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367章 明初四大案2

{三、郭桓案。

这个案子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是一起惩治贪官污吏的案件。

根据记载,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怀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和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舞弊,下令严查...

这个案子一共牵连了十二个布政司,涉案官员士绅上万,贪污了精粮两千四百万担。

最后这些涉案官员被全部处死,人数高达数万,同时追回被盗官粮补充了国库,而各地的地主都被牵连,民间富人倾家荡产。

民众对此极为不满愤怒,为了平息民愤,朱元璋把参与弹劾的那些人、以及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统统处以极刑。}

光幕下

明朝以前的朝代,大伙的表情都很愣逼。

实在是就目前的三个案子,每一个都死那么多人,看得不少人头皮发麻。

百姓们自然是乐见其成处置这些贪官污吏的,贪官少了,政治就清明得多,他们自然而然也能受益。

帝王们同样厌恶贪污**之风,尤其是明君,自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只是各朝官员有所悟,真让他们去给朱元璋当官,还真没人愿意,即便是清官,这样一次次的大清洗下来,心脏病都容易吓出来。

洪武年间

百姓们感觉还恍恍惚惚的、心惊胆战,因为这些案子还没发生,现在却突然被光幕提前点出来了,那只怕影响大了去。

远离应天府的百姓们还算好点,但生活在应天府的百姓们还挺忐忑的,上次的事情可给大家吓得不轻。

皇宫内

朱元璋也是气得脸红脖子粗,发了好大一通火,前两个他忍住了,现在实在是憋不住。

朱标心里还很不安,因为他感觉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吧,更何况最后一个案子...

{这个案子之后,朱元璋还制定了历代王朝上最严酷的反腐制度。

他亲自编纂《明大诰》,将自己亲自审理的案件汇总,让天下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的刑事特别法。

大诰使用了很多法外酷刑,酷刑种类有族诛、凌迟、枭首、斩、挑筋去指、墨身文身、断手等几十种。

而且,大诰比起明律大大加重了处罚,比如在明律中处以杖刑的,大诰中则是判为死刑。

此外,大诰里面还增加了不少明律没有的新罪名。

当然侧重点还是在于惩治贪官污吏}

光幕下

秦皇汉武他们若有所思,总感觉事情有点脱离了。

刘备看了会儿,忍不住问起诸葛亮对此的意见,诸葛亮沉默了许久叹了口气。

李世民微微皱眉,只希望别弄得适得其反为好,而且他也是真的理解,为什么后世人都不愿意去朱元璋手下干活了。

赵匡胤现在的想法就是,他得多看看这些王朝的案例,坚决避开历史,也不要步入这些王朝的后尘。

洪武之后的时空,明清民自然是有不少人知道此事的,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讨论。

当然各朝百姓们议论的也不少,尤其是对这个大诰的内容,洪武的百姓们都不免脸色白了白。

最完蛋的还是大臣们,竟然有一种诡异的平静感,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得知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和他们息息相关。

皇宫内

朱标很清楚,他爹的本意大概是想要让臣民知害怕不敢轻易犯罪,可是这有没有用他实在没底。

朱元璋发泄了一通后,其实看到这里也没底,因为事情总感觉都不是他期待中的样子。

{官员要是贪污60两就判处死刑,再往上就是剥皮这类酷刑。

但是这个待遇低到让一个正三品的清官俸禄都养不活一家人。

有一个官员叫曾秉正,因为清廉做官,多年也没有积蓄,辞官回家连路费都没有,不得已卖掉女儿筹集路费。

朱元璋知道后大怒,判了他宫刑。

然而最引人争议的地方还是在于朱元璋对待自己子孙的做法:

亲王年俸万石,郡王两千石...;

此外还有大片的封地。

而根据洪武十三年二月拟定的文武官员俸禄来看。

正一品官员一年是一千石,从七品官九十石,从九品只有六十石。

所以两相对比,争议很大,因为给人感觉太双标了。}

光幕下

各朝的争议也同样大,百姓们对于清官的印象都挺好的,这种因为太穷没路费回家的,看得大伙儿都感觉在明朝当官太不容易。

“皇帝的亲儿子,给的待遇高无可厚非,但给官员的俸禄也太低了吧。”

“这位曾大人要是有选择,也不至于卖掉女儿,只是这姑娘才是真的可怜。”

......

不仅是民间的议论声音很大,就连不少明君都觉得不妥,这对于那些清廉的官员,太寒心了。

李世民满眼的不忍,叹气声不断。

长孙皇后也有孩子,自然是看不得这卖儿女的事情,夫妻俩情感同步了。

而作为当事人的曾秉正,震惊过后,失声痛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女儿,亦或是两者都有。

曾夫人更是泪流满面,牢牢抱紧还年幼的女儿不松开,“老爷,求求了,不要让卖掉我闺女,你选择清正廉洁无可厚非,但我们是孩子的亲生爹娘啊。”

曾秉正心里同样绝望,“若非万不得已,我又如何舍得啊...”

......

洪武的百姓们看的很难过,一些百姓甚至想着给这位曾大人筹点钱,也别让他卖掉女儿,自己也遭罪了。

皇宫中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都很沉默,朱标想说什么,还最终没开口。

马皇后眼眶有些湿润,卖女的确是有错,但归根结底,竟然是官员的俸禄太低,这该怪谁?

{回到正题,大诰的颁布,朱元璋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

他想过用高压政策来压制**,但没考虑过如何疏通,和宋朝的高薪养廉不同,甚至当官的连养家糊口也做不到。

宋朝和明朝算是两个极端表现了。

明初官员的待遇低、死刑的起点也低,所以一些官员干脆摆烂,反正贪60两是死,贪亿点同样是死,为何不狠狠捞钱,以至于王朝初年本该政治清明,结果越反越腐。}

嬴政幽幽叹了口气,或许朱元璋自己都没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吧。

扶苏更是将宋朝和明朝的情况暗暗记在心里,以史为鉴,虽然是后世王朝,但也能从中发现很多经验教训。

刘邦不发表意见,只是督促儿子们好好看,让他们来说,自己再做点评,以此教儿子。

刘彻也很有感想的点点头,该给的他自然会给,只要事情办的让他满意,升官封爵没问题,对此他还是很有自信的。

杨坚也是把这些内容记下,儿子靠不住,等孙子出生了,这些都是给孙子的教材。

李世民双手放在腿上,唉,反正他觉得大唐目前的情况挺好,至于明朝这种情况,也不知道这次看到后,朱元璋会不会改?

赵匡胤对于他大宋高薪养廉还是有想法的,还是要改改,再有钱也不能太糟蹋。

朱棣什么都不想说,他也管不了,唉,只希望另一个时空的妻儿一切都好。

洪武年间

这次提前知道了这些内容,朱标肯定不会干看着,脑子里一边理清思路,边想办法破局。

“爹,你别太操心了,儿子会处理好的。”

马皇后到来之际正好听见这话,也心疼儿子太操劳了。

朱元璋看着有些精神不济,但还是欣慰道:“标儿,还好咱还有你在,唉,等这些事情处理完,你就继位吧。”

这也是朱元璋这段时间有了这个想法,现在才正式下定决心,否则以如今的乱局,不好收场了,大明很可能就此四分五裂。

朱标被这话吓了一跳,先不说他爹是不是临时起意,就说他自己打算离开,不过一切等事情弄完再说吧,他现在也不放心离开。

马皇后也愣愣的,显然是才知道丈夫的打算。

太子府上

常氏还在忐忑不安的等着最后一个案子。

常家和蓝家同样如此,他们要知道真相。

{四、蓝玉案。

这起案子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史书记载是蓝玉意图谋反。

关于蓝玉的案子,也存在争议。

蓝玉是洪武时期的大将军,还是太子妃常氏的亲舅舅。

他多次征讨蒙古,立下赫赫战功。

而且由于他常年领兵,在军中的威望也极高。

原本太子朱标就是朱元璋定下的接班人,给他留下了一流的班底。

按蓝玉和朱标的关系,蓝玉本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人。

可惜朱标早逝,朱元璋没有选择常遇春女儿所生的朱允熥,而是选了母族势弱的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这个事情,各朝代也都知道的,很多聪明人也能猜到朱元璋的想法的,一联想起来,差不多也知道蓝玉为什么要死了。

洪武年间

朱标脸上很是苦涩,他都不知道回去要如何面对妻子孩子他们,还有远在外征战的蓝玉。

朱元璋看着儿子很是愧疚,马皇后一边担心儿子的身体,还要担心儿子的家庭。

在太子府的常氏眼神冰冷,她又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情绪。

而常家和蓝家也不平静。

还在海上飘的朱棣,原本打胜仗回去本该高兴,但现在他却生出一丝不想回去的冲动,唉。

{朱元璋怕自己死后外戚篡权,还担心朱允炆拿捏不住,那作为军中大佬、战功赫赫的原配太子妃亲舅舅的蓝玉是必须死的。

也许朱标不死,蓝玉大概率也不会死。

蓝玉不死,那朱棣以‘清君侧’的理由起兵就是牵强的。

且史料记载,蓝玉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可惜朱元璋的原计划被打破了,儿子死了,长孙也死了。

朱标的班底被杀了个一干二净,包括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在内,此案被株连超1.5万人。}

现在各朝百姓对朱元璋是怕得不行,四个案子,动不动就屠戮万人,这杀得人头滚滚,怕是要血流成河的地步了。

“唉,当官也不容易啊,虽然狗官的确该杀,但无辜人员就很惨了。”

“如果这朱元璋的儿子没有死,可惜没有如果啊,这些人都被杀完了。”

......

历代官员们太同情给朱元璋干活的同行了,这活着都是提心吊胆的,简直就是每天都踩在定时炸弹上。

几个案子发人深省,君王们有能理解的,同样有不赞同的。

洪武年间

蓝家和常家人都被乌云笼罩,绝望极了,之前提议离开大明、前往后世的决定,这一刻所有人都默契了。

常氏眼神冰冷一片,江都郡主被她娘的眼神吓到了,一时间愣在原地,原本温柔的娘亲变成了愤怒的狮子。

皇宫内

朱标只感觉满身的疲惫感,知道怨不得他爹,关键还是自己不争气,没有活久一点。

马皇后这心里也不好受啊,“标儿,你回去和大妞好好说说,是咱对不起她...”

朱元璋张了张嘴,不知道该对儿子说什么,老泪纵横。

{…这些人都被干掉后,失去制衡的文官集团就起来了,南北榜就是例子。

朱棣不得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可惜后面明朝的宦官势大,同样是个大麻烦。

当然,关于蓝玉有罪的记载自然是有的,‘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纵兵毁关入。’

这样看的话,光凭这些,被杀也说得过去,但比他罪还重的是不是也该杀?}

各朝百姓们连连点头,是这个理,蓝玉杀了,比他干的坏事还多的肯定也要被杀啊,罪名还更重。

唯有一众明朝皇帝沉默不语,为什么,他们不傻,大概猜到了是说的谁?

朱棣背着手长叹了口气。

洪武年之后的明清两朝读书人、官员们,也大概知道光幕接下来会说什么。

明朝以前的朝代,帝王们虽然还不清楚是什么,但以他们对后世人的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可没那么简单了。

洪武年间

朱标其实不想看了,他想到了他那些兄弟。

马皇后也不傻,自然也能知道。

太子府上,常氏咬牙切齿,一字一句吐出来,“是啊,我舅舅是该死,那为何那些更加肆意妄为的为何不杀?所谓的公平和真相呢?”

大臣们也是想借光幕问问宫里的那位。

{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非法刑诸宫人,有割去舌者,有绑缚身体埋于深雪内冻死者...

三子晋王朱棡,以奔马缚人…

...

十九子谷王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

二十五子伊王朱?...髡裸男女以为笑乐。

蓝玉被剥皮萱草,朱元璋的这些儿子,又该如何处置?}

光幕下

各时空的人眼睛都睁大了,不少人竟然有一种朱允炆削藩削得好的感觉。

君王们此刻都纷纷绷紧了神经,也担心自家出现这样的后代,甚至有不少已经准备给儿子们开会了,他们可不希望有一天被后世人拿出来当作天底下的谈资。

洪武年间

朱元璋已经撑不住了,一口气上不来晕了过去,皇宫内人仰马翻。

马皇后也大受打击,她作为国母,还肩负皇室子弟的教育,这一刻身上的凤袍她已经想脱下来了。

朱标心力交瘁,担忧父母又担心在家的妻儿,更怕妻子恨他。

被点名的朱樉他们自然不满,按后世人的意思不就是他们也该死吗,也就是隔着光幕,否则…

洪武年的大臣们都觉得说得好,既然大家都犯罪了,要死那就一起死,总归是要拉着这些王爷陪葬...

点开评论区,依旧众说纷纭。

【明朝这些藩王心理变态啊,这样一看,怪不得朱棣能夺得天下】

永乐朱棣:??这到底是夸他还是损他?

百姓们也深有同感,他们生活的时代,有权有势的人想弄死他们跟杀鸡一样简单。

【功臣集团又不傻,想要通过自污摆脱摆脱兔死狗烹的结局,但没用】

明初的不少功臣,此前和朱元璋经过一番谈判后,很多准备卸甲归田的,当然他们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其他朝代的大臣们有了对比,发现自己陛下还是不错的,贞观的臣子们更是感动得哭唧唧。

【蓝玉表示:铁拳怎么砸我脸上了?】

蓝家人又要哭了,谁又能想到太子和皇太孙都死的早,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次他们是真怕了。

【之前读过《大诰》,看得我头皮发麻,里面有很多残害民众的案例。

比如知丁法,要求天下民众只能从事士农工商四业,不在这四个范围的,都是要被铲除的逸民。

而且百姓们必须互相知丁,要知道邻居有几口人,都是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

目的是为了禁锢所有民众,让百姓们相互举报,如果发现逸民不抓,对方犯事,除了本人会被处死,邻居、亲戚、里甲都要被流放到不毛之地...

于是很多‘逸民’被亲戚邻居举报,死了。

《大诰续编》中,一次性处死了松江府1350名‘逸民’,还干掉了苏州府1521个‘逸民’】

光幕下

不少朝代的人突然想到了有后世人提到的,百姓是庄稼、官员是看家护院的狗,只有老婆孩子才是自己人。

一些明君好歹现在也在反思他们朝代的律法有没有太严苛的地方?

古代百姓们的脸上表情都很冷漠,有多少皇帝是真的对百姓好的,只有他们这些当事人才清楚。

先辈们看的很清楚,奴隶社会就不说了,封建时代,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头头,好也是相对的,所以可别对统治者抱有幻想和滤镜。

【其实现在很多底层翻身当老板,也会把员工压榨的更厉害】

各朝人士多多少少也了解些后世的情况,所以大概是身份转变后,想法就变了,从被剥削阶级到剥削阶级的变化。

刘晓希想了想,干脆找到明朝四大案的相关史料给大家阅览,至于明朝会因此发生哪些蝴蝶效应,她也不知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