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玉颜凋零:李夫人以美貌博弈皇权的汉室绝唱

汉武帝元狩年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酒肆歌楼夜夜笙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延年掌管的乐府倡优坊。坊内丝竹不绝,舞袖翻飞,十六岁的李妍(后世称李夫人)正垂眸调试着琴弦,指尖划过琴弦的瞬间,一声清越的宫音穿透喧嚣,让周遭的喧闹都悄然静止。

彼时的李妍尚是长安城小有名气的倡家女子,出身于世代为倡的李氏家族。她的父亲曾为协律都尉,兄长李延年是宫廷乐师,精通音律歌舞,弟弟李广利则擅长骑射。在那个 “倡家” 并非后世所指的娼妓,而是以歌舞技艺为生的乐人阶层,李氏兄妹凭借出众的才艺在长安文艺圈崭露头角。

李妍自幼浸润在歌舞技艺中,不仅舞姿轻盈如弱柳扶风,歌喉更是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更难得的是她兼具容貌与灵气,《汉书》记载其 “妙丽善舞”,见过她的人都说,她的眼睛像含着渭水的月光,笑起来时颊边的梨涡能盛下长安城的春色。但倡家身份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即便才貌双全,也难登大雅之堂。

改变命运的契机藏在兄长李延年的琴弦里。李延年因犯法受腐刑入宫,凭借绝伦的音乐才华很快得到汉武帝赏识。他创作的《郊祀歌》十六章被定为国家祭祀乐章,更常在宫中宴饮时献歌献舞。一次汉武帝酒酣之际,李延年抚琴高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歌声落下,满座皆惊。汉武帝叹息道:“世间真有这样的佳人吗?” 坐在一旁的平阳公主(汉武帝胞姐)立刻接口:“李延年的妹妹便是这样的女子。” 这位曾将卫子夫送入宫中的政治推手,敏锐地察觉到又一个改变宫廷格局的机会。汉武帝当即下令召见,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初见那日,未央宫的披香殿铺满了西域进贡的郁金香,空气里浮动着醉人的香气。李妍身着一身素色罗裙,在百名宫女的簇拥下缓缓步入殿中。她没有刻意装扮,仅以一支白玉簪绾发,却让见惯了绝色的汉武帝瞬间失神 —— 史书载 “上见,心悦之”,这简短的五个字背后,是帝王心湖的骤然激荡。

李妍的舞姿与歌声彻底征服了汉武帝。她跳的《回风舞》不同于宫廷常见的雍容华贵,而是带着民间艺术的灵动飘逸,旋转时裙摆如盛开的白莲,骤停时眼神如寒星乍现。伴舞的《幽兰操》更是被她唱得缠绵悱恻,连殿角的铜鹤仿佛都侧耳倾听。汉武帝当即封她为夫人,接入长乐宫居住,自此开始了专房之宠。

不同于卫子夫的恭谨仁和,李夫人自有一套御下之道。她深知帝王的宠爱如朝露般易逝,便在日常相处中处处展现智慧。汉武帝曾在宴饮时头痒,随手取过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搔头,此事很快传遍宫中,宫女们纷纷效仿,导致长安玉价暴涨,“玉搔头” 的典故由此而来。这看似无意的举动,实则是她与帝王间心照不宣的情趣。

她从不因宠爱而骄纵,反而常常劝谏汉武帝。一次汉武帝对西域使者发怒,欲中断丝绸之路,李夫人以 “丝绸之路通,则西域珍宝入,百姓生计安” 为由婉言相劝,既点明利害又不失温婉,让汉武帝转怒为喜。她还擅长以小见大,曾在陪读时借《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句,提醒汉武帝减轻赋税,引得汉武帝赞叹:“夫人不仅有倾城貌,更有七窍心。”

李夫人的得宠让李氏家族迎来巅峰。兄长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佩戴二千石印绶;弟弟李广利虽无战功,仍被封为贰师将军,率军征讨大宛;连年幼的弟弟李季也被召入宫中担任侍中。一时间,李氏兄妹权倾后宫,与卫氏家族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但李夫人始终保持清醒,多次告诫兄长:“外戚盛极必衰,若恃宠而骄,恐遭不测。”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盛宠四年后,李夫人在诞下皇子刘髆后身体日渐羸弱,一场急病让她卧床不起。昔日能作《霓裳羽衣舞》的纤弱身躯,如今只剩嶙峋骨架,肌肤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连最爱的西域胭脂都遮不住病容。

汉武帝得知后忧心忡忡,每日退朝后必去李夫人宫中探望。但奇怪的是,无论汉武帝如何恳求,李夫人都以被蒙头,坚决不肯见他。她对侍女说:“我之所以得陛下宠爱,全因容貌出众。如今久病形容枯槁,陛下见了必定失望,只会忘记往日的美好,怎会再念及旧情关照我的兄弟?”

这场病榻前的 “不见之约” 持续了数月。一次汉武帝强掀开被子,李夫人立刻转向内侧掩面而泣,任凭汉武帝如何劝说都不肯回头。汉武帝无奈离去,事后宫女们不解地问:“夫人为何惹陛下不快?” 李夫人叹道:“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我今日不让陛下见我病容,正是为了让他永远记住我最美的模样,如此才能在我死后护佑我的家人。”

她的远见在临终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弥留之际,汉武帝握着她的手问后事托付,李夫人只是哭泣,始终不发一言。汉武帝坚持要她举荐兄弟,她才断断续续说:“希望陛下善待李延年、李广利。” 说完便溘然长逝,年仅二十岁。

汉武帝悲痛欲绝,以皇后之礼为李夫人治丧,将她安葬在茂陵西侧,命工匠在墓中雕刻 “飞马衔杯” 的石刻,象征她如天马般短暂而绚烂的一生。出殡那日,汉武帝亲自扶柩送行,长安百姓夹道相送,看见帝王鬓边的白发,无不感叹这份倾城之恋的真挚。

李夫人的离去让汉武帝陷入深深的思念。他常常独自坐在披香殿中,看着空荡荡的舞池发呆,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素衣女子旋转的身影。为了缓解思念,他命画师绘制李夫人的画像,悬挂在甘泉宫,每日都要前去凝视许久。

但画像终究是死物,无法慰藉帝王的孤寂。这时有齐地方士李少翁自称能通鬼神,汉武帝立刻召他入宫招魂。李少翁在夜间设帐,点燃灯烛,让汉武帝坐在帐外。不多时,帐中果然出现一个酷似李夫人的身影,时而徘徊,时而低吟,却始终隔着帷幕不肯靠近。汉武帝想要上前,身影却突然消失,只留下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的叹息回荡在夜空。

这场 “招魂盛宴” 虽被后世质疑是幻术,但确实缓解了汉武帝的思念之苦。他为此作《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又作《李夫人赋》,其中 “美连娟以修嫮兮,命樔绝而不长” 的句子,道尽了对佳人早逝的惋惜。这篇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开创了后世悼亡文学的先河。

为了纪念李夫人,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北角修建 “桂宫”,宫内种植数千株桂树,又开凿人工湖 “影娥池”,池中置放玉蟾蜍吐水,象征李夫人的清辉永驻。每当秋夜桂香弥漫,汉武帝便独自坐在池边,看着水中月影,仿佛能看见李夫人的倒影。

他对李氏家族的关照也如李夫人所愿。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多次率军出征西域;李延年的乐府机构规模扩大,掌管天下歌舞艺人。但这份过度的恩宠也埋下了隐患,李季因 “奸乱后宫” 被处死,李延年受牵连遭灭族,唯有在外征战的李广利暂时幸免。

征和三年(公元前 90 年),李广利在讨伐匈奴期间得知家族变故,竟妄图拥立外甥刘髆为帝,事败后投降匈奴,次年被匈奴单于杀死。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下令彻查李氏余党,曾经风光无限的李氏家族顷刻间灰飞烟灭。

站在桂宫的高台上,汉武帝看着远处李氏府邸的火光,手中紧握着李夫人的玉簪,第一次明白李夫人临终前的良苦用心。他想起那个病榻上不肯见他的女子,想起她 “色衰爱弛” 的告诫,终于懂得她不仅在保全自己的美好形象,更是在提醒他外戚专权的危害。

后元二年(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临终前,将李夫人所生的皇子刘髆封为昌邑王。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根据汉武帝遗愿,追尊李夫人为 “孝武皇后”,将其牌位供奉于太庙,与汉武帝共享祭祀。这位生前未登后位的女子,终于在死后获得了大汉王朝最高的荣誉。

李夫人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影响。“倾国倾城” 成为形容女子美貌的经典成语,“玉搔头” 的典故被写入诗词,她的 “不见之智” 更成为后世讨论女性生存策略的典型案例。《汉书》为她单独列传,评价其 “实妙丽善舞,得幸于上”,《史记》则详细记载了她死后汉武帝的思念之举,让这段短暂却璀璨的宫廷恋情得以流传千年。

时光流转,当后世文人漫步于茂陵遗址,看着那尊历经风霜的 “飞马衔杯” 石刻,总会想起两千多年前那个以美貌与智慧在皇权漩涡中博弈的女子。她如同一颗流星,在大汉王朝的星空划出绚烂的轨迹,虽转瞬即逝,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倾城之姿,不仅在于容貌的绝美,更在于洞悉人心的智慧与懂得取舍的清醒,这或许正是李夫人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被铭记的原因。

从长安倡家的璞玉微光,到未央宫的倾城绝恋,从病榻前的生死博弈,到魂归后的无尽思念,李夫人的一生虽短暂却跌宕起伏。她以女子之身,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王朝中,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家族荣光,用智慧留存帝王思念,最终成为汉室宫廷中一抹永不褪色的传奇。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李夫人》诗中所咏:“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份跨越千年的共鸣,正是李夫人故事最动人的注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