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铁血红颜:西夏梁皇后从汉人孤女到权倾朝野的传奇之路

在西夏王朝近二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 —— 她本是汉人孤女,却在党项族建立的王朝中步步为营,最终登上权力巅峰,以太后之尊执掌朝政十八年;她一生杀伐果断,对内粉碎政敌、巩固皇权,对外连年征战、拓展疆域,却也因穷兵黩武让西夏国力大损;她的身上,既有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智慧与狠辣,也有汉人与党项族文化碰撞的复杂印记。她,就是西夏毅宗李谅祚的皇后、惠宗李秉常的生母 —— 梁氏,后世多称其为 “大梁太后”。

关于梁氏的出身,《宋史》与《西夏书事》等史料记载多有模糊之处,甚至存在矛盾。传统观点认为她是西夏汉人将领梁乙埋的妹妹,但近年来随着西夏黑水城文献的整理研究,一段鲜为人知的隐秘逐渐浮出水面:梁氏并非梁乙埋的亲妹妹,而是其家族收养的孤女。

梁氏的祖籍本在北宋延州(今陕西延安),祖父曾是北宋边军的一名小校。公元 1041 年,好水川之战爆发,北宋军队惨败于西夏景宗李元昊,梁氏的祖父在战乱中被俘,后因擅长铸造兵器被编入西夏 “汉户”,定居于兴州(今宁夏银川)。梁氏出生时,祖父已病逝,父亲在一次与吐蕃的冲突中战死,母亲带着她艰难度日,不久后母亲也染病离世,年仅八岁的梁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幸运的是,当时西夏汉人中的望族梁氏家族(即梁乙埋所在家族)正在收拢同族孤儿,梁氏因容貌清秀、反应机敏,被梁乙埋的父亲梁惟忠看中,收为养女,与梁乙埋以兄妹相称。这段被史料刻意淡化的 “孤女身世”,对梁氏后来的人生影响深远 —— 她既没有真正的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又因 “汉人” 身份在党项贵族中备受排挤,这让她从小就懂得隐忍与算计,也养成了坚韧狠绝的性格。

在梁氏十六岁那年,一场意外的邂逅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当时,西夏毅宗李谅祚年仅十二岁,虽已登基,但朝政大权被生母没藏太后和舅舅没藏讹庞牢牢掌控。没藏讹庞为了巩固权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谅祚为皇后,同时将李谅祚软禁在宫中,严禁他与外界接触。李谅祚虽年幼,却心怀不满,常常借打猎之名试图摆脱没藏家族的控制。

一次,李谅祚偷偷出宫打猎,途经梁惟忠家附近时,不慎从马上摔落,扭伤了脚踝。恰好梁氏正在家中后院晾晒衣物,听到声响后跑出来查看,见是少年天子,吓得连忙跪地行礼。李谅祚见眼前的少女虽衣着朴素,却眉清目秀、举止得体,与宫中那些骄纵的党项贵族女子截然不同,心中顿时生出好感。梁氏也看出这位少年天子虽处境尴尬,却眼神中透着不甘,便小心翼翼地扶他到家中休息,还亲手为他敷上草药。

这次偶遇后,李谅祚常常借故出宫与梁氏相会。梁氏深知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她不仅对李谅祚温柔体贴,还暗中留意没藏家族的动向,将自己听到的关于没藏讹庞的消息偷偷告知李谅祚。李谅祚在梁氏这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支持,对她愈发依赖,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没藏讹庞很快得知了李谅祚与梁氏的私情,勃然大怒,当即决定除掉李谅祚,另立新君。没藏讹庞的儿子没藏怀庆更是嚣张,扬言要先杀了梁氏这个 “祸水”。梁氏得知消息后,深知事态危急,连夜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宫中,将没藏家族的谋反计划全盘告知李谅祚。

此时的李谅祚虽年仅十四岁,却在梁氏的鼓励下展现出了帝王的决断力。他知道自己必须先发制人,于是秘密联络了朝中对没藏家族不满的党项贵族和汉人官员,其中就包括梁氏的养父梁惟忠和兄长梁乙埋。公元 1056 年十月,没藏太后被情夫所杀,没藏讹庞失去了重要的靠山,李谅祚趁机以 “谋逆” 之名,下令逮捕没藏讹庞及其党羽。在这场政变中,梁氏亲自带人堵住了没藏怀庆的退路,协助李谅祚彻底铲除了没藏家族。

政变成功后,李谅祚以 “患难与共” 为由,废除了没藏皇后,册封梁氏为新皇后。这位曾经的汉人孤女,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一跃成为西夏王朝的皇后,从此正式踏入了权力的中心。

梁氏成为皇后后,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贵族向来轻视汉人,对于一位汉人皇后,许多党项贵族从心底里不服气。此外,没藏家族虽被铲除,但朝中仍有不少势力对梁氏虎视眈眈,其中最具威胁的便是党项大族野利氏。

野利氏是西夏的开国功臣家族,景宗李元昊的第一任皇后就是野利氏,野利家族在朝中根基深厚,势力庞大。没藏家族倒台后,野利氏便将梁氏视为眼中钉,多次在朝堂上公开反对梁氏,甚至暗中散布谣言,说梁氏 “心怀北宋,意图颠覆西夏”。

梁氏深知,要在后宫站稳脚跟,必须得到李谅祚的绝对信任,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她一方面对李谅祚更加温柔体贴,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还为他生下了皇子李秉常(即后来的惠宗),母凭子贵,地位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她积极拉拢朝中的汉人官员和对党项贵族不满的中小贵族,通过梁乙埋的关系,将梁氏家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到军政各个部门。

为了消除党项贵族对自己 “汉人身份” 的疑虑,梁氏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主动请求李谅祚废除汉礼,恢复党项族的传统习俗。当时,李谅祚正推行汉化改革,遭到了许多党项贵族的反对,梁氏的这一请求,看似与李谅祚的改革方向相悖,实则是为了缓和与党项贵族的矛盾。李谅祚虽心中不解,但也明白梁氏的良苦用心,最终采纳了她的建议。

这一举措果然起到了效果,许多原本反对梁氏的党项贵族,见她如此 “尊重” 党项传统,对她的态度逐渐缓和。但野利氏并未就此罢休,他们暗中策划了一场阴谋,试图诬陷梁乙埋谋反,借机除掉梁氏家族。

公元 1061 年,野利氏的核心人物野利仁荣(时任西夏国相)暗中指使手下伪造了一封梁乙埋与北宋边将的密信,信中 “约定” 里应外合,推翻西夏政权。野利仁荣将密信呈给李谅祚,要求严惩梁乙埋和梁氏。

李谅祚看到密信后,心中十分疑惑。他虽然信任梁氏,但也深知梁乙埋手握兵权,若真有谋反之心,后果不堪设想。梁氏得知此事后,异常冷静,她没有哭闹辩解,而是请求李谅祚允许自己亲自调查此事。李谅祚同意后,梁氏立刻派人暗中追查密信的来源,很快就发现了野利仁荣的阴谋。

为了彻底揭穿野利氏的诡计,梁氏设计了一场 “鸿门宴”。她以庆祝皇子李秉常周岁为由,邀请野利仁荣等野利氏核心成员入宫赴宴。在宴会上,梁氏先是对野利氏家族的功绩大加赞扬,麻痹对方,随后突然命人带出被抓获的伪造密信的人证,当场揭穿了野利仁荣的阴谋。野利仁荣等人见状,惊慌失措,想要起身反抗,却早已被梁氏安排好的卫兵包围。

李谅祚见野利氏果然谋反,怒不可遏,下令将野利仁荣等人全部处死,并对野利家族进行了彻底清算。经此一役,梁氏不仅彻底清除了最大的政敌,还向朝中百官展现了自己的狠辣与智谋,从此再也无人敢公开反对这位汉人皇后。

在巩固后宫地位的同时,梁氏也开始参与朝政。她凭借着对李谅祚的影响力,多次向他提出建议,比如整顿吏治、加强边防等,许多建议都被李谅祚采纳。当时,西夏与北宋的边境冲突不断,梁氏深知边防的重要性,她建议李谅祚重用有才能的将领,无论是党项人还是汉人,只要有能力,就加以提拔。在她的推动下,西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如嵬名浪遇、禹藏花麻等,为后来西夏与北宋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公元 1067 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在与北宋的作战中身负重伤,回到兴州后不久便病逝,年仅二十一岁。此时,皇子李秉常年仅七岁,无法亲政,梁氏以太后之尊,正式临朝称制,成为西夏王朝实际的掌权者。

梁氏临朝称制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内部,党项贵族对一位汉人太后掌权仍心存不满,暗中蠢蠢欲动;外部,北宋见西夏幼主即位,太后临朝,认为这是进攻西夏的大好时机,多次在边境集结军队,虎视眈眈。

为了稳定局势,梁氏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首先,她任命自己的兄长梁乙埋为西夏国相,总揽朝政,同时将梁氏家族的成员安插到各个重要职位,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其次,她大力提拔党项贵族中的实力派人物,如仁多保忠、鬼名氏等,通过联姻、赏赐等方式,拉拢他们支持自己的统治。

在对待北宋的问题上,梁氏展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她深知,只有通过军事胜利,才能震慑北宋,同时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公元 1069 年,梁氏以 “北宋入侵西夏边境” 为由,下令出兵攻打北宋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西夏军队在梁乙埋的指挥下,多次击败北宋军队,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

然而,梁氏的强硬政策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其中就包括西夏的名将嵬名浪遇。嵬名浪遇是党项贵族,曾任西夏都统军,战功赫赫,他认为西夏国力有限,长期与北宋作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多次向梁氏进谏,建议与北宋议和。但梁氏认为嵬名浪遇的建议是对自己权力的挑战,加上嵬名浪遇在党项贵族中威望很高,对梁氏家族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梁氏以 “谋反” 为由,将嵬名浪遇罢官流放,不久后嵬名浪遇便在流放地病逝。

嵬名浪遇的悲惨结局,让朝中百官更加畏惧梁氏,再也无人敢公开反对她的政策。此后,梁氏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对外扩张政策,西夏与北宋的战争愈演愈烈。公元 1071 年,梁氏派梁乙埋率军攻打北宋的绥德城(今陕西绥德),西夏军队采用 “围点打援” 的战术,击败了北宋的援军,成功攻占了绥德城。公元 1072 年,梁氏又派军队攻打北宋的兰州(今甘肃兰州),虽然没有攻占兰州城,但也给北宋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在对内统治方面,梁氏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了 “重党项,轻汉人” 的政策。她下令废除李谅祚时期推行的一些汉化措施,恢复党项族的传统法律和习俗,同时加大对汉人的压迫,规定汉人必须穿党项族的服饰,说党项族的语言,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一政策虽然得到了党项贵族的支持,但也加剧了汉人与党项族之间的矛盾,为后来西夏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梁氏在临朝称制期间,还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儿子李秉常。她亲自教导李秉常学习党项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西夏君主。然而,随着李秉常逐渐长大,他对梁氏的专权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对梁氏推行的 “重党项,轻汉人” 政策和连年征战的做法十分反感。

公元 1076 年,李秉常年满十六岁,按照西夏的惯例,应该亲政。但梁氏却不愿交出权力,仍然牢牢掌控着朝政。李秉常对此十分不满,暗中联络了一些对梁氏不满的官员和贵族,试图夺回权力。然而,李秉常的计划很快就被梁氏察觉,梁氏当机立断,将李秉常软禁在兴庆府的永乐城(今宁夏银川东南),同时对参与计划的官员和贵族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处死了数十人。

李秉常被软禁后,北宋认为这是进攻西夏的绝佳时机,于是在公元 1081 年,宋神宗任命李宪为统帅,率领五路大军攻打西夏。北宋军队初期进展顺利,先后攻占了西夏的兰州、米脂(今陕西米脂)等重要城池。梁氏得知消息后,沉着应对,她一方面派梁乙埋率军抵御北宋军队,另一方面采取 “坚壁清野” 的战术,将西夏境内的粮食和物资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时派骑兵骚扰北宋军队的补给线。

北宋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加上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在灵州(今宁夏吴忠)之战中,西夏军队利用黄河水淹没了北宋军队的营寨,北宋军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公元 1082 年,北宋军队又在永乐城之战中遭到西夏军队的重创,死伤数万人。经此两战,北宋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大规模进攻西夏,西夏与北宋的战争暂时陷入了僵局。

在梁氏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除了政治与战争,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隐秘往事,这些往事不仅反映了她作为女性的复杂情感,也揭示了她权力背后的孤独与无奈。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梁氏与西夏名将禹藏花麻的关系。禹藏花麻是党项族禹藏氏的首领,曾任西夏的统军,战功赫赫,深受梁氏的器重。关于两人的关系,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一些零星的记载和西夏黑水城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据《西夏书事》记载,禹藏花麻在攻打北宋兰州时,曾多次得到梁氏的秘密支持,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还被授予了 “便宜行事” 的权力。而在禹藏花麻战败后,梁氏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还提拔他为西夏的太尉。这种超乎寻常的待遇,让人们对两人的关系产生了怀疑。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西夏黑水城出土的一份名为《梁太后与禹藏花麻书信》的文献中,梁氏在信中对禹藏花麻说:“今国事艰难,惟君可托,望君不负朕望,共保西夏。” 信中的语气十分亲密,甚至带有一丝依赖。此外,文献中还提到,禹藏花麻曾多次深夜入宫拜见梁氏,两人常常密谈至深夜。虽然这些记载并不能直接证明两人之间存在私情,但也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除了与禹藏花麻的关系,梁氏与自己的儿子李秉常之间的矛盾也十分复杂。梁氏虽然对李秉常十分严厉,甚至将他软禁,但在内心深处,她对李秉常还是充满了母爱。据记载,李秉常被软禁期间,梁氏常常亲自去看望他,为他送去衣物和食物,还亲自教导他读书写字。有一次,李秉常因思念母亲而生病,梁氏得知后,日夜守在他的床边,悉心照料,直到他康复。

然而,梁氏的母爱也带有强烈的控制欲。她希望李秉常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成为一位听从自己摆布的君主。但李秉常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对梁氏的专权和对外战争十分不满,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 1083 年,在朝中百官的压力下,梁氏不得不释放李秉常,让他重新亲政。但梁氏仍然没有交出权力,朝中的大权依然掌握在梁氏家族手中,李秉常只是一个傀儡君主。

梁氏的一生,还与一位北宋的官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渊源,这位官员就是北宋的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公元 1074 年,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期间曾负责处理北宋与西夏的边境事务。当时,梁氏派使者前往北宋,试图与北宋议和,苏轼曾与西夏使者有过接触。

在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西夏使者在与苏轼交谈时,曾提到梁太后 “聪慧过人,有治国之才,然性狠辣,多杀戮”。苏轼听后,对梁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西夏梁氏,一女子耳,却能在蛮夷之地掌控大权,与中原抗衡,其智计与魄力,非寻常男子所能及。” 这段跨越敌对阵营的评价,从侧面印证了梁氏的非凡才能。

更鲜为人知的是,苏轼曾托西夏使者给梁氏带去了一本《孙子兵法》,并附上了自己的批注。苏轼此举并非出于通敌,而是希望梁氏能从兵法中领悟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道理,减少两国之间的战乱。梁氏收到《孙子兵法》后,不仅仔细研读,还在书中留下了不少批注,这些批注后来被西夏史官收录在《西夏国史》中,可惜随着西夏王朝的灭亡,这本带有两人批注的《孙子兵法》也不知所踪,只在一些零星的史料中留下了记载。

除了这些情感纠葛,梁氏在权力巅峰时期,还面临着一场来自内部的 “巫蛊之祸”。公元 1084 年,梁氏的身体逐渐衰弱,朝中一些反对她的势力趁机散布谣言,说梁氏之所以能长期掌权,是因为她用巫蛊之术诅咒李秉常和朝中大臣。为了证实谣言,反对势力还暗中制造了一些 “证据”,比如在梁氏的寝宫附近挖出了刻有李秉常生辰八字的小木人。

梁氏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她深知巫蛊之术在西夏是重罪,一旦坐实,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梁氏家族也会遭受灭顶之灾。于是,梁氏再次展现出了她的果断与狠辣,她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组,由自己的心腹大臣负责,对参与制造谣言和伪造证据的人进行彻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调查组终于查明,这场 “巫蛊之祸” 是由党项贵族仁多氏家族暗中策划的。仁多氏家族原本是梁氏的支持者,但随着梁氏晚年对权力的掌控越来越严,仁多氏家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他们便想通过 “巫蛊之术” 扳倒梁氏,夺取权力。

查明真相后,梁氏毫不留情地对仁多氏家族进行了镇压,处死了仁多氏家族的核心成员二十余人,其余成员则被流放至西夏边境,永远不得返回兴州。这场 “巫蛊之祸” 的平息,不仅巩固了梁氏的权力,也让朝中百官再次认识到,即使梁氏身体衰弱,她的权威依然不可撼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年的操劳,梁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公元 1085 年,梁氏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常常咳嗽不止,甚至在朝堂上议事时,也需要侍女随时递上汤药。身体的衰弱,让梁氏对权力的掌控力逐渐下降,朝中的权力斗争也愈发激烈。

此时,梁氏的兄长梁乙埋已经病逝,梁氏任命自己的侄子梁乙逋为新的国相。梁乙逋虽有一定的才能,但为人狂妄自大,野心勃勃,他不仅想掌控朝政,还想将李秉常彻底架空,甚至取而代之。梁乙逋的野心,让梁氏十分担忧,她深知,一旦梁乙逋发动政变,西夏王朝将会陷入内乱,而自己一生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为了遏制梁乙逋的野心,梁氏不得不重新启用一些曾经被她打压的党项贵族,让他们与梁乙逋相互牵制。同时,梁氏也开始逐渐放权给李秉常,希望他能尽快成熟起来,掌控朝政。然而,李秉常长期处于梁氏的控制之下,性格懦弱,缺乏主见,根本无法与梁乙逋抗衡。

更让梁氏头疼的是,西夏与北宋的边境冲突再次升级。公元 1085 年秋,北宋趁梁氏病重之机,派大将种谔率军攻打西夏的银州(今陕西榆林)。西夏军队在梁乙逋的指挥下,节节败退,银州很快就被北宋军队攻占。银州的失守,让西夏朝野震动,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要求梁氏重新出山,主持朝政。

此时的梁氏虽然病入膏肓,但为了西夏的安危,她还是强撑着病体,亲自来到前线指挥作战。梁氏到达前线后,迅速调整战略,她一方面派使者前往辽朝,请求辽朝出兵援助;另一方面,她亲自制定作战计划,组织西夏军队进行反击。

在梁氏的指挥下,西夏军队士气大振,很快就收复了银州。然而,这场战争也耗尽了梁氏最后的精力。收复银州后,梁氏一病不起,不得不返回兴州休养。

回到兴州后,梁氏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她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她首先将梁氏家族的核心成员召集到宫中,告诫他们要团结一心,辅佐李秉常,不要为了权力而自相残杀。同时,梁氏还亲自拟定了一份遗诏,在遗诏中,她将朝政大权正式交还给李秉常,同时任命几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为顾命大臣,辅佐李秉常处理朝政,防止梁乙逋专权。

公元 1085 年 12 月,梁氏在兴庆府的皇宫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这位从汉人孤女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传奇女性,最终在权力的中心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梁氏去世后,李秉常按照她的遗诏,将她安葬在西夏毅宗李谅祚的陵墓旁边,追谥她为 “昭简文穆皇后”。

梁氏去世后,西夏王朝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李秉常虽然重新掌握了朝政,但他长期被梁氏控制,缺乏治国经验,加上梁乙逋的专权和党项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西夏王朝的国力逐渐衰退。

然而,梁氏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她的去世而消失。她在执掌西夏朝政十八年间,虽然穷兵黩武,给西夏带来了沉重的战争负担,但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巩固了西夏的统治,增强了西夏的军事实力,让西夏在与北宋和辽朝的对峙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在政治方面,梁氏通过打压政敌、提拔亲信,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为后来西夏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军事方面,梁氏重视军队建设,提拔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如禹藏花麻、嵬名浪遇等,同时改进了西夏的军事战术,让西夏军队在与北宋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

在文化方面,梁氏虽然推行 “重党项,轻汉人” 的政策,恢复了党项族的传统习俗,但她也没有完全排斥汉文化。她鼓励西夏的学者翻译汉人的经典着作,如《论语》《孟子》等,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夏的传播。同时,梁氏还重视西夏文字的推广和使用,让西夏文字成为西夏王朝的官方文字,为西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氏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她是一位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为了权力不惜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掌控朝政,维护了西夏的独立和尊严。

无论如何,梁氏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女性人物。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挣扎与成长,也反映了西夏王朝在汉文化与党项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的发展与变迁。她的功过是非,或许永远没有定论,但她的传奇人生,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研究西夏历史和中国古代女性历史的重要素材。

在西夏王朝灭亡后,梁氏的陵墓也遭到了破坏,她的尸骨不知所踪。但在今天的宁夏银川,仍然保留着一些与梁氏有关的历史遗迹,如西夏王陵中的毅宗李谅祚陵墓(梁氏与李谅祚合葬于此)、兴庆府古城遗址等。这些历史遗迹,无声地诉说着梁氏这位铁血红颜的传奇一生,也让后人得以透过历史的尘埃,窥探这位西夏太后的非凡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