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450章 唐朝最后的荣光

{唐朝倒下前,都灭了哪三个国家?}

看着新视频,唐朝皇帝们都有些惊喜,这是要夸他们大唐了吗?

虽然大唐灭亡让人听着不太好受,但李世民看到这里,突然觉得也不算辱没了祖宗。

唐朝的百姓们心中也生出些许荣耀感。

宋元明清的人,有知道具体情况的,也在议论此事。

{历史上,汉唐这两个王朝,也是被称为非常有血性的朝代。

而现在要说的唐朝,谁能想到在亡国前,都能用最后一把力气消灭了三个国家。

先来说吐蕃。

吐蕃,这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建立在青藏高原的政权。

在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就已经有人类生存了。

青藏高原的原有居民是孟族,战国后,一些羌族部落西迁,来到了藏区。

他们和原居民逐渐融合、发展,就形成了吐蕃族。}

老祖宗们想到青藏高原那一带,也恍然,谁能想到这个地方早早就有人类活动了。

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还有些猜测,难道是他们国土的扩张,导致这些羌族部落迁移的?这还真有可能。

{公元633年,吐蕃的33任国王松赞干布,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此后吐蕃还和唐朝进行友好往来。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虽然文成公主的父亲是谁没有记载,但一般都是推测她是李道宗的女儿。

唐中宗景龙四年,唐中宗将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了藏王尺带珠丹。

金城公主是唐邠王李守礼的女儿、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

虽然这两段和亲,都让人感觉吐蕃和大唐的关系好。

只是随着安史之乱后,唐朝自此转衰,吐蕃也找机会进攻唐朝,还侵占了唐朝不少土地。}

看到前面,李世民还在考虑和亲的问题,等看到吐蕃侵占了大唐的土地,李二都快气炸了。

“混账,这些吐蕃人,还想和亲?朕这次不把这些吐蕃也纳入大唐,我就不是李世民。”

李二这边在指天喊地的发誓要消灭吐蕃。

李道宗一家,现在的心情属实不太好。

他夫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抱着年幼的女儿难过极了。

“相公,别让我们女儿去和亲,她还那么小,小小年纪要离家上千里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李道宗连忙把妻子扶起来宽慰,“别担心,吐蕃可是侵占了大唐的土地,陛下看到这里,只怕不会有什么和亲的念头。

“真的吗?最好是这样,谁家孩子不是父母的掌心宝,总不能因为陛下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就送别人的女儿去吧。”

李道宗看着妻子眼里的怒气,也无奈,当然想到疼爱的闺女要和亲,他心里也很不舍得。

周武时期

武则天现在同样不高兴,她虽然对李贤的那个孙女没什么感情,但不代表她愿意见到她去和亲。

民间

也有不少议论声,有人在骂吐蕃背信弃义,也有人在心疼这两个和亲的公主。

从大义上,她们的贡献很大,促进了唐蕃和盟。

但从个人角度上,她们十几岁的年纪却肩负着巨大的使命离开家,一辈子都无法再和亲人相见,这又是一种残忍。

关于和亲这件事,刘晓希也浅谈了下自己的想法。

“和亲这事,促进和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但为什么一定是中原王朝将人嫁出去,而不是让周边的主动嫁到中原来?

如果真的要和亲,可以让周边政权将他们的王子公主嫁过来啊,咱中原地大物博,来定居多安逸啊。

说句不好听的,打不赢、还要嫁人过去,是不是太窝囊了。”

被说窝囊的古人:...

大禹摆摆手,反正跟他没关系。

姬发也摇摇头,不是说他。

孔子皱了皱眉,这和亲的确不太合适。

嬴政淡定从容,反正说的也不是他,他可不会考虑和亲。

刘邦抓了抓头发,“哎呀,以后都不和亲了,火药还是能威慑匈奴的,到时候让他们派人来和亲。”

刘彻也不会去考虑和亲这种事情,“是挺窝囊的,但朕在位,就不可能这样做。”

......

古代的姑娘们听到刘晓希的话,眼睛亮晶晶的,她们自然不敢这样说,但这话她们都很同意,为什么一定要她们嫁过去,而不是周围的嫁过来?

李道宗他夫人眼神火辣的看着丈夫,“听到了吗,你去给陛下说说,想和亲可以让吐蕃嫁人来,反正我不同意女儿去。”

李道宗:...

皇宫内的李世民,脸红红的,他不是打不过,以后肯定不和亲了。

武则天眼里有些笑意,有些人的确是打不过,所以只能先搞个和亲拖延。

李守礼唉声叹气,他也希望女儿这辈子能在中原嫁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就可以了。

视频还在继续

{面对吐蕃挑衅的行为,张议潮,这位唐朝后期的将领,公元848年,他趁吐蕃内乱,收复了甘、肃二州。

第二年,秦、原、安乐三州也归唐。

他被唐宣宗授予了沙州防御使一职,之后逐渐收复河西诸州。

他也升为归义军节度使,死后获赠太保。

至于吐蕃,后面也因为内部分裂,彼此独立,逐渐走向灭亡}

看到这里,唐朝君臣百姓们,这心里的怒气也都消减了几分。

李世民有些安慰,“这个张议潮,的确很不错。”

大和年间

李忱心中也有些高兴。

张议潮看到视频里提到自己,突然有些感动,他没有给列祖列宗丢人。

{说完了吐蕃,再来说回鹘。

隋唐时期,回鹘被突厥统治。

在摆脱突厥后,回鹘逐渐发展起来。

在贞观二十年,还协助唐朝攻灭了薛延陀。

天宝三年,回鹘在唐军配合下,推翻了突厥,建立起回鹘汗国。

只是回鹘人的确不怎么样,傲慢无礼不说,还曾强求在中原各府州建立他们的国教,以方便他们传教。

在和唐朝的贸易中,也经常用劣马充好马。}

很多人看得直皱眉头。

嬴政看得很郁闷,对这些异民没有半分好感。

刘彻此时就感觉唐朝人未免太好说话了,“别人都如此欺负了,还不揍回去?”

唐人,现在嘴里都在‘问候’这些回鹘人。

“呸,就是不能对他们太好了,太好了反而觉得你好欺负。”

“这是真把我们当傻子了啊,陛下赶紧出兵灭了他们,真是气煞老夫了。”

“好一个回鹘人,分明是蹬鼻子上脸。”

......

唐朝百姓们骂骂咧咧,可想而知心里有多气愤。

李世民也生气,他没想到这些异族竟然都这样,真心换真心呢,合着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了。

被惹怒的唐太宗,这下也把回鹘圈了起来,“一个个来,一个都跑不掉。”

李隆基也很不爽,等他把内部安顿好,这周边的都要敲打一顿才行。

朱元璋还在感慨,“就是没收拾够,还不老实。”

{公元840年,回鹘被黠戛斯人击败,请求南下内附,被唐朝拒绝后,他们便南下入侵。

唐朝正打算新仇旧恨一起算。

李德裕,这位唐朝最后的名相,调集兵马迎战回鹘。

渔阳之战,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派弟弟率兵全歼回鹘将领那颉啜部;

杀胡山之战,河东镇麟州刺史石雄率兵夜袭,破了回鹘可汗的牙帐;

两次战役,让回鹘成惊弓之鸟,一部分投降,回鹘可汗带着余部逃窜。

最后回鹘可汗因为内讧被杀,剩余部众三千人也向唐朝投降。

从此,回鹘汗国灭亡}

各时空一阵阵叫好声。

相比起其他那些和盟的政策,还是大战一场更得大家的心。

唐朝百姓们满足了。

被提到的几个将领,此刻的心情也各有不同。

李德裕眼眶微红,“能够让大唐百姓少受战乱之苦就好,可惜我没办法救不了最后的大唐啊。”

张仲武就很惊喜了,他的名字传到了后世,这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青史留名的快乐。

石雄也一样,摸着胡子憋不住笑,“老子也体验一把在后世留名的好事了。”

......

{最后再来说南诏。

南诏国是建立在西南的政权。

隋末唐初,在洱海周围有六个小国,其中一个叫蒙舍诏,因为在诸诏之南,也被称为南诏。

公元653年,也就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南诏开国之君细奴逻,派儿子出使唐朝。

第四代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从此南诏政权正式确立。}

这些事情,李隆基都很清楚,一点都不奇怪,只是现在和南诏的关系,也是极为僵持的,若不是安禄山的事情突然爆出来,只怕第二波大军也要出发了。

天宝年间的大臣们也都知道大唐和南诏现在的情况。

李世民对此后发生的这些事一无所知,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到底如何,以后也方便他对周边的政策。

视频在继续

{皮逻阁的儿子阁逻凤,因为受到唐朝地方官肆意欺压,还侮辱他妻子,愤而起兵。

当时宰相杨国忠为了争功,不许皮逻凤谢罪请和,第二年让鲜于仲通带兵八万南征。

阁逻凤向吐蕃请援,西洱河之战,唐军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击败,死了六万。

天宝十三年,唐朝将领李宓再次率兵七万南征,结果全军覆没。

两次惨败,损失十几万唐军,对唐朝的兵力也有削弱,等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朝已经无力再进攻南诏。}

其他朝代的人们也就是看热闹的态度,但唐朝百姓们都沉默了。

第一次了解到真相,反应过来,唐人们都把杨国忠翻出来大骂特骂,这货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害死了多少将士、又让多少家庭失去丈夫\/儿子\/父亲。

李世民不光骂杨国忠,还骂李隆基,若不是他心瞎,哪能用这么个烂人?

李隆基对杨国忠也是又恨又怒,当然杨国忠早死了,杨家唯一还剩下的杨玉环,也已经去到了民间,和李琩改名换姓生活。

杜甫不好骂宫里那位,只能感慨,“也是好在这次知道了历史,一切都来得及。”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唐朝也衰弱了下来。

大片疆域遭到吐蕃趁火打劫。

公元777年,吐蕃和南诏联合出兵进犯西川,唐将李晟率领四千禁军大破吐蕃、南诏联军,使对方损失数十万人。

这次的战败,吐蕃也不和南诏称兄弟国了,而是改成君臣关系,还在南诏国内收重税、征劳役,南诏对吐蕃很不满。

南诏的丞相、汉人郑回就建议南诏王重新归附大唐。

郑回原本是唐人,被南诏俘虏了去,还一路升职到了宰相。

南诏王也着手准备复归大唐}

看到这里,各朝人士也没什么想法。

唐朝的人们倒是少不了讨论,毕竟和他们大唐关系还是很大。

李世民看到这里还能接受,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嘛,让吐蕃少一个盟友,也是一件好事情。

{公元788年,吐蕃出兵十万攻成都,南诏军从征,却在金沙江北按兵不动。

公元792年,韦皋出兵攻打维州...

看到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后,南诏王遣使归唐。

公元794年,南诏王以助吐蕃抗击回鹘为由,诈取了吐蕃的神川铁桥要塞,夺其十六座城池...

神川之战后,南诏成了唐朝抗击吐蕃的盟友,长达三十年之久}

各朝代,有不少人都看得出来,如果唐朝没有表现出自己出众的实力,那南诏不可能当好这个盟友,只怕不趁火打劫都算好的。

反正李世民现在对这周边的政权,都没什么好感了,原本温和的太宗皇帝,现在满脑子都是统一的想法。

李隆基看着光幕,心里也在思考和南诏的关系,先看看吧,实在不行,等把大唐内部稳定了,他再把周围给端了。

{在唐朝联合周边的绞杀下,吐蕃走向衰亡。

之后的南诏,看到了唐朝的日薄西山,野心也在滋生。

在公元829年,南诏军趁虚攻占成都外城,大肆掠夺珍宝、民众数万...

公元859年,南诏王世隆即位,改国号‘大礼’,自称皇帝。

他野心勃勃,想称霸东南亚,多次出兵侵扰川、黔、桂,掠夺大量汉人为奴...

公元864年,晚唐大将高骈经过一年筹备,率五千将士开始反攻,屡败南诏军,平定安南。

公元869年,不甘心失败的南诏王亲自率领大军进攻西川,再次杀到了成都城下。

成都守军苦战三日,南诏王没能得逞。

结果南诏王为了泄愤,将俘虏的汉人百姓聚在一起,割去他们的耳鼻。}

各朝人士对南诏可都没什么好印象。

唐人直接怒了,若是以后陛下还和南诏交好,只怕百姓们也不愿意。

高骈看得心烦,他本就劝陛下把南诏一举歼灭,结果偏偏那位太昏,若是遇到的是太宗,那他得少多少烦心事啊。

被惦记的李世民,气得现在就想要御驾亲征。

李隆基都气懵了,脸上一会儿青一会儿白,“南诏、好啊,他们果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些仇,朕记下了。”

李亨也挺无语,要不是他爹干的好事...

......

{之后,南诏军又屡次进攻西川...

公元873年,南诏王率兵再次北上。

高骈率领五千人在大渡河畔击败南诏军...

公元877年,南诏王再次率兵进犯,结果再次大败,无法接受的他忧愤而死。

南诏王倒是有野心,但是谁让他遇到的是高骈,结果自己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

从此南诏国也失去了再次崛起的可能。

公元902年,郑回的后裔郑买嗣,夺取了南诏政权,杀南诏末帝和南诏王族八百多人,南诏灭亡。}

此刻的唐人们恨不得仰天大笑,一想到惨死在南诏军屠刀下的人、被南诏王割去耳鼻的人、被抓去为奴的人,南诏的结局那就是活该。

“高将军好样的,打出了我们大唐的国威。”

“郑回的后代也干得好,把他们灭了个干净。”

......

当然骂南诏的同时,百姓们也免不了夸他们大唐的将领,都是牛人。

【汉唐这种地方军阀割据的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很强的】

看着这孩子的评论,汉唐的皇帝们都乐了,虽然军阀割据他们也不太满意,但总比被别人来灭好。

【唐朝就是稳定的时候灭人家,内乱了别人来报仇,然后又去灭别人,一直循环...】

各时空,也有不少人觉得有道理。

李世民却是不赞同这话,“不对,朕明明对周边友好相处,是他们自己时不时想来进犯。”

李隆基也不赞同,他对周围挺好啊,结果偏偏这些家伙不老实。

【这南诏、吐蕃、一个个怎么就喜欢盯着我九州大地,有本事去天竺啊】

老祖宗们也希望他们去别的地方,结果一个个偏偏就往咱家干,这闹不闹心?

刘彻就打算给那些匈奴赶远远的,若是老实的话,还可以留下,但看这样子,就怕给他们找到机会,万一闹幺蛾子就麻烦了。

【不管是突厥、吐蕃、南诏,比起后面的辽国西夏可蛮横多了,要是他们出现在宋朝,宋朝早亡了】

宋人们:...

不是,明明在说唐朝,怎么突然提到他们了。

宋帝们心塞啊,可是偏偏有苦说不出。

唐人们却是特别赞同这话,比起宋朝,他们大唐是真的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