要走国际贸易,必须加快速度。

想到这里,朱标就和媳妇打了声招呼,去忙商会的事情了。

常氏目送丈夫离开后,干脆唤人去邀秦王妃来做客,对这个可怜的弟媳,以前大家其实关系都一般,但经历了太多,两个人也惺惺相惜起来。

永乐年间

朱棣看着光幕暗自点头,是啊,这些他都考虑过了,不过当下还得给那些大臣紧紧皮,想来也不会有太多声音反对自己大航海。

太子府上

朱高炽很是无奈,“迁都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朱瞻基明白他爹的意思,那些人的影响的确是很大了。

南方的文官们,心中也郁闷,因为他们被说的跟洪水猛兽一样,天底下,世人该如何看待他们?

{迁都不利的方面也有:

迁到北方,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放弃对南方豪强的控制,所以京师沦陷,重新到江南建立朝廷也办不到,因为当地的乡绅地主、官吏对朝廷没什么认同,也不会大力支持。

其次,定都北方,国力强盛时期还好,但如果国力不足,就可能面临来自游牧的压力。

可要说到底哪个才是最优解?

其实国家太大,不管定都在哪里,都没办法兼顾,只能做到取舍。}

这利弊都说清了,各时空的人们,此刻也在纠结到底迁不迁才好,或许就像最后一句话说的,这事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朱元璋准备找个时间和儿子商量商量迁都的事情,是要迁还是不迁、或是迁到哪里?这些都需要反复琢磨,毕竟关系到王朝的未来。

已经隐退的洪武功臣们,看热闹的看热闹,反正跟他们没关系,这是朱家该操心的事情。

永乐年间

朱棣还是决定继续迁都的决定,北平必须要守着,华北这一带太关键了。

现代时空

刘晓得希也很感慨的说:“这宋明两朝啊,江南地区的文官集团的确不可小觑。”

此话一出,宋明两朝的大臣们脑袋都有些宕机,当然最急的还是来自江南的官员,怎么能这样说,万一天子多想怎么办?

他们的担心的确不是多余的,哪怕没有刘晓希说的这番话,明朝皇帝们对江南文官的情况都清楚,只是有时候要受制于人。

宋朝皇帝们此前也在心里警惕文官了,当然像赵匡胤这些权力集中的皇帝,倒是能通过重用武官,让朝堂保持平衡,制衡文官权力过于庞大。

但实力不太够的皇帝,也只能心里慢慢想办法,徐徐图之。

感慨了一句,刘晓希就点开了下一篇内容。

{真实的唐太宗,到底长什么样啊?}

从上个话题出来,各朝人士也没想到后世人关注起唐太宗的长相了,他们之前都是有看到和系统沟通的唐太宗,对他长什么样也清楚,后世人不知道也正常。

李世民瞅了眼光幕,他心情还很低落。

“后世人这么好奇朕长什么样,那朕就多留一些画像传下去吧,用西洋画的画法,应该更还原。”

没错,现在古代很多画家都在研究西洋画的画法,通过小光幕上的资料,很多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阎立本都尝试着给自己、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都画了肖像画。

甚至还有不少人专门请画师来帮自己或是家人画,因为画人物,属实是很逼真。

{关于唐太宗的长相,《步辇图》上就有他的画像,应该比较真实了,因为阎立本是照着真人画的。

在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来长安,步辇图就是吐蕃使臣朝见李世民的场景。

这幅画中,唐太宗目光深邃,看着比较壮硕、英武,两撇小胡子还往上翘,看起来即精神,又有意思(图片)(图片)}

看着画像上的唐太宗,各朝人士都忍不住笑了,尤其是还重点关注了下他的小胡子。

“哎呀,这画像上的,唐太宗和之前看过的还有些区别啊,可能是因为如今的唐太宗还比较年轻?”

“主要是这胡子的确是很精神啊。”

......

刘彻瞅了几眼画像,他得让人多给他画几张,当然要是有后世的相机就好了,直接就是复制的真人版。

贞观年间

阎立本恍然了下,哦,这是他画的啊。

皇宫内

李世民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自己的胡须,想到后世人都是不留胡须的,难道是因此觉得好玩儿?

此刻的李二已经逐渐忘记儿子的事情了,而是沉浸在自己的画像里。

房玄龄、李靖他们也看了几眼画像,倒是和如今的陛下有些区别的。

评论区,还有不少人在讨论。

【哎呀,这波浪线的胡须好可爱啊】

李世民:??可爱?

各朝人士倒是笑得很乐呵,古代的祖宗们有留胡须的习惯,只是没想到后世人对此感觉还很有兴趣?

一些人甚至想学后世人把胡须剃了试试。

【这是晚年发福版,年轻的时候应该没这么肥】

此刻的唐太宗,又被扎了一刀,‘啪嗒’一声,心碎了,竟然说他肥!!

很是不可置信的李世民,转头看向媳妇,语气显得非常震惊,“观音婢,朕肥?”

长孙皇后看着耍孩子脾气的丈夫,心里好笑,但也是一脸宠溺的安慰,“怎么会,陛下如今英明神武、气宇轩昂,在臣妾看来是极好的...”

被媳妇夸的飘飘然的李二,总算是满血复活了。

而另一头,李丽质上下左右打量了下李泰,满意的点点头,“二兄,还好你最近有控制饮食,看着瘦了不少,不然你就会变成大胖子了。”

“那就好,我可不想跟阿耶一样,被后世人说肥。”

李泰捏了捏自己的脸,虽然平时挨饿难受,但看着自己逐渐有型的身材,他也高兴。

【虽然可能是真的,但很难想象这个和蔼可亲的胖哥会亲自骑马砍人】

反正李世民笑没笑各时空的人不知道,但他们笑得很开心,但笑过后,很多王侯将相也打算减减肥了。

百姓们倒是没这个想法,因为普通人家就没有胖子。

李世民呢,很难相信自己又得到了一个‘胖哥’的绰号,真的要emo了,心里也发誓要控制住体型。

【头大耳朵小,父母管不了】

李渊差点被口水呛到。

李世民“呵呵”两声,转头继续emo。

看到这一幕的长孙皇后:...

【应该是真的,古代打仗的大将基本上就不是现在健身房那种精壮型男,都是脂包肌的肥壮型】

虽然没见过后世健身房的型男,但祖宗们也能猜到。

刘晓希也想起来了,听说古代那些能打仗的将领,好像都有将军肚,因为这种体脂层可以有效保护内脏,而且这些脂肪还能有效应对长期的行军和饥饿。

想到这里,她也疑惑的问了出来。

听到刘晓希的问题,不少古人也点了点头。

历朝历代的大将们,不少人还拍了拍自己的肚子。

张飞看了看周围的兄弟,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肚子,笑了,“咱这就是实力的象征。”

关羽、赵云他们也很赞同,哪个大将没有大肚子都是稀罕事情。

唐朝的大将们,李靖、尉迟恭等人也都如此,但这在大家看来是正常的啊。

就连岳飞他们都是这样。

李世民也想到了他的臣子们,比他胖的多的是,一瞬间就不emo了,“说起来,朕若是不胖的话,应该也是后世人眼里的帅哥吧?”

听着丈夫的喃喃自语,长孙皇后连忙用手绢掩住嘴角的笑,为了照顾孩子气的丈夫,也是难为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