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从孤女到临朝太后:谢道清与南宋风雨飘摇的四十载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 年)的暮春,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谢府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庭院的宁静。管家谢忠捧着一封鎏金封皮的书信,快步穿过栽满兰草的回廊,直奔西跨院的书房。彼时,谢府的主人谢渠伯正对着一幅残破的《兰亭集序》摹本出神,这位曾官至通直郎的文人,自妻子毛氏去世后,便带着幼女谢道清隐居故里,日子过得清淡如水。

“老爷,宫里来人了!” 谢忠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将书信递到谢渠伯面前。封皮上 “皇太皇太后慈旨” 六个朱红大字,让谢渠伯瞬间握紧了手中的毛笔,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片乌黑。他展开书信,逐字细读,眉头却渐渐皱起 —— 原来,刚刚登基的理宗皇帝尚未册立皇后,皇太皇太后吴氏(宋宁宗皇后)有意从勋贵之后中遴选佳人,而谢家作为北宋名将谢良佐的后裔,虽已家道中落,却仍在候选之列,书信中明确要求谢渠伯将女儿谢道清送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备选。

谢渠伯放下书信,目光转向窗外。西跨院的梨树下,一个身着青布襦裙的少女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给一株生病的兰花松土。那便是谢道清,时年十六岁。自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后,她便承担起了照料父亲与庭院的责任,平日里除了读书习字,最爱侍弄花草。只是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竟会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就在接到入宫诏书的前一个月,谢道清突然染上了一种怪病 —— 全身皮肤布满红疹,瘙痒难耐,求医问药多日也不见好转。起初,谢渠伯以为只是普通的风疹,可随着时间推移,谢道清的容貌竟因皮疹变得有些丑陋,这让本就担心女儿能否入选的谢渠伯更加焦虑。他私下对谢忠叹息:“道清本就性情沉静,不善言辞,如今又染此疾,入宫之事怕是凶多吉少。”

可谢道清却显得异常平静。一天傍晚,她坐在梨树下,手里捧着一本《列女传》,对前来探望的父亲说:“爹爹,女儿听闻皇宫是天下最尊贵的地方,也是最复杂的地方。若女儿有幸入选,定当谨言慎行,不辱没谢家名声;若不能入选,在家陪伴爹爹,读书养花,也是人生乐事。” 这番话让谢渠伯心中一暖,也让他对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儿刮目相看。

更离奇的是,就在谢道清准备动身前往临安的前一夜,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位身着华服的妇人手持金簪,在她的脸上轻轻一点,说:“凤骨天成,何须粉饰?” 醒来后,谢道清惊讶地发现,身上的红疹竟奇迹般地消退了,只是皮肤仍有些粗糙。可当她梳妆时,铜镜中的自己虽不算倾国倾城,却有着一双清澈如泉的眼睛,眉宇间透着一股常人没有的沉静与从容。

随行的嬷嬷见了,不禁惊叹:“此女有‘凤相’啊!” 原来,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 “凤相” 的说法,即女子若眼神澄澈、气质沉稳,便是有贵人之相。谢道清的这场奇遇,不仅让她摆脱了疾病的困扰,更让她在前往临安的路上,多了几分底气。

抵达临安后,谢道清与其他五十多位候选女子一同住进了宫城外的驿馆。起初,她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 与那些出身显赫、妆容精致的贵女相比,谢道清的衣着朴素,言语不多,甚至因皮肤尚未完全恢复,显得有些不起眼。可随着相处日久,人们渐渐发现,这位来自绍兴的少女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她待人谦和,从不与人争风吃醋;面对宫中嬷嬷的刁难,她总能从容应对;闲暇时,其他女子都在谈论首饰衣装,她却在驿馆的窗前读书,或是帮驿卒照料院子里的花草。

当时,候选女子中最受关注的是权臣贾似道的妹妹贾玉华。贾似道时任太常丞,深受理宗信任,贾玉华凭借兄长的势力,加上容貌出众,一度被认为是皇后的不二人选。有一次,驿馆的花园里举办赏花宴,贾玉华故意将一杯酒洒在谢道清的衣服上,讥讽道:“山阴来的女子,果然粗鄙,连杯酒都拿不稳。” 周围的女子纷纷偷笑,可谢道清只是平静地站起身,拂了拂衣服上的酒渍,说:“姐姐说笑了,只是这酒若洒在花草上,怕是会伤了它们。” 说完,她便转身去照料被酒浇到的月季,留下贾玉华在原地尴尬不已。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皇太皇太后吴氏的耳中。吴氏本就是历经三朝的贤后,深知后宫和睦的重要性,她对身边的宫女说:“贾氏女虽貌美,却心胸狭隘;谢氏女虽看似平凡,却有容人之量,这才是皇后该有的气度。”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吴氏开始留意谢道清,而谢道清的命运,也从此迎来了转机。

宝庆二年(1226 年)正月,理宗皇帝在皇太皇太后吴氏的主持下,正式册立后妃。令人意外的是,原本呼声最高的贾玉华只被封为贵妃,而看似平平无奇的谢道清,却被册封为才人,不久后又晋封为贵妃。这一结果不仅让贾似道心生不满,也让宫中众人议论纷纷。

其实,理宗最初也更倾向于贾玉华,毕竟贾氏容貌出众,又能说会道,很会讨他的欢心。可吴氏却多次在理宗面前提及谢道清的优点:“陛下,皇后乃是国母,需得有容人之量、治国之才,而非仅仅拥有美貌。谢氏女出身书香门第,性情沉静,又有‘凤相’,若立为皇后,必能辅佐陛下,安定后宫。”

理宗虽心中仍有疑虑,但出于对吴氏的尊重,还是接受了她的建议。不过,最初的几年里,理宗对谢道清始终比较冷淡,大部分时间都 spent 在贾贵妃宫中。谢道清对此并不在意,她在自己的宫中开辟了一个小花园,种上了从绍兴带来的兰花和梨树,平日里除了按时向吴氏请安,便是读书、练字、侍弄花草,从不参与后宫的争斗。

有一次,宫中一位姓林的美人因嫉妒贾贵妃得宠,故意在理宗面前诋毁贾贵妃,说她暗中使用巫蛊之术。理宗大怒,下令将林美人打入冷宫。谢道清得知后,特意去见理宗,说:“陛下,林美人或许只是一时糊涂,并无恶意。若将她打入冷宫,不仅会让后宫众人惶恐不安,也会有损陛下的仁君之名。不如从轻发落,让她去皇家寺院抄写经文,赎清过错。”

理宗听后,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看着眼前这位平静从容的贵妃,突然意识到,谢道清虽不善言辞,却有着一颗善良而聪慧的心。从那以后,理宗开始偶尔去谢道清的宫中,与她谈论诗书、朝政。谢道清虽女子,却对国家大事有着独到的见解 —— 她曾提醒理宗,如今蒙古部落崛起,北方边境不稳,应重视军事,安抚百姓;她还建议理宗减免江浙一带的赋税,因为那里连年遭受水灾,百姓生活困苦。

这些建议让理宗对谢道清刮目相看,也让他渐渐明白,吴氏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绍定元年(1228 年),贾贵妃因病去世,理宗虽悲痛不已,却也更加看重谢道清。绍定三年(1230 年),理宗正式册立谢道清为皇后,此时距离谢道清入宫,已经过去了五年。

成为皇后之后,谢道清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她不仅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劝谏理宗勤政爱民。当时,理宗沉迷于理学,常常与大臣们讨论 “格物致知” 的道理,却忽视了朝政。谢道清便在一次晚饭后,对理宗说:“陛下,理学固然重要,可百姓的生计、国家的安危更为重要。如今朝堂之上,有些大臣只知空谈义理,却不愿为百姓办实事,陛下应当加以甄别,重用那些有真才实学、心系百姓的大臣。”

理宗听后,深受触动,开始调整治国策略,重用了一批如真德秀、魏了翁等有作为的大臣。谢道清还十分关心宫女和太监的生活,她规定宫女年满二十五岁便可出宫嫁人,太监年迈后也能得到妥善安置,这一举措让后宫上下对她感恩戴德。

不过,谢道清的贤德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权臣贾似道便是其中之一。贾似道自妹妹贾贵妃去世后,虽仍受理宗信任,却始终对谢道清心存芥蒂,认为她挡了自己妹妹的皇后之路。他多次在朝堂上暗中排挤与谢道清有关的大臣,还试图在理宗面前诋毁谢道清,说她干预朝政。

谢道清得知后,并没有与贾似道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隐忍。她对身边的宫女说:“贾大人是国家重臣,若我与他争斗,只会让陛下为难,让朝堂动荡。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们应当以大局为重。” 这种以大局为重的态度,不仅让理宗更加信任她,也让贾似道找不到攻击她的借口。

端平元年(1234 年),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终于一雪靖康之耻。消息传到临安,举国欢腾,理宗也十分高兴,准备大肆庆祝。谢道清却提醒理宗:“陛下,蒙古部落野心勃勃,如今金国已灭,他们很可能会转而攻打我们。我们应当趁此时机加强军备,巩固边防,而非沉迷于庆祝。”

理宗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谢道清的建议,可内心却并未重视。他认为蒙古远在北方,短期内不会对南宋构成威胁,依旧沉浸在灭金的喜悦中,甚至开始修建宫殿,搜刮民财。谢道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劝谏理宗,可理宗却渐渐对她的劝谏感到厌烦,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就在谢道清为国家前途担忧之际,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 蒙古大汗窝阔台在灭金后,果然将矛头指向了南宋,于端平二年(1235 年)发动了第一次蒙宋战争。蒙古大军分三路南下,很快便攻占了南宋的许多城池,临安城内人心惶惶。

面对蒙古的入侵,理宗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此时,贾似道趁机向理宗推荐自己的亲信担任将领,试图掌控军权。谢道清得知后,急忙对理宗说:“陛下,领兵打仗关乎国家安危,应当选用有军事才能、经验丰富的将领,而非仅凭私人关系任命。如今蒙古大军压境,若用人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理宗听后,恍然大悟,当即驳回了贾似道的提议,任命有多年边防经验的赵葵、孟珙等人为将领。在赵葵、孟珙等人的带领下,南宋军队多次击败蒙古大军,暂时遏制了蒙古的进攻势头。这场危机的化解,让理宗更加认识到谢道清的远见卓识,也让他对谢道清恢复了往日的信任与敬重。

从入宫到成为皇后,再到辅佐理宗应对蒙古入侵,谢道清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她经历了后宫的明争暗斗,承受了皇帝的冷落与误解,却始终保持着沉静与从容,用自己的智慧和贤德,一步步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后宫的敬重和大臣的认可,为她日后临朝听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定五年(1264 年)十月,理宗皇帝病逝,享年六十岁。由于理宗没有子嗣,便立侄子赵禥为太子,即后来的度宗皇帝。度宗即位时,已经二十五岁,可他自幼体弱多病,智力也远不如常人,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皇太后的谢道清,不得不走到台前,开始了她的临朝听政生涯。

此时的南宋,早已不复往日的繁荣 —— 经过多年的蒙宋战争,南宋的国力日渐衰退,军队战斗力低下,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而蒙古则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实力不断增强,对南宋的侵略也更加频繁。谢道清临朝听政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朝政,缓解财政危机。

她首先从削减宫廷开支入手。当时,理宗在位时修建的宫殿众多,宫中宫女、太监数量庞大,每年的开支高达数百万缗。谢道清下令关闭了部分闲置的宫殿,将宫女和太监的数量削减了一半,并规定宫廷日常开支不得超过往年的三分之一。这一举措虽然引起了一些宫中人员的不满,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让百姓看到了朝廷改革的决心。

接着,谢道清开始整顿吏治。当时,朝堂之上贪污**现象严重,许多大臣为了谋取私利,不惜欺压百姓、搜刮民财。谢道清任命自己的侄子谢堂为监察御史,负责弹劾贪官污吏。谢堂不负众望,上任不久便弹劾了一批贪污受贿的官员,其中包括贾似道的亲信。

贾似道此时已成为南宋的权臣,他在理宗晚年便独揽朝政,度宗即位后,更是权势滔天,被尊为 “师臣”,朝中大臣大多依附于他。谢道清整顿吏治的举措,无疑触动了贾似道的利益,他多次在朝堂上反对谢道清的改革,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谢道清深知贾似道势力庞大,不可轻易撼动,便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她一方面安抚贾似道,说:“师臣乃是国家重臣,朝廷的改革还需师臣的支持。如今国家危难,我们应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另一方面,她继续推进改革,重用了一批有才能、品行端正的大臣,如文天祥、陆秀夫等人,逐渐削弱贾似道的势力。

咸淳四年(1268 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发动了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重点攻打南宋的军事重镇襄阳。襄阳是南宋的门户,一旦失守,蒙古大军便可长驱直入,直达临安。面对蒙古的猛烈进攻,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向朝廷请求援军和粮草,可贾似道却故意隐瞒军情,不让度宗和谢道清知道襄阳的危急情况。

谢道清得知襄阳被困的消息后,十分焦急,她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贾似道却在朝堂上谎称襄阳城防坚固,蒙古大军很快便会撤退,还说:“太后不必担心,臣已派大军前往支援,不久便可传来捷报。”

谢道清虽然对贾似道的话有所怀疑,却因缺乏确切的情报,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直到咸淳九年(1273 年),襄阳城在被围困五年后,终于因粮草断绝、援军无望而失守,吕文焕被迫投降蒙古。襄阳失守的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谢道清这才得知贾似道一直隐瞒军情,她愤怒地将贾似道召到宫中,斥责道:“襄阳乃是国家门户,你却隐瞒军情,致使城池失守,你可知罪?”

贾似道吓得跪在地上,连连求饶,说自己只是一时糊涂,并非有意隐瞒。谢道清本想将贾似道治罪,可考虑到贾似道势力庞大,若此时将他处死,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便暂时饶了他的性命,只是免去了他的部分官职,让他负责招募军队,抵御蒙古大军。

可贾似道并没有吸取教训,他招募军队后,不仅不积极备战,反而继续贪污军饷,欺压士兵,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咸淳十年(1274 年),度宗皇帝病逝,年仅四岁的太子赵?即位,即恭帝。此时的南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蒙古大军在吕文焕的带领下,渡过长江,很快便攻占了鄂州(今湖北武昌),逼近临安。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谢道清不得不再次临朝听政,主持朝政。她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在治国方面的过失,同时号召天下军民奋起抵抗蒙古大军。接着,她任命文天祥为江西安抚使,负责招募义军;任命陆秀夫为礼部侍郎,负责起草文书,安抚民心。

文天祥接到任命后,立即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招募了一万多名义军,前往临安支援。陆秀夫也积极奔走,在朝堂上多次劝谏谢道清坚定抵抗的决心,还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文书,散发到各地。在谢道清、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努力下,临安城内的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各地的义军也纷纷响应,准备抗击蒙古大军。

可就在此时,贾似道却再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德佑元年(1275 年),贾似道被谢道清任命为都督诸路军马,负责统领全**队抵御蒙古大军。可他却贪生怕死,根本不敢与蒙古军队正面交锋。当蒙古大军逼近芜湖时,贾似道竟带着十三万大军不战而逃,导致南宋军队全线溃败,蒙古大军趁机占领了芜湖、建康(今江苏南京)等重要城池,兵锋直指临安。

贾似道逃跑的消息传到临安,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谢道清将贾似道处死,以平民愤。谢道清看着满朝大臣激愤的神情,又想到国家面临的危局,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贾似道罪该万死,可此时处死他,也无法挽回败局,反而可能让军心更加涣散。于是,她下令将贾似道革职流放,押往循州(今广东龙川)。

可贾似道作恶多端,早已激起了民愤。在流放途中,负责押送他的郑虎臣,因父亲曾被贾似道迫害致死,对他恨之入骨。当行至漳州(今福建漳州)木棉庵时,郑虎臣趁贾似道如厕之际,将他杀死。贾似道死后,谢道清虽然对郑虎臣的行为有些不满,却也明白这是贾似道罪有应得,便没有追究郑虎臣的责任。

解决了贾似道这个心腹大患,谢道清本以为可以集中精力抵御蒙古大军,可此时的南宋,早已是积重难返。蒙古大军在攻占建康后,分兵三路,向临安发起了猛攻。临安城内的官员们,有的主张抵抗,有的却主张投降,朝堂之上争论不休。

谢道清看着这些争论不休的大臣,心中充满了失望。她知道,如今的南宋,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破船,随时都有可能沉没。可她作为太后,作为南宋的象征,绝不能轻易放弃。她在朝堂上大声说道:“如今蒙古大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我们应当同心协力,共御外敌。若有人再敢轻言投降,定斩不饶!”

谢道清的话虽然暂时压制了投降派的声音,可南宋的军事实力与蒙古相比,实在相差悬殊。德佑二年(1276 年)正月,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将临安城团团围住。此时的临安城内,兵力空虚,粮草短缺,根本无法抵挡蒙古大军的进攻。

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大军,谢道清知道,临安城已经守不住了。可她不想让南宋的百姓遭受战火的蹂躏,更不想让恭帝落入蒙古人手中后遭受羞辱。于是,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向蒙古大军投降。

不过,谢道清在投降前,向蒙古大军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保证恭帝的安全,不得伤害他;二是不得掠夺临安城内的百姓财产,不得骚扰百姓;三是善待南宋的宗室子弟和大臣。蒙古大军的统帅伯颜,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答应了谢道清的条件。

德佑二年二月,谢道清带着年仅六岁的恭帝,身穿素服,前往蒙古大军的营中投降。当她走出临安城时,看到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落泪,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无奈。她知道,自己虽然保住了百姓的性命,却终结了南宋的统治,成为了南宋的亡国太后。

投降后,谢道清和恭帝被伯颜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在前往大都的途中,谢道清看到沿途的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悲痛不已。她时常对着南方的方向落泪,思念着自己的故土和百姓。

抵达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对谢道清和恭帝还算礼遇,封恭帝为瀛国公,让他们在大都居住。可谢道清却始终心系南宋,她多次劝说忽必烈善待南宋的百姓,不要对南宋的宗室子弟赶尽杀绝。忽必烈虽然表面上答应了她的请求,却在暗中对南宋的宗室子弟进行了打压。

在大都的日子里,谢道清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她时常回忆起自己在绍兴的少女时光,回忆起自己在南宋宫廷中的点点滴滴,回忆起自己临朝听政时为国家所做的努力。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早点除掉贾似道,后悔自己没有能力挽救南宋的命运。

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谢道清在大都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忽必烈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政,下令将谢道清的灵柩送回南方,与理宗合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永穆陵。

谢道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坎坷。她从一个绍兴的孤女,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贤德,一步步成为南宋的皇后、太后,在南宋风雨飘摇的四十载里,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百姓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虽然她最终没能挽救南宋的命运,成为了亡国太后,可她在乱世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仁慈,却永远被后人铭记。她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属于南宋女性的传奇历史,成为了中国古代女性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