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霓裳羽衣落马嵬:杨玉环的盛唐绝唱

唐开元七年(719 年),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府邸里,一声清亮的婴啼划破了蜀地的晨雾。这是杨家的第三个女儿,父亲为她取名 “玉环”—— 玉般温润,环似圆满,寄寓着乱世中最朴素的平安祈愿。谁也未曾想,这个裹在蜀锦襁褓中的女婴,未来会成为搅动盛唐风云、被写入千古诗篇的传奇女子。

蜀州(今四川崇州)自古盛产荔枝与丝绸,杨玄琰的官职虽只是从七品下的司户,负责户籍赋税,却也是弘农杨氏的旁支后裔。弘农杨氏是两汉至隋唐的名门望族,虽到玄琰这一辈已家道中落,但家族传承的诗书礼仪仍未断绝。玉环的童年,是在荔枝园的甜香与母亲的织布声中度过的。她三岁时便能跟着母亲哼唱起蜀地的《竹枝词》,五岁那年,父亲从市集带回一把小巧的琵琶,她竟能无师自通地弹出简单的旋律,让玄琰惊叹 “此女有音律奇才”。

然而命运的阴霾很快笼罩了杨家。开元十三年(725 年),杨玄琰奉命押运赋税前往长安,途中遭遇山洪,连人带货坠入岷江,尸骨无存。年仅七岁的玉环一夜之间成了孤儿,按照唐律,无父的幼女需由亲属抚养。她的叔父杨玄珪当时任河南府士曹参军(从七品下),在洛阳为官,便将玉环与她的姐姐玉筝接到了洛阳家中。

洛阳是盛唐的东都,比蜀州繁华百倍。杨玄珪的宅邸虽不阔绰,却常有文人雅士往来。玉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宫廷乐器 —— 漆绘云纹的箜篌、镶金的羯鼓,也第一次看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残谱 —— 那是一位曾在宫中任职的乐师赠予玄珪的。每当夜幕降临,她便躲在书房里,就着油灯细细描摹谱上的音符,手指在桌案上模拟琵琶的按弦动作,常常直到晨光熹微才肯歇息。

十五岁的玉环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旧唐书》记载她 “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洛阳城中的世家子弟都知道,杨士曹家有个貌若天仙的侄女。当时洛阳盛行 “踏青斗舞” 的风俗,每年三月上巳节,仕女们会在洛水之畔的芳林园比试歌舞。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的上巳节,玉环穿着一身石榴红的襦裙,抱着琵琶登上园中的彩楼,一曲《郁轮袍》弹得激昂婉转,收尾时一个翻身旋舞,裙摆如绽放的石榴花,引得岸边观者齐声喝彩。这一幕,恰好被前来洛阳巡查的玄宗之女咸宜公主看在眼里。

咸宜公主此次洛阳之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 —— 为弟弟寿王李瑁挑选王妃。寿王是玄宗与武惠妃所生,武惠妃当时正得盛宠,玄宗对这个儿子格外疼爱,早已下诏为他选妃,要求 “门第相当,才貌双全”。咸宜公主见玉环容貌出众、才艺超群,又出身弘农杨氏,当即决定将她推荐给母亲武惠妃。

同年十一月,杨玄珪接到了入宫面圣的旨意。当玉环跟着叔父走进洛阳宫的章善门时,她的心跳得像怀中的琵琶弦。武惠妃坐在珠帘后的凤榻上,目光如炬地打量着这个少女:肌肤是蜀地女子特有的莹白,眉眼间带着未脱的青涩,却在行礼时身姿挺拔,没有丝毫怯懦。惠妃让她弹奏《霓裳羽衣曲》的片段,玉环手指轻拨,琵琶声如流云漫卷,竟比宫中乐师弹得更有灵气。惠妃又让她跳一支《胡旋舞》,她提起裙摆,足尖点地,旋转时裙裾如飞旋的蝶翼,腰间的玉佩叮咚作响,与舞步的节奏分毫不差。

“此女当为寿王妃。” 武惠妃对身旁的玄宗说。玄宗当时正沉浸在《霓裳羽衣曲》的创作中,见玉环对音律的领悟力远超常人,也十分满意。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洛阳宫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十六岁的杨玉环正式成为寿王李瑁的王妃。红烛高照的新房里,李瑁握着她的手轻声说:“往后余生,我定护你周全。” 玉环望着眼前温文尔雅的少年郎,以为自己终于觅得了 “圆满”,却不知这只是命运为她编织的一场短暂幻梦。

寿王府的三年,是玉环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光。李瑁对她百般呵护,两人常常在王府的梨花园中合奏:他吹玉笛,她弹琵琶,笛声清越,琵琶婉转,引得园中飞鸟驻足。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李瑁都会派人快马从蜀地运来新鲜荔枝,看着玉环剥去红壳、品尝果肉时眉眼弯弯的模样,他便觉得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然而这份幸福在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戛然而止。这年十二月,武惠妃病逝,玄宗悲痛欲绝,《资治通鉴》记载他 “后庭数千,无可意者”,即使是后宫最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也无法慰藉他的丧妃之痛。当时的宰相李林甫看出了玄宗的心思,却不敢直言进谏,便暗中授意宦官高力士 “为陛下寻访佳人”。

高力士跟随玄宗多年,深知他的喜好 —— 不仅要容貌出众,更要精通音律、善解人意。他思来想去,突然想起了寿王妃杨玉环:她既有着 “倾国倾城” 的容貌,又与玄宗一样痴迷音律,或许能让陛下走出阴霾。但寿王妃是玄宗的儿媳,直接纳入后宫有违伦常,这是天大的忌讳。高力士不敢贸然提及,只能在陪玄宗观赏歌舞时,有意无意地提起 “寿王妃善舞《胡旋》,技艺远超宫中舞姬”。

玄宗本就对玉环有印象,经高力士一提,便生出了召见的念头。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正月,玄宗以 “赏花” 为名,召寿王夫妇入宫。在兴庆宫的沉香亭畔,玉环再次弹奏了《霓裳羽衣曲》,这一次,她加入了自己改编的段落,旋律更加悠扬动人。玄宗听得入了迷,目光紧紧锁在她身上,竟忘了顾及儿子李瑁的感受。李瑁站在一旁,看着父亲炽热的眼神,心中泛起一阵寒意,却敢怒不敢言 —— 他深知,在皇权面前,父子亲情竟如此脆弱。

此后,玄宗便以 “研讨音律” 为由,频繁召见玉环入宫。宫中的流言蜚语很快传开,有人说 “陛下对寿王妃有意”,也有人说 “杨家要再次飞黄腾达”。李瑁多次想与玉环诉说心中的不安,却总被她以 “陛下只是欣赏音律” 搪塞过去。玉环并非不知玄宗的心思,只是她既不敢违抗皇权,又放不下与李瑁的夫妻情分,陷入了痛苦的两难。

为了打破这层伦理阻碍,玄宗想出了一个 “曲线救国” 的办法。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正月,他以 “为窦太后祈福” 为名,下诏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 “太真”,并在长安城外的太真观为她修建了专属的院落。按照唐制,道士需脱离原有的家庭关系,这便为玉环与李瑁的 “离婚” 找到了合法借口。

太真观的日子是孤独的。玉环每天的生活就是诵经、练琴、跳舞,身边只有几个宫女相伴。玄宗时常借着 “探望道士” 的名义前来,有时会与她一起修改《霓裳羽衣曲》的乐谱,有时会陪她在观中的桃树下散步,却绝口不提何时让她还俗。有一次,玉环忍不住问:“陛下何时让臣妾回到寿王身边?” 玄宗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朕不会让你受委屈。”

这句话让玉环的心彻底沉了下去。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寿王府了。这年十月,李瑁按照玄宗的旨意,迎娶了韦昭训的女儿为新王妃,婚礼办得十分低调,没有邀请任何与玉环相识的人。消息传到太真观时,玉环正在弹奏琵琶,琴弦突然 “嘣” 的一声断裂,她看着手中的断弦,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 —— 那个曾许诺 “护你周全” 的少年郎,终究还是与她诀别了。

玄宗似乎察觉到了玉环的悲伤,便将她接到了骊山的华清宫。华清宫是玄宗的行宫,温泉池用白玉砌成,池边种满了杨贵妃后来最爱的木芍药(即牡丹)。在这里,玄宗为玉环谱写了完整的《霓裳羽衣曲》,共三十六段,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独奏,中序是抒情慢舞,曲破则是节奏急促的快舞。玉环根据乐谱,编排了相应的舞蹈,她穿上绣着孔雀羽毛的舞衣,头戴金步摇,在温泉池畔起舞,玄宗亲自击鼓伴奏,鼓声与舞步的节奏完美契合,仿佛两人共用一颗心脏跳动。

天宝四载(745 年)八月初六,玄宗终于下诏:册封道士杨玉环为贵妃,礼仪规格与皇后相同。当时玄宗的王皇后早已被废,后宫无后,贵妃便成了实际上的后宫之主。册封大典那天,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们争相观看贵妃的仪仗 —— 十六匹白马拉着的金饰马车,车厢上绣着缠枝牡丹,玉环坐在车内,透过纱帘看向街景,心中五味杂陈:她终于得到了天下女子梦寐以求的荣宠,却也永远失去了曾经的安稳与纯粹。

成为贵妃后,玉环的生活彻底与 “朴素” 二字告别。玄宗对她的宠爱,远超历代帝王对后妃的恩宠,《新唐书》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便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由来。

盛唐时的荔枝主要产自岭南(今广东、广西)和蜀地,其中岭南荔枝口感最佳,但距离长安有四千余里;蜀地荔枝虽稍逊一筹,却只需两千里路程。为了让贵妃吃到新鲜荔枝,玄宗专门下令开辟了 “荔枝道”—— 从岭南到长安,沿途每隔三十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最好的快马和驿卒。荔枝成熟的季节,驿卒们将荔枝装在特制的竹篓里,竹篓内壁垫着新鲜的树叶,以保持低温,然后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一匹马累倒了,就换另一匹,驿卒们常常累死在途中,马尸沿途可见。

有一次,玉环在华清宫品尝荔枝时,发现荔枝的蒂部还沾着露水,便问身边的宦官:“这荔枝怎会如此新鲜?” 宦官如实禀报了驿卒累死、马匹倒毙的事,玉环听后沉默了很久,此后便很少再主动索要荔枝。玄宗知道后,既心疼她的善良,又不愿让她受委屈,便下令让蜀地官员改良荔枝的保存方法 —— 将荔枝连枝剪下,浸泡在蜂蜜中,装入陶罐密封,这样即使运输时间稍长,口感也不会变差。这种方法虽减少了驿卒的伤亡,却也让荔枝的成本更高,一罐蜂蜜浸泡的荔枝,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于十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除了荔枝,玉环对服饰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她的衣物都由宫中的 “尚衣局” 制作,尚衣局专门为她挑选了两百名技艺最精湛的织工,每天只为她一人缝制新衣。她的裙子多以蜀锦为料,上面绣着凤凰、牡丹等图案,有些裙子还镶嵌着珍珠和宝石,一件裙子的价值相当于一品官员半年的俸禄。《旧唐书》中记载了一个 “虹霓裳” 的故事:有一次,玉环在宫中宴饮,酒液洒在了裙子上,她脱下裙子晾晒,阳光透过酒渍,在裙面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玄宗见了十分欢喜,便让尚衣局仿制 “虹霓裳”,织工们用七种颜色的丝线,耗费三个月才织成一件,穿在玉环身上,行走时如彩虹随身,美得令人窒息。

玉环的音律才华,也在宫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玄宗在宫中设立了 “梨园”,专门培养歌舞艺人,玉环便是梨园的 “教坊使”,负责指导乐工和舞姬的技艺。她对《霓裳羽衣曲》的改编从未停止,每次演出都会加入新的元素:有时让舞姬们手持莲花灯,在黑暗中起舞,灯光与舞衣交相辉映;有时让乐师们用玉笛代替琵琶伴奏,笛声更显空灵。天宝五载(746 年)正月十五上元节,玄宗在长安宫城的承天门举行灯会,玉环带领梨园弟子表演《霓裳羽衣舞》,三百名舞姬身着羽衣,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引得长安百姓纷纷抬头仰望,以为是 “仙女下凡”。

然而盛宠之下,也藏着危机。玉环虽不干预朝政,却无法阻止家人借着她的名义谋取私利。她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玄宗赏赐给她们的府邸位于长安的宣阳坊,三座府邸相连,规模堪比王府,建造费用高达百万缗。虢国夫人尤为骄横,她出行时不愿避让宰相的车马,甚至敢在宫中与玄宗并肩而行;韩国夫人则常常接受官员的贿赂,为他们谋取官职,只要给她足够的财物,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得到一官半职。

玉环的堂兄杨国忠,更是借着她的裙带关系平步青云。杨国忠原名杨钊,早年在蜀地嗜赌如命,负债累累,是个连亲戚都不愿待见的无赖。天宝元年(742 年),他通过玉环的关系进入长安,最初只是个从八品下的金吾卫兵曹参军。但他善于钻营,又懂得理财,很快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天宝七载(748 年),他被任命为度支郎中(从五品上),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天宝十一载(752 年),他更是取代李林甫,成为当朝宰相,同时兼任吏部尚书、剑南节度使等十余职,权倾朝野。

杨国忠掌权后,排除异己,大肆提拔亲信,甚至篡改吏部的选官制度,将官职明码标价。他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 安禄山是玄宗宠信的边将,手握重兵,杨国忠却多次在玄宗面前诋毁他,说他 “有异心,必反”。安禄山得知后,对杨国忠恨之入骨,两人的明争暗斗,为后来的 “安史之乱” 埋下了祸根。

玉环并非不知家人的所作所为,她曾多次劝说杨国忠收敛锋芒,也劝过姐姐们不要过于骄纵,但每次都被家人以 “妹妹如今是贵妃,我们杨家岂能受人欺负” 驳回。玄宗也知道杨家的跋扈,却因为对玉环的宠爱,始终不愿深究。有一次,御史大夫韦陟弹劾虢国夫人受贿,玄宗看了奏折后,只是笑着对玉环说:“妇人见识短浅,不过是收些小财物,不必当真。” 就这样,在玄宗的纵容与杨家的贪婪下,盛唐的根基渐渐被蛀空,一场足以摧毁王朝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初九,范阳(今北京)的城门突然响起了震天的鼓声。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 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反叛,史称 “安史之乱”。叛军皆为边疆精锐,战斗力极强,短短一个月内便攻陷了幽州、蓟州,十二月初八,又拿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

消息传到长安时,玄宗正在华清宫与玉环一起泡温泉。他起初以为是谣言,笑着对玉环说:“安禄山憨直,怎会反叛?定是有人造谣陷害。” 直到洛阳失陷的急报传来,他才慌了神,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杨国忠却胸有成竹地说:“陛下不必担忧,安禄山的叛军都是乌合之众,不出数月便可平定。” 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话,没有及时调兵遣将,反而继续在华清宫享乐,直到叛军逼近潼关,才匆忙返回长安。

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时守关的将领是哥舒翰,他是盛唐名将,曾多次击败吐蕃,麾下有二十万大军。哥舒翰认为,叛军长途奔袭,粮草不足,只需坚守潼关,不出半年便可拖垮叛军。但杨国忠却担心哥舒翰拥兵自重,多次在玄宗面前进谗言,说他 “按兵不动,意在谋反”。玄宗晚年早已不复早年的英明,竟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连续派遣十二道圣旨,逼迫哥舒翰出关迎战。

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率领大军出关,在灵宝西原与叛军相遇。叛军早已设下埋伏,当唐军进入峡谷后,叛军从山上推下巨石,投掷火把,唐军顿时大乱。哥舒翰虽奋力抵抗,却终究寡不敌众,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叛军俘虏。六月初九,潼关失守,长安彻底暴露在叛军的兵锋之下。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玄宗终于意识到,长安已无法坚守,便决定逃往蜀地 —— 那里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也是玉环的故乡。六月十三日凌晨,玄宗带着玉环、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少数嫔妃、皇子、大臣,在禁军的护卫下,悄悄从长安的延秋门出逃,连宫中的其他妃嫔和宗室子弟都未告知。当他们逃到咸阳时,随行的宦官去市集买食物,却发现市集早已空无一人,百姓们要么逃离,要么被叛军的先头部队掳走。最后,还是一位老农送来一些粗粮和咸菜,玄宗和玉环这才勉强填饱了肚子。

六月十四日,队伍抵达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此时的禁军将士已经连续奔波了两天两夜,又饥又累,怨气冲天。禁军统领陈玄礼认为,这场叛乱的根源是杨国忠的专权,若不除掉杨国忠,即使逃到蜀地也难以安稳。他召集将士们商议:“杨国忠谋反,导致天下大乱,我们为何还要保护他?不如杀了他,以谢天下!” 将士们齐声响应,手持兵器包围了杨国忠的营帐。

当时杨国忠正与吐蕃使者商议事情,见禁军将士冲来,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将士们紧追不舍,最终在马嵬坡的一棵梨树下将他杀死,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旗杆上示众。随后,将士们又冲进杨国忠之子杨暄的营帐,将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一并杀死。虢国夫人得知消息后,带着女儿逃往陈仓(今陕西宝鸡),途中被追兵发现,她不愿被擒,便拔剑自刎,女儿也被乱兵杀死。

杀死杨国忠及其家人后,禁军将士却并未散去,反而将玄宗的营帐团团围住,不肯前行。玄宗派人询问缘由,陈玄礼回答:“杨国忠谋反,其妹杨贵妃不宜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爱,赐死贵妃,以安军心!” 玄宗听后大惊失色,急忙辩解:“贵妃深居宫中,从未干预朝政,杨国忠的谋反与她无关!”

但将士们却不依不饶,齐声喊道:“贵妃不死,我等绝不前行!” 营帐外的呼声越来越高,兵器碰撞的声音清晰可闻。玄宗看着帐外的火光与将士们愤怒的脸庞,又回头看向站在一旁的玉环 —— 她穿着一身素色的襦裙,头发有些凌乱,却依旧美得让人心碎。玉环知道,自己今日必死无疑,她走到玄宗面前,屈膝跪下,泪水顺着脸颊滑落:“陛下,臣妾愿以死谢罪,只求陛下日后保重龙体,早日平定叛乱,还天下百姓太平。”

玄宗伸出手,想要抚摸她的脸颊,却终究无力地垂了下来。他知道,若不赐死玉环,禁军将士很可能会哗变,到时候不仅他自己性命难保,太子和随行的大臣也会遭殃。最终,他颤抖着对高力士说:“赐贵妃三尺白绫,让她体面地去吧。”

高力士捧着白绫走进营帐,玉环接过白绫,最后看了一眼玄宗,眼中没有怨恨,只有无尽的不舍。她走到营帐后的梨树下,将白绫系在树枝上,整理了一下衣领,然后踮起脚尖,缓缓闭上了眼睛。当高力士将玉环的遗体抬到营帐外示众时,禁军将士们见贵妃已死,这才放下兵器,高呼 “万岁”,纷纷散去。

玄宗走到梨树下,看着地上残留的一缕发丝和玉环常戴的金步摇,悲痛欲绝,几乎晕厥。他想将玉环的遗体好好安葬,却因叛军逼近,只能让将士们在马嵬坡的乱葬岗中挖了一个土坑,将她草草掩埋。六月十五日,玄宗带着残部继续逃往蜀地,当队伍离开马嵬坡时,他忍不住回头望去,只见那棵梨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刚刚发生的悲剧。

逃到蜀地后,玄宗的日子过得愈发凄凉。他住在成都的蜀王府中,眼前是陌生的蜀地山水,耳边是将士们的抱怨声,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玉环。有一次,他在梦中见到玉环,两人依旧在华清宫的长生殿里,她穿着霓裳羽衣,正在为他弹奏琵琶,可就在他想要拥抱她时,梦境突然破碎,只留下满室的孤寂。

天宝十五载(756 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尊玄宗为 “太上皇”。消息传到成都时,玄宗先是震惊,随即苦笑 —— 他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同年十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李亨)派人前往蜀地,迎接玄宗回京。

乾元元年(758 年)正月,玄宗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长安。然而此时的长安早已不是昔日的盛唐都城,宫殿残破,百姓流离,曾经繁华的朱雀大街上,随处可见断壁残垣。他被安置在兴庆宫居住,身边只有高力士和几个老宫女相伴。兴庆宫的沉香亭依旧在,梨花园的梨树也还在,可那个曾在这里为他起舞、为他弹奏的女子,却永远回不来了。

玄宗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沉香亭畔,手里拿着玉环生前用过的琵琶,手指在弦上轻轻滑动,却再也弹不出完整的旋律。他派人去马嵬坡寻找玉环的遗体,想要将她迁葬到长安的皇陵中,可去的人回来禀报说,马嵬坡的乱葬岗早已被叛军破坏,玉环的遗体早已不知所踪,只找到一枚她生前佩戴的玉簪。玄宗将玉簪放在枕边,日夜把玩,常常对着玉簪喃喃自语:“玉环,是朕对不起你,若当初朕能早日醒悟,不让杨国忠专权,你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上元元年(760 年),肃宗担心玄宗在兴庆宫与外界联系过多,会影响自己的皇位,便将他迁往太极宫的甘露殿居住,并将高力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失去了唯一的亲信,玄宗的精神更加萎靡,他开始拒绝进食,每天只是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长安的方向。有一次,他看到窗外的木芍药开花了,那是玉环最爱的花,他突然老泪纵横,吟诵起自己为玉环写的诗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宝应元年(762 年)四月初五,玄宗在甘露殿病逝,享年七十八岁。临终前,他紧紧握着那枚玉簪,口中反复念着 “玉环” 的名字,直到最后一口气咽下。肃宗按照玄宗的遗愿,将那枚玉簪与他合葬在泰陵(今陕西蒲城),却始终没有找到玉环的遗体。

关于玉环的结局,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人说,马嵬坡之变时,高力士不忍心杀死玉环,便用一个宫女代替她赴死,真正的玉环则被送往日本,在那里安度晚年;也有人说,玉环并没有死,而是被一道仙气所救,成了蓬莱仙岛上的仙子,后来玄宗派方士去寻找她,她还托方士带回了自己的金钗和香囊。这些传说虽无史实依据,却寄托着人们对这位传奇女子的同情与惋惜。

杨贵妃的故事,自马嵬坡之变后便被不断书写。中唐诗人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以 “汉皇重色思倾国” 开篇,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收尾,将玄宗与玉环的爱情故事演绎成跨越生死的绝唱;晚唐诗人杜牧则在《过华清宫》中写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了盛唐的奢靡与玄宗的昏庸;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评价玉环 “祸乱朝政,致安史之乱”,将她视为亡国的 “祸水”。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传说更复杂。杨贵妃从未干预朝政,她对权力没有丝毫**,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份真挚的感情与安稳的生活。她的悲剧,源于玄宗晚年的怠政与昏庸,源于杨国忠的专权与贪婪,更源于盛唐制度的缺陷 —— 当一个王朝将所有的荣辱都系于帝王的喜好时,再美丽的传奇,也终将走向破碎。

如今,马嵬坡的杨贵妃墓早已成为着名的历史遗迹,墓前的石碑上刻着 “唐玄宗贵妃杨氏墓” 八个大字,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前来凭吊。华清宫的温泉池依旧流淌,梨花园的琵琶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只是那个穿着霓裳羽衣、在月光下起舞的女子,早已化作了盛唐的一缕幽魂,留在了千古诗篇与百姓的传说中。

杨贵妃的故事,是盛唐最华丽的一抹晚霞,也是王朝由盛转衰的一声叹息。她的美丽与才华,她的爱情与悲剧,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没有永恒的盛世,也没有不变的荣宠,唯有那些真挚的情感与对美好的追求,才能穿越千年的时光,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正如《长恨歌》中所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份跨越生死的爱情,或许才是杨贵妃留给世人最珍贵的礼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