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413章 杜甫为什么没被抓壮丁

新的一天,刘晓希还在沉浸在西施要来后世玩的消息中,脑子里在思考等人来了要怎么尽好地主之谊。

吃完早饭,刘晓希一家要忙着下地。

春夏之际,农忙还是很多的。

今天,刘晓希一家就是要种辣椒。

辣椒苗已经被刘爸刘妈培育好,现在要将这些幼苗从培植盘内,移栽到地里。

各时空的人们都有很认真的看,靠前的朝代、第一次要种辣椒的祖宗们就不说了。

即便是清民这些时代知道怎么种植,人们也少不得看后世人的种植办法,因为后世的种植技术比他们时代肯定是有进步。

只是在看到后世种地那些专门犁地、耙地的机器时,古代的农人们难免还是羡慕。

一块土地很快就在刘爸爸手上的翻土机器的工作下弄好,刘妈妈带着一双儿女,撒肥料的撒肥料、栽种的栽种。

祖宗们羡慕了一会儿后,也不敢耽误,把辣椒种植办法记在心里后,他们也要开始忙起来。

然而没有后世的化肥,老祖宗们也只能用他们时代的农家肥代替,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在吃过后世的火锅后,辣椒早就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好东西,恨不得现在种下,就能立刻长出来。

孔子在学会种地办法后,同样把弟子们都集中起来,开始分配大家的活计。

像嬴政还特意出宫了一趟,虽然有扶苏看顾着,还有经验丰富的农家子弟和民间老农,但粮食实在是太重要了,他还是决定亲自来视察一番,顺便看看咸阳城如今的变化如何。

刘彻也很不放心,安排了人又去督促大司农,叮嘱他一定要好好种地,绝对容不得半点差错。

苏轼看着那娇嫩的辣椒苗,仿佛已经看到美味的食物在朝他招手了,后世的好多菜品,可都和辣有关系。

等将辣椒种完,已是傍晚。

刘晓希家今年种的辣椒也刚好够一家人一年的量。

回到家吃完饭歇息了一会儿后,给祖辈们把上次没播完的杨门虎将看完,刘晓希就回房间带着祖宗们玩手机。

{杜甫写《石壕吏》,那他怎么没被当作青壮抓走啊?}

杜甫本来还在和妻子商议明天要开始种辣椒的事情,是否要请人来帮忙?

结果猛然看到光幕上的内容和自己相关,一时间哭笑不得。

虽然他还不知道石壕吏具体写的是什么,但这个问题他还是看得明白,后世人是好奇他怎么没被抓壮丁啊。

除了当事人外,高适、李白他们也觉得这个问题有趣。

高适不免有些猜测道:“或许是后世人对子美的情况了解的不多吧。”

李白还笑着说,“单从子美的家世来看,还不至于被抓去当壮丁。”

......

皇宫内,李隆基对杜甫也是知道的,此人也是他们大唐的诗人,还是顶尖的那一批。

各朝人士都认识杜甫,光幕上也专门提到过,百姓们还记得他家世不错,而且诗也写得好,还是诗圣。

{网友一:杜甫是京兆杜氏,他母亲、祖母都是五姓女,他的外婆是李世民的曾孙女,他的妻子也是出自弘农杨氏,就这家世背景,虽然落魄了,但还不至于被捉走}

各朝老百姓们边看边感慨,所以说啊,这杜甫的确是有点东西,历史上别看他后面的结局那么凄凉,但家世背景还是很牛掰的那种。

贞观年间

正在和臣子们商议农耕之事的李世民,眼神诧异极了,“朕和杜甫还有这层关系?”

长孙无忌没觉得有多奇怪,不免猜测道:“陛下,想来是您的哪一位公主的后代吧,多少有些沾亲带故。”

房玄龄也同意长孙无忌的话,“是啊,这种可能极大。”

......

周武时期

杜审言颇为遗憾的摇头叹息,他家这支算不上是正宗的京兆杜氏啊。

杜闲还是很关心儿子的,也不知道他那个儿子现在日子过得如何?生活可否还困难?还有那个安史之乱,也不知道爆发了没有?

天宝年间

杜甫脸上写满了惭愧,他都不好意思提起祖上,这别人看了,怕是该说一代不如一代了。

皇宫内

李隆基眉头扬了扬,之前说到杜甫的时候,他也有派人去查过他的家世背景,总而言之和皇室的关系早就离得很远了,不过既然光幕上现在有提到,以后也会派人看顾着点。

等看到这一楼的留言,杜甫都傻眼了。

【婆罗门杜甫被南村小孩欺负,哈哈哈怎么那么好笑】

杜甫纠结啊,婆罗门是什么他不知道,大概是说他家世很好吧,但被欺负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吗?

另一个时空,杜甫他爷爷杜审言也挺愣神的,他这孙子难道是落魄得都被孩童欺负了不成?但想到他后面过的那凄惨样,可能性还蛮大。

杜闲也不由得张大了嘴巴,“啊?”

前面朝代的观众们也同情了,之前就知道杜甫这大诗人的日子过得惨,但没想到还能惨到被孩子欺负的程度,这谁家倒霉孩子啊,属实是过分了。

连李世民对他这多少沾亲带故的后辈,都看得不忍心。

高适、李白这些好友就甭说了,默默给好友掬了把泪,子美这日子过得太惨了。

看到这里,刘晓希笑够了,还特意解释了下,“杜甫被南村小孩欺负这件事,是源于他写的一首诗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

这首诗也是我们学生时代要背诵的,尤其是里面最经典的那两句,经常会考到。”

光幕下

对杜甫的这首诗,宋元明清的文人墨客都很熟悉,边同情的同时,同样也被诗中的精神折服。

前面的朝代,第一次了解这首诗的人,一开始为杜甫的窘境、苦难感到可怜,但看到后面,也佩服他这诗中传达的精神。

“那些孩子可真是太过分了,竟然抢别人的稻草,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教育的。”

“是啊,欺负老人,属实是可恨。”

......

百姓们一边说着,还边教育自家的孩子,绝对不能学诗中的这些孩子如此顽皮捣蛋。

刘彻都忍不住感叹了句,“这杜甫,的确是混得挺惨。”

李世民擦了擦眼角,又很感动的说道:“杜甫人不错,日子过成这样了,还能想到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他的思想境界一般人可比不了。”

周武时期

杜审言知道孙儿过得惨,但真正的看到他写的这首诗时,还是免不了感慨了一句“造孽。”

杜闲都要坐不住了,恨不得亲自去看看儿子过的是什么苦逼日子。

天宝年间

杜甫当然是不清楚他老爹和祖父的想法了,他现在心情也挺糟糕的,虽然还没经历安史之乱,但看到这历史上‘自己’写的诗时,还是会感同身受。

杨氏情绪一上来,还忍不住落下泪来,心里更感激系统了,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杜甫所在的村子,村民们也是义愤填膺的把诗中的小屁孩们骂了一通,杜甫和大家的关系好,现在也是村里的一份子,大家自然是站在他这边,况且人家都没做错什么。

李白、高适等人,看到好友的这首诗心情同样不好过,好友的未来是这般情况,他们自己在乱世中又会如何呢?

皇宫内,李隆基准备经常派人去看看杜甫的情况,要是过得不好就接济点,先不论其他,这还是大唐的诗人,也是关乎大唐的面子。

【老杜也是有社会地位的人,这拔了毛的凤凰,那也是凤凰】

杜甫:...

杜甫在郁闷,各朝人士却是一片欢乐。

百姓们很同意这话啊,再落魄的贵人,那也不是他们能比的,这会投胎还真是技术活。

【杜甫:你来抓我噻、来抓我噻】

各朝人士笑声不绝,眼前已经有画面感了,唯有杜甫一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网友二:杜甫当时是有官职在身上的,他要去京城赴任,咋可能被抓嘛,能把在职官员抓壮丁,民国倒是可以}

各朝人士也回想起来杜甫的人生经历了,虽然官职不怎么高,但好歹也算是有个一官半职的,把当官的抓壮丁,这没人干的出来。

只是看到民国把当官的抓壮丁,古代的祖宗们的确是惊掉了下巴,但想到民国万税,这好像也没必要太惊讶,有什么是那些军阀势力干不出来的。

民国的父老乡亲们还算淡定,奇葩事情年年有,他们时代真不缺。

先辈们摇摇头,说起他们这个时代,都懒得说了。

{网友三:石壕吏那是正儿八经的征兵,是按户籍来征的,也就是在户籍上的每一户必须出一个人,也必须是出自这个人家。

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在大马路上拉人,杜甫不在这家人的户籍上,怎么可能随便抓他,抓了也不做数啊。

当然随意拉人这种事情,民国倒是干得出来}

民国的父老乡亲们:...就很想骂人。

当然现在如果再敢随随便便抓人,全天下人面前、祖宗们面前还要不要脸了。

反正先辈们觉得,某些人应该不会再干这种事情出来了吧,当然他们也不确定。

古代的王侯将相们,对民国随意拉壮丁也没有太意外,他们还记得刘晓希她二爷爷一开始就是被拉壮丁了,结果被她爷爷换了回来。

李世民看得都扭开了头,这在大街上抓人来凑数,已经说明兵源枯竭、而且户籍也崩溃了。

李隆基无语的看着光幕,他们大唐再不济,也没有到达十分紧迫的局面,怎么可能随便抓人。

杜甫叹了口气,也是幸好安史之乱止住了,但根源还是要上面那位好好处理,至于民国的情况,他也很同情那些百姓,却也无能为力。

{怎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害怕上班了?}

从上个话题出来,看到这个内容,刘晓希毫不犹豫的点进去,原因无他,因为她也是其中一个。

祖辈们对后世的情况有所了解后,一些原因倒也是能猜到一些。

码头上抗货的大汉,感同身受的说道:“应该是工钱低的缘故吧,要是钱多,想来很多人也乐意多赚一点。”

杂货铺的东家摇摇头,“不只是工钱的问题,之前刘晓希找工作,那些招聘的岗位,原本应该是几个人干的工作,现在由一个人来干,但工钱却只给一份,这谁看了不摇头啊。”

纨绔公子哥儿晃了晃脑袋,“你们说得那么复杂干嘛,总结就是事多钱少、又累又麻烦,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干了呗。”

......

在祖宗们感慨后世的工作之际,刘晓希也找到了网友们的留言。

{网友一:上班、上班,成天就知道上班。

既不能实现理想抱负,又不能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都是多余的,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又重复的事情。

况且就靠上班那点微薄的收入,还不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双休就跟赏赐一样,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勾心斗角,时不时还要听一听老板的毒鸡汤。

这破班上得跟上坟一样,谁脑子抽了才想去上啊?}

祖辈们看得嘴角直抽抽,光是从这一段噼里啪啦的,就能看出这娃现在心中的火气不低,跟点燃了炸药桶似的,当然说的内容却还是很有道理的。

各朝的百姓们也挺能理解的,他们时代更多的是种地为生,是的,为了生计,为了活着所以要干活,后世人要上班也是异曲同工,都是为了有点工钱养活自己和家庭,不然谁不愿意好好躺着。

“唉,什么时候,咱能不用干活就有数不清的财富,就好了。”

“说的谁不想似的,可惜没办法。”

......

{网友二:废话,谁愿意折寿啊,好好瞧瞧现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回报,黑哥看了都得摇头,宁愿在大草原上自由散漫,也不愿意当牛做马}

祖辈们:...

上班上到一肚子怨气,他们看到后代这样,也很无奈啊。

但问题就在于不工作就没办法养家糊口,所以这才是重点。

孔子心情很沉重,人生应该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人一辈子才多少年,但多数时间都是在重复无意义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蹉跎来一生。

{网友三:工作的时间不算你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想想人一辈子才多少天,却又有多少时间要上班,你一辈子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又占了多少}

人这一生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到底有多少,祖辈们同样对自己的人生有思考。

只是历朝历代的普通人却也很无奈,因为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那生计都成问题。

古代的年轻人们也想自由支配时间,看光幕的时间越久,他们的思想变化自然很大,但知道的越多,人越来越清醒的情况下,却也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长辈们一样,按部就班的生活。

{网友四:因为现在大部分的活,得到的那点工资都不算是工资,是**和精神损失费,既然如此,不想上班不正常嘛}

祖辈们也懂这些孩子的心情,一条条留言看下来,可以说每个人似乎都充满了疲惫和厌恶。

先辈们默默记下后世的情况,同时暗自打气,他们多努力一把,以后让孩子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刘晓希无不感慨的说,“学习就要十几年,接下来工作要几十年,人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若上班能创造价值还多少有些安慰,但大部分是无意义的,跟个机器一样要困在岗位上几十年,一辈子也到头了。”

祖辈们也沉默了,他们虽然不需要像后世人一样上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活要干。

即便是帝王,尤其是勤勉的君主,每天的任务可不少,但他们还算安慰的是,自己所做的是对帝国有意义、对百姓有意义的事情。

至于老百姓们,困住土地上一辈子,为了生存罢了,大概和现代人上班为了养活自己和全家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