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的商标如同一声宣言,无声地烙印在了合作社的每一份文件、每一个即将启用的新包装上。它沉静而充满力量,预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开始。但黎曼卿深知,一个空洞的标识毫无意义,品牌的血肉,需要由内容来填充,需要由故事来赋予灵魂。
就在李晓峰忙着对接设计师完成Logo延展、联系包装厂打样的同时,黎曼卿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战场——内容场。线上的店铺有了,引流的基础做了,但如何让流量停留,如何让消费者记住、信任并最终忠诚于“涅盘”,才是真正的考验。
她再次将电商小组召集到老宅。这一次,她没有让他们继续埋头研究平台算法或优化详情页,而是提出了一个让他们有些懵懂的概念。
“从现在起,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卖货,而是‘讲故事’。”
黎曼卿看着三个年轻人,目光沉静而有力。
“讲故事?”
李晓峰疑惑地重复:
“黎阿姨,我们……我们有什么故事可讲?不就是养鸡种地吗?”
“养鸡种地只是过程,不是故事。”
黎曼卿摇头:
“故事,是藏在过程背后的‘为什么’和‘谁’。”
她拿起一张印着崭新“涅盘”Logo的纸。
“为什么我们的鸡蛋卖得比别人贵?因为赵大姐宁愿少产量也要用粮食慢养?这是故事。”
“为什么我们敢叫‘涅盘’?因为这片土地,包括我,都在尝试着一种新生?这是故事。”
“为什么一个大学教授一直坚定地和我们站在一起?因为他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农民的尊重?这也是故事。”
“甚至李叔手上磨出的老茧,王麻子半夜起来查看鸡舍的背影,都是故事!”
她的话语不高,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晓峰等人的思路。他们从未想过,这些日常的、甚至觉得苦累的琐碎,竟然可以被称之为“故事”,并且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要做的,”
黎曼卿继续部署:
“就是把所有这些故事,用文字、图片、视频,真实地、有温度地呈现出来。让每一个点进我们店铺、看到我们内容的人,不仅能看见产品,更能看见产品背后的人、背后的汗水、背后的坚持和希望。”
她开始具体分工:
“晓峰,你文笔好,负责挖掘和撰写核心的人物故事、品牌故事。要真诚,不要夸大其词。小王,你负责跟拍,不要摆拍,就抓拍他们最自然的状态——喂鸡时的专注,收获时的喜悦,甚至遇到困难时的愁容。小李,你负责剪辑,把零碎的素材变成有情节、有情绪的短视频,配上合适的音乐和晓峰的文案。”
任务明确,但难度巨大。这对于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和刚刚接触电商的年轻人来说,不亚于一场全新的革命。
黎曼卿没有只是发号施令。她亲自示范。
夜深人静时,她就着老宅昏黄的灯光,铺开稿纸,亲自撰写了“涅盘”品牌的第一篇长文——《从灰烬中重生,于乡野间寻回尊严》。她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惨痛过往,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云岭村的困境与希望上,放在了合作社农户们看似微小却无比坚实的改变上,文笔克制而蕴含力量,将“涅盘”的寓意与这片土地、这群人紧密相连。
她又为赵寡妇撰写了一段个人小传,没有华丽辞藻,只是白描般地记述了她丧夫后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以及她如何将所有的希望和情感倾注在那群鸡仔身上,视它们为家庭的支柱。字里行间,充满了坚韧与温柔。
当她将这两篇文字交给李晓峰时,他读得眼眶发红,久久无言。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品牌的温度。
“黎阿姨……这……这写得真好!”
他哽咽着说。
“照着这个感觉去挖掘,去写。”
黎曼卿拍拍他的肩膀:
“记住,真诚是最好的技巧。”
拍摄和剪辑的过程更是坎坷不断。赵寡妇一看到镜头就手足无措,说话结巴;王麻子总是下意识地躲开;李叔则严肃得像在做工作报告。小王和小李经常无功而返,垂头丧气。
黎曼卿没有责备。她让小王关掉闪烁的录制灯,让小李先不要想着成片,就当是记录生活。她甚至亲自下场,在顾泽楷下次来指导时,让小王跟着他们,就拍顾泽楷如何耐心地讲解,李叔如何认真地记录,捕捉那些不经意的交流瞬间。
奇迹般地,当人们逐渐忽略镜头的存在,真实的状态便开始流淌出来:赵寡妇看着鸡群时自然流露的笑意,王麻子改善鸡舍后骄傲的炫耀,李叔看着菌丝萌发时眼中闪烁的光……这些珍贵的瞬间被一一捕捉。
小李熬夜学习剪辑,尝试着将碎片拼成故事。黎曼卿守在一旁,一帧一帧地看,提出意见:“这里节奏慢一点,让观众看清赵婶的眼神。”
“这里的音乐换一个更舒缓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