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云堂订单成功带来的喜悦,就像往滚烫的热油里突然浇了一瓢冷水,在云岭村这个宁静的山村里瞬间炸开了锅。起初是短暂的集体沸腾,村民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但很快这份兴奋就转化成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在村民间悄然蔓延、持续发酵。羡慕、嫉妒、难以置信、后悔莫及......这些情绪如同调色盘上的颜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众生相。特别是那些在最初筹备会上选择冷眼旁观,甚至出言嘲讽合作社计划的人,此刻肠子都快悔青了。他们眼睁睁看着那些当初被自己看不起的村民,如今却因为加入合作社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内心的落差和懊悔可想而知。而那些首批毅然决然加入合作社的几户人家,则像是中了大奖一般,个个腰杆挺得笔直,走路都带着风,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自豪感,那种与有荣焉的骄傲溢于言表。
然而,作为合作社的核心人物,黎曼卿并没有被这初战告捷的胜利冲昏头脑。她深知,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这个看似巨大的订单,实际上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内部的资源整合、如何坚守严格的产品标准、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利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让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在商海的风浪中倾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成功来之不易,而维持这份成功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在这关键时刻,黎曼卿坐镇自家老宅,就像一台精密仪器的中枢控制系统,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全局。电话和短信成了她延伸出去的神经末梢,通过这些通讯工具,她时刻感知和精准调控着合作社的每一个细微脉动。她的专注和投入,让每一个合作社成员都感受到了她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认真。
李叔被临时赋予了生产总监这一重任,这对他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村庄时,他就已经雷打不动地开始巡视各家的鸡舍。他手里总是拿着黎曼卿精心制定的那份极其详细的检查表,上面列出了十几项具体指标:通风情况是否良好、光照强度是否适宜、卫生环境是否达标、饲料配比是否科学、饮水清洁度是否符合标准......李叔原本就是村里出了名的认真负责的老农,种了一辈子地,养了一辈子鸡。此刻,他更是将黎曼卿对他的信任看得比天还大,执行检查任务时一丝不苟,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合作社的声誉。
赵寡妇和王麻子两家,把这次机会看得比什么都珍贵。他们几乎是拿出了伺候自家老祖宗的劲头来照料那些母鸡,严格按照合作社的要求操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家产出的鸡蛋品质稳定,甚至比赵婶家的还要好一点,让经验丰富的李叔都挑不出半点毛病。这份用心和专注,终于换来了应有的回报。
然而,问题偏偏出在了刘老四身上。作为村里养殖规模最大的农户,他的鸡场规模最大,相应的改造任务也最为繁重。为了尽快达到出货标准,他确实投入了不少钱和人力来加速改造,鸡舍的环境改善了不少,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最关键的饲料环节,他却动了歪脑筋,耍起了小聪明。
按照黎曼卿的严格要求,所有蛋鸡必须全部使用指定的粮食配方(玉米、豆粕、麸皮等按科学比例混合),这种纯天然饲料虽然成本较高,但能确保鸡蛋的品质和安全。然而,刘老四为了节省成本,偷偷做起了手脚。他在饲料中掺入了一部分价格低廉、成分不明的商业蛋鸡饲料——这类饲料往往含有促生长剂和抗生素等添加剂。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不仅严格控制掺假比例,还特意挑选了外观上与正品差异不大的产品。更让他自我安慰的是,鸡的产蛋量甚至因为这些添加剂的刺激而有所提升。
头两次交货时,经验丰富的李叔就凭着多年养鸡的直觉,觉得刘老四送来的鸡蛋蛋壳颜色似乎比别家的稍微浅一点,蛋黄颜色也没那么鲜艳饱满,但这种差异极其细微,肉眼几乎难以分辨。再加上李叔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单凭经验难以做出准确判断。而此时的刘老四还一脸无辜地在一旁插科打诨,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绝对是按标准喂养的,甚至开起了玩笑来缓解气氛。李叔虽然心里隐隐有些嘀咕,但最终还是碍于情面收了货,只是私下里谨慎地跟黎曼卿提了一句自己的疑虑。
黎曼卿听闻此事,眉头立刻紧紧蹙起。她太了解刘老四这种投机取巧的秉性了,一年多的相处让她对这位村民的性格了如指掌。她没有立刻发作,而是保持着冷静和克制。她让李晓峰下次收货时,偷偷从刘老四的货里随机取样了几枚鸡蛋,又同样从一贯表现良好的赵寡妇和王麻子家取了些样,一并悄悄送到了在农业检测方面颇有造诣的顾泽楷那里,请他帮忙做个简单的成分对比分析,重点检测特定抗生素残留和脂肪酸组成差异这些关键指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