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44章 杜甫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第44章 杜甫

作者:新玥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2 12:38:46

{诗圣杜甫}

这是一个介绍杜甫的视频。

前朝的观众们看着这个名字,显得十分陌生,这人谁啊,诗圣这两个字听起来就不一般。

至于宋元明清的观众们,文人对这个名儿可不陌生啊,甚至他还是不少人心中的偶像。

天宝年间

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杜甫看着光幕陷入怀疑,这说的是他吗,亦或只是同名同姓之人?或许是这些年的经历,让他第一反应是怀疑。

李白一杯酒下肚,倒是很为朋友高兴,他以后是不是有机会被提名?想到这里,太白心中一阵激动。

高适、岑参、苏涣等人也都开心极了,好友能得到诗圣的名号,实至名归,可惜他们不是在后世,没有便利的交通,不然啊,大家一定要聚上一聚,为子美庆祝一番。

{历史上那么多的诗人,杜甫绝对是其中的代表,同时也是语文课本上常见的历史人物。

杜甫,字子美,他出生在唐睿宗太极元年,他的祖父是杜审言,父亲是杜闲,母亲崔氏则在他年幼时去世...}

李世民本来还在为李氏后代的亡国遭遇而难受,结果就看到出自他们大唐的诗圣,心里也不免高兴了些,二凤算是看出来了,光幕会出现什么信息都不确定,他要随时做好开心或悲伤的准备。

“诗圣啊,这个评价可不低。”

长孙皇后点点头,“想必是非常出色了。”

东宫,李承乾放下手中的毛笔,“也不知道这位杜诗人,究竟写的诗有多好,若能拜读一番就好了。”

李泰皱着眉忧愁着今天的课业,看着光幕说杜甫也来了兴致,“这可是我们大唐的诗人。”

李丽质没有搭理两个兄长,已经认认真真的听了起来,甚至拿出笔做笔记。

周武时期

被贬到江阴做县丞的杜审言,嘴角都要咧开到耳后根了,激动的手都抖了,错不了错不了,这真是他孙儿啊,他孙子真有出息,连带着自己都出名了,长脸,老杜家的列祖列宗保佑啊。

杜闲脸上一红,虽然现在他才12岁,但就有他儿子的消息了,自己也要努力才行,不能给儿子丢人,但他未来媳妇早死这个事他记下了。

杜并激动的跳起来,“阿兄,我大侄子真厉害,诗圣诶。”

杜闲轻咳了下,“嗯,惟兼,你也要好好加油才行。”

“那是,我是当叔叔的,当然要做侄儿的榜样。”少年腰板挺得直直的,脸上那副骄傲的模样,眼里还闪着光。

......

天宝年间

杜甫坐在窗台前,想到早逝的母亲心中一痛,或许真的是过早成亲生育导致她身体不好,想到这些,他还是决定让儿女们晚点成亲为好。

{杜甫自小就聪明好学,他七岁就能作诗,加上家里条件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熏陶,甚至还能出门游历交友。

开元二十四年,24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参加进士考试,遗憾的是未能考上。

当时他爹杜闲在兖州做官,杜甫于是前往兖州看望父亲。

...在齐赵漫游这段时间,杜甫还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各朝文人墨客默念这两句诗,回味无穷,但后朝的观众们一想到历史上杜甫未来的经历,又是深深的叹息。

一些百姓虽然看不懂这两句写的怎么样,但看视频里这么说还流传到了后世,那肯定非常牛,一些人还专门记下来,这以后出门跟人聊天还能显摆显摆。

杜审言也在咀嚼这两句诗,心里感慨万千,他总感觉孙儿可能未来仕途不顺啊。

“写的真好。”杜并嘿嘿笑,准备明儿给小伙伴们说说,瞧,这就是我大侄子做的诗,他已经能想象到大家羡慕他的样子了。

杜闲默默来到书桌,记录下儿子的诗,儿子真有志气,一次失败不怕什么。

天宝年间

杜甫脸上一囧,回想起当初落榜后自己依旧抱有斗志,但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唉,也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的祖父爹娘会不会对他失望。

杜宗文傻乐着,此时也对他爹刮目相看了,不说别的,这能名留青史还是诗圣,有这样的爹长脸。

宫中的李隆基也反应过来了,这杜甫就是他大唐的人,而且按时间推算,现在应该还活着,后世人都推崇的诗人,李隆基也想见见。

不过李隆基又突然想到李白,一时间也不知道该不该让杜甫进宫一趟了,那就再继续看看吧。

{天宝三年,杜甫和李白相遇了,这两位大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在这一年,他们还结交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他们都有同样的理想抱负,惺惺相惜相谈甚欢。

第二年,李杜再次遇见,自此以后二人再未见过。天宝六年,杜甫再次来到长安考试,可惜遇上了李林甫,因他那句‘野无遗贤’,考生们都落选了}

观众们也为杜甫可惜了,这运气实在是惨,还有这些个学子。

看到三剑客的相遇,宋元明清的读书人们都显得尤为高兴,就是遗憾三个人的命运从此各往一个方向去了,命运弄人啊。

杜审言颇为心情复杂,官场或许真不适合这孩子,就算真的中了,但在官场上生存又谈何容易?

天宝年间

杜甫看着视频再说他曾经的遭遇释然一笑,好像想开了,或许就像是后人所言,有些圈子他硬挤进去也不行。只是一想到以后竟然和太白兄终身未见,他心里又有些伤感。

李白心中也涌出无尽感慨,大唐没有后世那般便捷的交通,很多人终其一生只能见一次,想到这里,李白当即挥毫泼墨,他有太多太多想说的了。

在河西幕府,过清闲日子的高适一愣,听到自己的名字还有些不可置信,随即爽朗一笑,他这是沾了杜兄的光啊。

宫内的李隆基背着手走来走去,气得就是大骂李林甫,“都怪李林甫这家伙干得好事,朕的人才都被他挡在外了,好在他死的快,真是便宜他了。”

杨贵妃已经习惯了,面上还是出言安慰,内心却是波澜不惊,甚至有些想笑,任用奸臣,这怪谁?至于她杨家那些个兄弟姊妹,她劝不住,那就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带遭受洪涝灾害,饥荒一片,杜甫一家的日子也极为艰苦...

第二年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小官的职位,已经44岁的杜甫哪怕为了生计也要上个班了。

而就在这年的11月,安史之乱爆发,他的小儿子也因为没吃的,被饿死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

杜甫此时也搬家避难去了,当知道太子即位后,他一个人北上,结果路上被叛军抓到了长安,和王维一起被关押起来...}

唐之前的朝代,观众们颇为感慨,这人太倒霉了,本以为当官了,虽然是小官,但也从一届布衣华丽转身了,结果,同一年就乱了呢。

唐之后的朝代,观众们都知道历史,所以没太惊讶,心中也同情杜甫,顺便一些人骂骂玄宗。

唯有唐朝各时空,此时不平静,光幕老是在晚上放一些重磅消息,看来是不准备让他们好好休息了。

贞观年间

李世民的脸一下子黑沉沉的,饥荒和叛乱,到底是多大的叛乱,才会导致皇帝跑路的?这让他实在是不敢相信,叛军的势力有多大,总不能是一下子变大的吧。

“玄宗?这个字可真是饱含深意啊,一国之君弃城而逃,连长安城的百姓的死活都不顾了,他的脸呢?”

长孙皇后看到丈夫又为了国事忧心,心中也难受,“陛下,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

李丽质疑惑的撑着下巴,“这是小四的孙子吗?竟然丢下百姓逃了?”

李承乾和李泰忧愁望天,只怕阿耶阿娘今晚又睡不好了,心里也是暗暗把小四的孙子骂一遍。

周武时期

武则天差点没气个仰倒,皇帝都跑了,这简直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公主府,太平公主冷哼一声,明天她要进宫找母亲聊聊,既然兄长们的后代不成器,那怎么就不能换她来试试,她可不觉得自己差到哪儿,难不成就因为女子身份?

杜审言愁的不行,这孙子怎么过的那么苦,倒霉起来就跟喝水一样轻松。

杜闲的脸也龟裂了,他这儿子怎么这么衰?

天宝年间

杜甫也被光幕上的消息给打击到了,内心深处的绝望差点没让他窒息,今年就是天宝十三年啊,秋天,这不马上就要到了吗,他儿子啊,还有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如今只有改变历史,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杜宗文有些担忧的看着他爹,“大人,这可怎么办?”

杜甫的媳妇抱着小儿子,身旁牵着二儿子杜宗武,也有些不安,眼里的泪啪嗒啪嗒滴下来,“郎君,可要提前谋划?”

王维脸上十分沉重,听到自己的名字此时并不开心,圣上啊,这一世可要提前预防了。

皇宫

李隆基做梦也没料到,在他在位期间竟然还能发生叛乱,气得一脚踹翻了桌子,神情显得有些疯魔,“究竟是谁?谁?到底是谁干的?光幕怎么不告诉朕,到底是谁,朕要把他们都砍了...”

杨玉环也愣住了,仔细咀嚼这四个字,“安、史?”,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算算已经不到一年时间了,太子即位后,那她杨家又会被如何清算呢?

东宫,李亨听到自己登基也没显得多高兴,要不是情况危急,他父皇顶不住了,甚至跑路,他能登基?只怕还要收拾他爹留下的烂摊子,越想越气,李亨干脆喊来幕僚们商量。

在家中的大臣们也慌了神,今晚注定是灯火通明了。

老百姓们也是心惊胆战,尤其是长安城一带的老百姓们,此时真是惶恐不安,秋天啊,天灾就要降临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多囤粮,逃命的逃命,毕竟明年叛军打来,连在皇城的皇帝都逃命了,长安都不保,那叛军岂会放过他们,这些可都是烧杀抢掠的主儿啊。

{两年后,即757年四月,杜甫冒险逃了出来,被李亨封左拾遗,但不久他因为搭救房琯,惹怒了肃宗,被贬华州,他也未再受到重用...

758年年底,杜甫去河南探亲,次年三月,朝廷军与叛军交战,朝廷军战败了。杜甫在回来的路上见到了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苦难,挥泪写下‘三吏、三别’}

各时空的百姓们都感同身受,经历过战乱的人,眼中噙泪,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们。

此刻,唐朝的观众们心情都低落到了谷底,尤其是天宝年间的老百姓们,眼里尽是绝望。

李世民也在掩面啼哭,他又是不没打过仗,以前隋炀帝时期,百姓过的什么日子,他怎么会不知道,就是太了解了,李二的心情才会如此悲痛。

长孙皇后没有再出言安慰了,她也在默默流泪。

李丽质红着眼睛,“他们好可怜,杜甫也好可怜,为什么一定要战争?大家好好过日子不好吗?老百姓们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凭什么倒霉的是他们?”

李承乾抿嘴,他是太子,年纪也最大,接触到的政治教育更多,他心里比妹妹更清楚。

天宝年间

李隆基头发散乱,呆呆的坐在椅子上,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不能相信自己一手缔结的盛世竟然还会毁在自己手上。

杨玉环让宫人们出去,只有她还有高力士还在,两人都没敢开口,宫殿内静悄悄的。

民间的百姓们又气又怕,一些脾气暴的已经大骂起来,尤其是普通人,本来日子就不好过,但都是老老实实的种地过活,结果倒好,天灾**、兵荒马乱,那些个食利阶级,又怎么会在乎他们这些贱民的命。

长安一带,一些有条件的人家,虽然现在已经天黑了,但还是一家子聚在一起商量,能先逃命的就先逃了,至于逃不了的,只能等官府的命令,抗洪抗涝,地里的庄稼总不能丢了。

{759年,华州、关中大旱,杜甫依旧忧国忧民,这一年,他对朝堂失望了,放弃了华州的职务,去了秦州。...几经辗转,到了成都。

第二年,他在严武等人的资助下建了杜甫草堂,这里现在是成都市的一大景点之一,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764年,杜甫做了严武的参谋,也被后人称为杜工部,但日子过得也是极其凄苦,儿子饿得大哭,暴雨天,茅屋破了还漏雨,晚上都没办法睡觉。}

各时空的观众们也是同情的不行,诗圣虽然诗写得好,但也是人啊,这日子都这么难过了。

周武时期

杜审言:...这到底是过的什么日子啊,他都顾不上大唐以后怎么样了,现在子孙后代都吃不饱饭了,实在不行他现在多攒点钱吧。

杜并也很同情这个侄子,“阿兄,大侄儿过得好惨。”

杜闲:...他知道了也没用啊,没办法搭把手,这儿子孙子混成这样他也没想到。

天宝年间

皇宫

李隆基一时间老泪纵横,他的大唐盛世啊,怎么一瞬间就化为泡沫了?

“爱妃,你说这是不是光幕在骗朕?”

杨玉环摇摇头,心里的那丝良善还是让她劝道:“陛下,光幕没有说错,再过不久就到秋天了,长安一带遭遇洪涝,如今当务之急还是早做打算,提前避免灾祸的发生,为了百姓免受苦难。”

李隆基沉默了片刻叹道:“玉环,幸好有你还在朕的身边,高力士,传旨下去,令百官上朝。”

高力士:“奴才这就去。”

杨玉环想了想,“陛下先去换身衣服,洗漱一番吧。”

至于多的话她也不能说了,免得得到了一个干涉朝政的罪名,民间已经对她颇有微词了。

......

家中,杜甫听到以他名字命名的草堂在后世得到如此看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博物馆他知道,前面也看到过,哪想到自家的屋子也能有这种待遇?

转头看着哭泣的妻子和不安的长子,杜甫一时间心痛又自责,心里此时终于下定决心,官场不适合他,哪怕再忧国忧民,但他是一家之主,现在要做的是为一家人打算。

岑参、高适等人虽然为好友的未来担忧,但此时对王朝的担忧也不减,国难当头,谁能保全自身啊。

{第二年杜甫离职了,带着家人离开了成都。

766年,终于来到了夔州,在这里的日子还算安生。

768年,杜甫去了江陵、岳州,后又沿着湘江南下投奔亲友,...结果为了避乱,又准备去郴州投奔舅舅,但在路上遇到了发大水,一家人被困在船上,整整饿了五天五夜...

770年冬天,杜甫从潭州去往岳州,在船上结束了他这漂泊的一生,终年59岁}

各时空的观众们忍不住唏嘘,这颠沛流离的日子,大诗人的命运和普通人相比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贞观年间

李世民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杜甫一直在避难,只怕当时的大唐没有一处是安生的,哪怕知道现在还不会灭国,但这场叛乱对大唐的毁灭是巨大的,百姓们又该怎么活?越想李二心中越痛。

周武时期

杜审言一颗泪划过脸颊,血脉相连,亲眼看到孙子的生活,那心中的痛哪能没有啊。

杜闲泪水也滴落在桌上,染出了一大片墨迹。

杜并挠挠头,“阿兄,你别难过,大不了咱多攒钱给大侄子留点,他也太倒霉了,遇到叛乱,还漂泊半生。”

天宝年间

杜甫心里满是苦涩,国破家亡啊。

“郎君,要是能把孩子们送去后世就好了,至少不用经历这些苦。”

杜宗文红着眼睛,“后世那么好,二郎三郎他们在后世也不怕挨饿了。”

杜甫没说话,后世是好,但他们隔着时空啊,他也没办法把妻儿送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