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长安月下,艳骨埋香:唐代女冠鱼玄机的才情与悲歌

唐会昌四年(844 年),钱塘江边的一座雅致宅院深处,时常传出稚嫩却清亮的吟诵声。“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这首题为《赋得江边柳》的诗作,出自年仅七岁的女孩鱼幼微之手。彼时的她尚不知,这几句即兴之作,不仅让她在钱塘文人圈中崭露头角,更悄然为她一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鱼幼微出生于钱塘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父亲曾是地方小吏,因不善钻营,家境日渐贫寒。好在父亲极重教育,自鱼幼微三岁起便教她识字断句,五岁启蒙作诗,七岁已能独立完成格律工整的五言律诗。父亲常摸着她的头感叹:“吾家幼微,若为男儿,必能登科入仕,光耀门楣。” 可这份夸赞,在重男轻女的唐代社会,却像一根细刺,扎在鱼幼微的心头 —— 她虽有不输男儿的才情,却终究要受限于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桎梏。

八岁这年,父亲病逝,家中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鱼幼微与母亲被迫搬到钱塘城西的贫民窟,靠给人洗衣缝补勉强糊口。即便如此,鱼幼微从未放弃读书。母亲见她深夜仍借着微弱的月光啃读诗书,心疼不已,便用攒下的微薄积蓄,为她买了一盏小油灯。每到夜晚,那盏油灯的光芒便在贫民窟中格外显眼,照亮了鱼幼微满是墨痕的书页,也照亮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唐大中元年(847 年),时任浙东观察使的温庭筠因公务来到钱塘。温庭筠是唐代着名的诗人、词人,尤擅宫体诗与花间词,虽才华横溢,却因相貌丑陋、性格放浪,屡试不第,只能在各地节度使幕府中做幕僚。一日,温庭筠听闻钱塘有个七岁便能作诗的奇女子,心中好奇,便特意派人打听鱼幼微的住处,想要亲自考考她。

当温庭筠来到鱼幼微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意外。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院墙早已坍塌,院内只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放着几卷泛黄的诗书和一盏油灯。鱼幼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裙,正坐在木桌前练字,见有陌生人来访,她并未惊慌,而是起身恭敬行礼,举止得体,全然没有贫民窟孩子的怯懦。

温庭筠开门见山,指着院中的老槐树,让她以 “槐” 为题作诗。鱼幼微略一思索,便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庭前槐树阴初合,院里蝉声夏欲阑。寄语行人不须恨,回头犹有岁寒看。” 温庭筠接过诗稿,仔细品读,不禁惊叹。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难得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竟能在诗中蕴含 “岁寒知松柏” 的坚韧之志,这份才情与眼界,远超同龄人。

温庭筠对鱼幼微的才华赞不绝口,当即决定收她为徒,免费教她作诗填词。此后,温庭筠便成了鱼幼微家的常客,他不仅教她诗词格律,还为她讲解经史子集,带她见识文人雅集。在温庭筠的悉心教导下,鱼幼微的诗词水平突飞猛进,不到两年,便写出了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样饱含感慨的诗句,既展现了她的才情,也道尽了女子无法参加科举、只能空怀壮志的无奈。

随着与温庭筠的接触日益增多,鱼幼微对这位才华横溢、待她温和的老师渐渐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她会在温庭筠来访前,特意将院子打扫干净,换上母亲为她缝制的新衣裙;会在作诗时,特意加入一些温柔的意象,希望能引起温庭筠的注意;会在温庭筠离开时,站在门口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可温庭筠对这份少女情怀却始终视而不见,他欣赏鱼幼微的才华,也同情她的遭遇,却从未将她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 —— 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温庭筠比鱼幼微大三十多岁),或许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给不了她安稳,又或许,他只是将她当作一个值得培养的晚辈。

唐大中四年(850 年),温庭筠因幕府调动,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江陵任职。离别那天,鱼幼微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还写下一首《送温飞卿赴江陵》:“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诗中满是不舍与牵挂,温庭筠读罢,心中虽有触动,却也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嘱咐她 “好生读书,莫负才华”,便转身离去。望着温庭筠远去的背影,鱼幼微的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下,她知道,自己的第一段情愫,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空。

温庭筠离开后,鱼幼微与母亲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繁华的长安 —— 那里不仅是大唐的都城,更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鱼幼微希望能在长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希望能再次见到温庭筠。

初到长安时,鱼幼微母女只能住在城外的客栈里。长安的繁华远超钱塘,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酒肆茶坊里人声鼎沸,可这繁华却与她们无关。为了攒钱在长安立足,鱼幼微开始替人抄写诗文、代作书信,偶尔也会将自己的诗作投给一些文人雅集。她的诗作风华绝代,很快便在长安的文人圈中传开,人们都知道,有一个从钱塘来的才女,名叫鱼幼微,其才情不输男子。

唐大中六年(852 年),温庭筠因公务再次来到长安。得知鱼幼微也在长安,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她。此时的鱼幼微已长成十六岁的少女,容貌清丽,气质温婉,举手投足间既有江南女子的柔美,又有文人的清雅。温庭筠见她在长安过得艰难,便想为她寻一个安稳的归宿。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李亿,李亿出身名门望族,时任左补阙,年轻有为,且为人温和,是个不错的人选。

温庭筠安排了一场宴席,让鱼幼微与李亿相见。宴席上,鱼幼微身着淡紫色衣裙,静坐一旁,偶尔与众人吟诗作对,言辞清雅,才情逼人。李亿本就听闻过鱼幼微的名声,见她本人如此出众,心中顿时生出好感。而鱼幼微见李亿仪表堂堂,谈吐不凡,且对自己的诗作颇为欣赏,心中也泛起了涟漪。

此后,李亿便经常约鱼幼微出游,他们一起在曲江池边赏荷,在大雁塔下题诗,在芙蓉园里观灯。李亿对鱼幼微温柔体贴,不仅为她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时常与她探讨诗词,欣赏她的才华。在李亿的追求下,鱼幼微很快便陷入了爱情,她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然而,鱼幼微不知道的是,李亿早已娶妻,他的妻子裴氏出身河东裴氏 —— 唐代最显赫的世家大族之一,性格强势,善妒成性。李亿虽爱慕鱼幼微,却不敢违抗妻子的意愿,只能将鱼幼微纳为妾室,且不敢让裴氏知道。

他们在长安城外的一处宅院中建了一个秘密的小家,那段时光,是鱼幼微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李亿会偷偷从家中溜出来,与她共度良宵;会为她带来宫中的点心和名贵的丝绸;会在她作诗时,从身后轻轻为她披上外衣。鱼幼微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写下了许多柔情蜜意的诗句,如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鸳鸯暖卧沙浦,砠?冷浸汀洲。凝情处,落英缤纷;断肠时,飞絮蒙蒙。想人生有限身,浑忘了无限愁。” 字里行间,满是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盼。

可好景不长,裴氏很快便得知了鱼幼微的存在。河东裴氏在朝中势力庞大,裴氏更是骄横跋扈,她怎能容忍丈夫有其他女人?裴氏当即大闹一场,不仅痛骂李亿,还派人找到了鱼幼微的住处,将她狠狠羞辱了一番,甚至动手打了她。

李亿得知后,既愤怒又无奈。他想保护鱼幼微,却又畏惧裴氏及其家族的势力 —— 若得罪裴氏,他的仕途很可能就此断送。在裴氏的逼迫下,李亿只能选择妥协。他来到鱼幼微的住处,满脸愧疚地告诉她,自己不得不将她送走。

鱼幼微如遭雷击,她不敢相信,那个曾对自己许下 “一生一世一双人” 誓言的男人,竟会如此轻易地放弃她。她哭着质问李亿:“你曾说过会永远保护我,为何如今要弃我而去?” 李亿只是低着头,不停地道歉,却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反抗的话。最终,鱼幼微心灰意冷,她知道,在权势与家族面前,自己的爱情不堪一击。

唐大中九年(855 年),李亿将鱼幼微送到了长安城外的咸宜观,让她暂时出家为女冠,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接她回来。临别时,李亿送给鱼幼微一枚玉佩,承诺道:“幼微,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接你出来,绝不负你。” 鱼幼微接过玉佩,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望着李亿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绝望 —— 她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

咸宜观是长安着名的道观,里面的女冠大多是因家族变故、情场失意或厌倦尘世而前来出家的女子。按照唐代的规定,女冠可以自由出入道观,与文人墨客交往,不必像普通尼姑那样严守清规戒律。这对于才华横溢又心有不甘的鱼幼微来说,或许是一个暂时的容身之所。

入观后,鱼幼微按照道观的规矩,取道号 “玄机”,从此,世间再无鱼幼微,只有鱼玄机。初到咸宜观时,鱼玄机还对李亿抱有幻想,她每天都会站在观门口,望着长安的方向,期盼着李亿能如约来接她。她写下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的诗句,将对李亿的思念融入其中,字里行间满是痴情。

可日复一日,李亿始终没有出现。后来,鱼玄机从一位来访的文人那里得知,李亿早已被裴氏逼着调往扬州任职,且在扬州又纳了一位妾室,早已将她忘得一干二净。得知真相的那一刻,鱼玄机彻底心死,她将李亿送给她的玉佩摔碎在地上,泪水汹涌而出 —— 她多年的爱恋与期盼,终究成了一场笑话。

心死之后,鱼玄机仿佛变了一个人。她不再执着于爱情,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诗词创作与社交中。她凭借着出众的才情与容貌,很快便成为了长安文人圈中的焦点。每天都有文人墨客慕名来到咸宜观,与鱼玄机吟诗作对、饮酒畅谈。他们中有诗人、画家、官员,甚至还有一些皇室宗亲。

鱼玄机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的温柔婉约渐渐被豪放与洒脱取代。她写下 “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邀请文人雅士前来做客;写下 “酒恶时拈花蕊嗅,花香醉里厌金杯”,展现自己放浪形骸的一面;写下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表达对传统礼教的蔑视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她的诗句大胆直白,充满了女性意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除了诗词,鱼玄机还擅长书法与绘画。她的书法笔力遒劲,风格洒脱,颇有男子气概;她的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意境悠远,色彩淡雅,深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以能得到鱼玄机的字画为荣,甚至有人不惜重金求购。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鱼玄机的生活也变得越发奢靡。她在咸宜观中修建了精致的庭院,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还雇佣了几个侍女伺候自己。她每天穿着华丽的道袍,与文人墨客饮酒作乐,通宵达旦。有人说她 “风流不羁,不守清规”,也有人说她 “才情绝世,敢爱敢恨”,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鱼玄机都毫不在意,她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不再受任何人的束缚。

在与文人的交往中,鱼玄机也曾遇到过让她心动的人。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年轻的诗人左名扬。左名扬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且容貌俊美,与鱼玄机一见如故。他们经常一起在观中赏月、吟诗,左名扬欣赏鱼玄机的才情与洒脱,鱼玄机则喜欢左名扬的真诚与才华。那段时间,鱼玄机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她写下 “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明月。邻楼新妆侍夜,闺中含情脉脉。芙蓉花下鱼戏,莲叶舟中客歌。少年郎,早归来,莫教芳节蹉”,字里行间满是对左名扬的爱意。

可这段感情最终还是无疾而终。左名扬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知道,与身为女冠且名声在外的鱼玄机交往过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于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夕,左名扬偷偷离开了长安,从此杳无音讯。得知左名扬离开的消息,鱼玄机虽然伤心,但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结局。她明白,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子终究是男子仕途的牺牲品,即便她才华横溢,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此后,鱼玄机便彻底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她开始放纵自己,与多位文人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她不再相信爱情,只将诗词与社交当作排遣寂寞的方式。可即便如此,她的内心深处,仍藏着一丝不甘与孤独。每当夜深人静,宾客散去,她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望着皎洁的月光,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悲凉 —— 她虽活成了众人眼中的 “风流才女”,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真正懂她、爱她的人。

唐咸通九年(868 年),鱼玄机已年近二十五岁。此时的她,虽依旧容貌清丽,才情不减,却也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她在咸宜观中收养了几个贫家女子,教她们读书写字,其中,最受她喜爱的是一个名叫绿翘的侍女。

绿翘年方十五,容貌清秀,聪明伶俐,且颇有诗词天赋。鱼玄机对绿翘十分宠爱,不仅将自己的诗词传授给她,还经常带她参加文人雅集。绿翘也对鱼玄机十分依赖,凡事都听从她的安排,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宛如姐妹。

然而,这份亲密却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矛盾。随着绿翘渐渐长大,她的容貌与才情也引起了不少文人的注意。有些文人在与鱼玄机交往的同时,也会对绿翘表示好感,甚至赠送诗词与礼物。起初,鱼玄机并未在意,可时间一长,她心中渐渐生出了嫉妒之情。她害怕绿翘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害怕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名声与地位会被绿翘夺走。

真正让鱼玄机与绿翘的关系破裂的,是一个名叫陈韪的官员。陈韪时任补阙,颇有才华,且相貌英俊,是鱼玄机的常客。鱼玄机对陈韪颇有好感,两人关系暧昧。可让鱼玄机没想到的是,绿翘竟也对陈韪心生爱慕,且暗中与陈韪有了往来。

一日,鱼玄机外出赴宴,临走前嘱咐绿翘在家中打扫庭院,等待陈韪前来。可当鱼玄机深夜归来时,却发现陈韪并未如约前来,而绿翘则神色慌张,衣衫不整。鱼玄机心中顿时起了疑心,她质问绿翘:“陈补阙为何没来?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绿翘起初还想隐瞒,可在鱼玄机的逼问下,她最终承认,自己确实与陈韪有染,且陈韪因为更喜欢她,所以决定不再与鱼玄机往来。绿翘的话如同一把尖刀,狠狠刺中了鱼玄机的心。她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孤独与不易,想到自己对绿翘的悉心教导与宠爱,如今却遭到了绿翘的背叛,心中的愤怒与嫉妒瞬间爆发。

鱼玄机失去了理智,她拿起身边的木棒,朝着绿翘狠狠打去。绿翘一边躲闪,一边求饶,可鱼玄机却丝毫没有停手。她将所有的委屈、愤怒与不甘都发泄在绿翘身上,直到绿翘倒在地上,再也没有了呼吸。

当鱼玄机冷静下来,看到绿翘冰冷的尸体时,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她慌了神,双手不停地颤抖,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杀人了,这个认知像一块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

鱼玄机跌坐在地上,眼神涣散地望着绿翘的尸体,心中满是恐惧与后悔。她想起绿翘刚来时的模样,那个瘦弱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着她的衣角,喊她 “师父”;想起自己教绿翘写诗时,绿翘认真听讲的模样;想起两人一起在庭院中赏花、赏月的温馨时光。可如今,那个鲜活的生命,却因自己的嫉妒与愤怒,永远地消失了。

“不,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 鱼玄机猛地回过神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掩盖罪行。她强忍着恐惧,用尽全力将绿翘的尸体拖到观后的竹林里。竹林深处有一个废弃的枯井,鱼玄机四处张望,确认无人后,便将绿翘的尸体扔进了枯井,随后又用泥土和石块将枯井填平,试图将这桩命案彻底掩埋。

做完这一切后,鱼玄机回到自己的房间,反复清洗着手上的血迹,可无论她怎么洗,都觉得那血腥味始终萦绕在指尖,挥之不去。接下来的几天,鱼玄机总是心神不宁,夜里常常被噩梦惊醒,梦见绿翘浑身是血地向她索命。她变得越发多疑,只要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以为是官府来抓她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异常,鱼玄机依旧像往常一样与文人墨客饮酒作乐,可她的笑容却变得十分僵硬,眼神中也多了几分闪躲。有细心的文人察觉到了她的变化,问她是否身体不适,鱼玄机只是强装镇定地回答 “无事”,随后便借故推脱,不再与人过多应酬。

纸终究包不住火。半个月后,咸宜观的一位杂役在竹林里砍柴时,无意间发现了枯井旁的泥土有松动的痕迹,且隐约能闻到一股异味。杂役心中好奇,便找来工具将枯井挖开,绿翘的尸体就这样暴露在了阳光下。

杂役吓得魂飞魄散,立刻跑到长安县衙报案。长安县令接到报案后,迅速派人前往咸宜观调查。经过一番勘察与询问,官府很快将怀疑的目光锁定在了鱼玄机身上。一是因为绿翘是鱼玄机的侍女,与鱼玄机关系最为密切,且在绿翘失踪后,鱼玄机的表现十分异常;二是有观中的其他侍女向官府透露,在绿翘失踪前,曾看到鱼玄机与绿翘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官府派人将鱼玄机带到了县衙审讯。起初,鱼玄机还想狡辩,声称自己不知道绿翘的下落,可当官府拿出在枯井旁发现的、属于鱼玄机的一枚发簪时,鱼玄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她再也无法掩饰,哭着向官府坦白了自己杀害绿翘的全过程。

鱼玄机杀人的消息很快便在长安城中传开,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不敢相信,那个才情绝世、名满长安的女冠,竟会因嫉妒而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有人为绿翘的死感到惋惜,也有人对鱼玄机的行为感到愤怒,纷纷要求官府严惩鱼玄机。

而鱼玄机的朋友们,此时却大多选择了避而远之。那些曾经与她吟诗作对、把酒言欢的文人墨客,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名声与仕途,再也没有一人前来探望她,甚至有人还公开表示与鱼玄机划清界限。鱼玄机在狱中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满是悲凉。她终于明白,自己所谓的 “人脉” 与 “友谊”,不过是建立在名声与利益之上,一旦自己陷入困境,那些人便会毫不犹豫地弃她而去。

在狱中那段日子,鱼玄机反而渐渐平静了下来。她不再恐惧,也不再愤怒,只是时常坐在牢房的角落里,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她想起了自己的一生,从钱塘的稚女,到长安的才女,再到如今的阶下囚,命运的起起落落,让她感慨万千。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当初自己能控制住心中的嫉妒,如果当初能与绿翘好好沟通,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鱼玄机在狱中也没有放弃写诗,她用仅有的笔墨,写下了许多充满悲凉与悔恨的诗句。其中,最着名的便是那首《狱中作》:“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虽然非我有,聊得畅吾心。” 诗句中,既有她对自由的渴望,也有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释然。

唐咸通九年(868 年)深秋,长安的天气已经变得十分寒冷,寒风呼啸着穿过大街小巷,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哀悼。经过几个月的审理,官府最终判定鱼玄机 “因妒杀人,罪无可赦”,判处死刑,于当年的重阳节在长安西市执行秋决。

秋决前一天,温庭筠特意来到狱中探望鱼玄机。此时的温庭筠早已白发苍苍,身体也大不如前。当他看到牢房中形容憔悴、衣衫破旧的鱼玄机时,心中满是愧疚与心疼。他知道,鱼玄机的悲剧,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将鱼玄机介绍给李亿,如果当初自己能多关心鱼玄机一些,或许鱼玄机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种结局。

“幼微,是我对不起你。” 温庭筠的声音哽咽着,眼中满是泪水。

鱼玄机看到温庭筠,先是一愣,随后便露出了一抹凄凉的笑容。“温老师,您不必自责,我的命运,终究是我自己选的。”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这一生,爱过,恨过,风光过,落魄过,也算是没有白活一场。只是可惜,我那些还没写完的诗,再也没有机会完成了。”

温庭筠从怀中拿出一本诗集,递给鱼玄机。“这是你这些年写的诗,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取名为《鱼玄机诗集》。我会将它流传下去,让后人都知道,长安曾有一个名叫鱼玄机的才女。”

鱼玄机接过诗集,轻轻抚摸着封面,泪水忍不住落下。“谢谢您,温老师。能有您这样的老师,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两人在狱中聊了很久,从钱塘的往事,到长安的岁月,仿佛又回到了曾经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离别时,鱼玄机对温庭筠说:“温老师,我死后,您就将我葬在长安城外的乱葬岗吧,不必为我立碑,也不必为我哀悼。我这样的人,不配拥有墓碑。” 温庭筠听后,只是默默点头,泪水却早已湿透了衣襟。

唐咸通九年重阳节,长安西市挤满了围观的百姓。鱼玄机穿着囚服,被刽子手押着走上刑场。她面色平静,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是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那轮清冷的明月,眼中满是释然。

在行刑前,鱼玄机高声吟诵起自己早年写的那首《赋得江边柳》:“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熟悉的诗句,在刑场上回荡着,让围观的百姓无不感慨落泪。

随着一声清脆的鼓声响起,刽子手的刀落了下来。一代才女鱼玄机,就这样结束了她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年仅二十五岁。

鱼玄机死后,温庭筠按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长安城外的乱葬岗。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只有一抔黄土,掩埋了这位才女的艳骨。

可鱼玄机的故事,却并没有随着她的死亡而消失。她的诗词被后人整理成册,流传千古,成为了唐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品读她的诗词时,总会想起那个在长安月下,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女冠。她的才情,她的爱情,她的悲剧,都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人说,鱼玄机是唐代最悲惨的才女,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爱情与自由,却始终被时代与命运所束缚;也有人说,鱼玄机是唐代最勇敢的女性,她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哪怕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无论如何,鱼玄机都以她独特的方式,在唐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安的月光依旧皎洁,可那个曾在月光下吟诗作对的才女,却再也不会回来了。只留下那句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她一生的痴情与悲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