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凤冠染血:太平公主与盛唐权力游戏的生死局

长安大明宫的紫宸殿内,武则天指尖划过一份西域进贡的夜光珠清单,目光却落在阶下那个捧着波斯锦盒的少女身上。十三岁的太平公主梳着双环望仙髻,金步摇随着她的动作轻轻颤动,却掩不住眼底那份超越年龄的沉静。“这波斯国的狮蛮带,倒是配得上我儿的英气。”武则天笑着招手,少女快步上前,锦盒中镶嵌宝石的腰带在烛火下折射出斑斓光影,恰似她日后即将踏入的,那片波谲云诡的权力漩涡。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吐蕃赞普遣使者入长安,为小王子求娶唐朝公主。当使者在麟德殿上提出要迎娶太平公主时,唐高宗李治手中的玉如意险些落地。彼时的太平公主刚满八岁,因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去世,按例入道观为逝者祈福,法号“太平”。这本是皇室女子常见的祈福仪式,却在吐蕃求亲的风波中,成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保护女儿的屏障。

武则天连夜召来宫廷画师,绘制了太平公主身着道袍、手持拂尘的画像,第二日便送到吐蕃使者驿馆。“太平已入道修行,断无还俗成婚之理。”武则天在朝堂上语气坚决,目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吐蕃使者望着画像中眉眼清冷的小道姑,只得悻悻作罢。这场风波让太平公主第一次体会到,身为皇室女子,她的命运从出生起就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长安城外的太平观,名义上是公主修行之地,实则成了她的专属乐园。唐高宗特意下令扩建观宇,将后宫的奇花异草移栽到观中庭院,还派了二十名宫女、十名太监贴身伺候。每日清晨,太平公主会在观前的莲池边练习书法,午后则跟着宫中请来的先生学习《礼记》《诗经》,偶尔也会换上男装,跟着兄长们去长安西市看热闹。

一次,太平公主穿着紫色圆领袍、束着玉带,戴着幞头,骑着一匹白马出现在大明宫的丹凤门前。守门的金吾卫竟没认出她,直到她摘下幞头,露出乌黑的秀发,金吾卫们才慌忙跪地行礼。“为何见了我就下跪?”太平公主笑着问道,声音清脆如银铃。“公主殿下万金之躯,臣等肉眼凡胎,未能认出,还望恕罪。”领头的金吾卫额头冒汗,生怕这位受宠的公主降罪。这件事很快传遍后宫,武则天听闻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对唐高宗说:“这孩子,倒是有几分我的性子。”

永隆二年(681年),太平公主十六岁,到了适婚的年龄。唐高宗与武则天为她挑选了出身名门的薛绍——城阳公主的次子,也就是太平公主的表哥。薛绍容貌俊美,性情温文尔雅,曾在崇文馆担任学士,颇有才学。当武则天将此事告知太平公主时,她正在窗前摆弄一盆刚开的牡丹,闻言手中的剪刀顿了一下,脸颊泛起红晕,却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婚礼定在同年七月,唐高宗为了彰显对女儿的宠爱,特意打破皇室婚嫁惯例,让太平公主的婚车从大明宫正门朱雀门驶出,直抵薛府。成婚当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公主大婚的盛况。薛绍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大红婚服,在禁军的护送下前往皇宫迎娶新娘。太平公主头戴九凤金冠,身着绣着百子千孙图案的大红锦袍,坐在装饰华丽的婚车里,透过车帘的缝隙,看着街上热闹的人群,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婚后的太平公主与薛绍十分恩爱,薛绍为人谦和,对太平公主体贴入微,而太平公主也收敛了往日的娇纵,悉心打理家事。他们在长安城外修建了一座别苑,每到春暖花开之时,便会去别苑小住,赏景赋诗,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这段时光,是太平公主一生中最安稳幸福的日子,她先后为薛绍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垂拱四年(68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彻底打破了太平公主平静的生活。当时,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权在握,李唐宗室人心惶惶,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等人暗中联络,准备起兵反抗武则天。薛绍的兄长薛顗因不满武则天专权,也参与了这场密谋。

起兵之事很快败露,武则天震怒,下令大肆抓捕参与谋反之人。薛顗被抓后,受尽酷刑,却始终不肯牵连弟弟薛绍。但武则天为了杀鸡儆猴,还是将薛绍也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理寺监狱。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穿着一身素衣,跪在武则天面前,不停地磕头,恳求武则天放过薛绍。“母后,薛绍从未参与谋反,求您饶他一命!”太平公主泪流满面,声音哽咽。

武则天看着跪在地上的女儿,心中虽有不忍,却还是狠下心来:“太平,此事关乎朝堂稳定,薛绍身为薛家人,岂能置身事外?”无论太平公主如何哀求,武则天都不为所动。最终,薛绍被判处杖刑一百,饿死在狱中。太平公主得知薛绍的死讯后,当场昏厥过去,醒来后,她整整三天没有进食,眼中的光彩也消失殆尽。她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亲情和爱情是多么的脆弱。

薛绍死后,太平公主的生活陷入了低谷。她整日闭门不出,对着薛绍的遗物默默流泪,曾经活泼开朗的公主,变得沉默寡言。武则天看着女儿日渐憔悴,心中十分愧疚,便想为她再寻一门亲事,让她重新振作起来。经过一番挑选,武则天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侄子武攸暨。

武攸暨性格温和,为人低调,当时担任右卫中郎将。武则天为了让太平公主顺利嫁给武攸暨,甚至不惜处死了武攸暨的妻子。太平公主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复杂,她既感激母亲的一片苦心,又对这种强权下的婚姻感到无奈。但经历了薛绍之死的打击后,她已经明白,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选择接受。

垂拱元年(685年),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成婚。这场婚姻没有了第一次成婚时的热闹与憧憬,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接受。婚后,太平公主一改往日的贤妻良母形象,开始主动涉足政治。她知道,只有掌握权力,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再重蹈薛绍的覆辙。

当时,武则天正在为称帝做准备,朝堂上反对她的人不在少数,而武氏家族的人则极力拥护她。太平公主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和智慧,在武则天和武氏家族之间周旋,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她利用自己的人脉,为武则天搜集朝堂上的各种情报,帮助武则天打击反对者。同时,她也与武氏家族的成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避免与他们发生直接冲突。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太平公主因在武则天称帝过程中立下功劳,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邑三千户。这是唐朝历史上第一次有公主被封为“镇国公主”,足见武则天对她的信任和宠爱。此后,太平公主的权力越来越大,她不仅可以参与朝政,还拥有自己的府署和属官,甚至可以调动部分军队。

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极具天赋,她善于观察局势,审时度势,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的宠臣来俊臣诬告宰相狄仁杰谋反,将其打入大牢。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贤臣,深受百姓爱戴,太平公主深知狄仁杰是被冤枉的,便向武则天进言,为狄仁杰辩解。她列举了狄仁杰多年来为朝廷所做的贡献,指出来俊臣素来喜欢罗织罪名,诬告忠良。武则天听后,虽然没有立即释放狄仁杰,但也对来俊臣的话产生了怀疑,派人重新审理此案。最终,狄仁杰得以洗清冤屈,官复原职。

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她的府第也成了官员们争相拜访的地方。每天,太平公主的府门前车水马龙,前来送礼、求见的官员络绎不绝。太平公主对这些官员并不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品行,分别对待。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的官员,她会尽力提拔;而对于那些只会阿谀奉承、无才无德的官员,她则嗤之以鼻,不予理会。

然而,太平公主在享受权力带来的荣耀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武则天晚年时,对朝政的掌控力逐渐下降,朝堂上形成了以张易之、张昌宗为首的“二张”集团,他们凭借着武则天的宠爱,专权跋扈,肆意妄为,甚至干预皇位继承。太平公主深知“二张”集团是朝堂上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及时铲除,必将引发更大的动荡。

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联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他们率领禁军闯入皇宫,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在这场政变中,太平公主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不仅为政变集团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和资金支持,还亲自出面联络宫中的宦官和宫女,为政变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中宗复位后,对太平公主十分感激,封她为“镇国太平公主”,食邑增至五千户,还允许她开府置官,享有与亲王同等的待遇。太平公主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她的府第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之一,朝廷中的许多重要官员都是由她推荐提拔的。然而,太平公主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深知唐中宗性格懦弱,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一场新的权力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唐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凭借着中宗的宠爱,开始干预朝政。她效仿武则天,在宫中安插亲信,提拔自己的娘家人,甚至与武三思私通,结成了“韦武集团”,独揽大权。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和韦皇后的女儿,她自幼娇生惯养,野心勃勃,竟然向中宗请求立她为“皇太女”,想效仿武则天当皇帝。

太平公主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专权行为十分不满,她深知如果任由她们发展下去,李唐王朝将再次陷入危机。于是,太平公主开始暗中联络朝中反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官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与“韦武集团”分庭抗礼。

景龙二年(708年),安乐公主为了争夺权力,竟然诬陷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重俊谋反。唐中宗虽然性格懦弱,但也知道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重俊是被冤枉的,并没有治他们的罪。但这件事让太平公主意识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已经对她和太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行动了。

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野心,竟然下毒害死了唐中宗。随后,韦皇后立年仅十六岁的李重茂为帝,自己则临朝称制,效仿武则天,准备登基称帝。太平公主得知唐中宗的死讯后,悲痛欲绝,她知道韦皇后下一步肯定会对她和相王李旦(唐睿宗)下手。于是,太平公主紧急联络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准备发动政变,铲除韦皇后集团。

李隆基当时担任潞州别驾,他为人英武果断,素有大志,早就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专权行为不满。接到太平公主的消息后,李隆基立即赶回长安,与太平公主秘密商议政变计划。太平公主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势力,为李隆基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她不仅联络了宫中的宦官和宫女,还调动了自己府中的私兵,与李隆基率领的禁军一起,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政变队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深夜,李隆基率领禁军悄悄潜入皇宫,太平公主则在宫外指挥调度。政变队伍迅速控制了皇宫的各个城门和要道,随后直扑韦皇后的寝宫。韦皇后得知政变的消息后,惊慌失措,想要逃跑,却被禁军士兵杀死。安乐公主当时正在对着镜子画眉,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后,吓得花容失色,也被禁军士兵斩杀。“韦武集团”的其他成员也很快被一网打尽,这场政变在一夜之间就取得了胜利。

政变结束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唐睿宗深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他们十分信任和倚重。他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食邑增至万户,还特许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这是唐朝臣子所能享有的最高荣誉。李隆基则被立为太子,掌握了部分朝政大权。

此时的太平公主,权力达到了顶峰。她不仅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参与朝政决策,还拥有众多的亲信和党羽,朝廷中的许多重要官员都是由她推荐提拔的。每当唐睿宗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会首先征求太平公主的意见,而太平公主提出的建议,唐睿宗大多都会采纳。太平公主的府第更是门庭若市,每天前来送礼、求见的官员络绎不绝,她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睿宗和太子李隆基。

然而,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李隆基年轻有为,英武果断,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太子,他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太平公主则习惯了掌控朝政,她担心李隆基登基后会削弱她的权力,甚至对她不利。于是,太平公主开始暗中打压李隆基,处处与他作对。

太平公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朝堂上散布谣言,说李隆基不是唐睿宗的嫡长子,没有资格做太子。她还拉拢朝中的大臣,结成反对李隆基的联盟,试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个比较懦弱的皇子做太子,以便她继续掌控朝政。唐睿宗性格懦弱,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左右为难,他既不想得罪太平公主,又不想失去李隆基这个有能力的太子,朝政因此陷入了混乱之中。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厌倦了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决定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则做了太上皇。李隆基登基后,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深知太平公主是他掌握朝政的最大障碍,决定彻底铲除太平公主集团。太平公主得知唐玄宗的意图后,也不甘示弱,她暗中联络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和禁军将领,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唐玄宗的统治。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三日,太平公主的政变计划泄露。唐玄宗得知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他率领禁军提前行动,迅速控制了皇宫和长安城内的各个要害部门,随后下令抓捕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的党羽们措手不及,很快就被一网打尽,许多人被当场斩杀,还有一些人被关进了大牢。

太平公主得知政变失败后,惊慌失措,她逃到了终南山的一座寺庙中,躲进了终南山的一座寺庙中,躲了整整三天三夜。寺庙的主持是她昔日相识,感念旧情,为她提供了藏身之所和粗茶淡饭。但太平公主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她望着窗外的青松,思绪万千。从金枝玉叶的公主,到权倾朝野的政治玩家,她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如今却落得如此境地,心中充满了不甘与绝望。

太平公主知道,唐玄宗绝不会轻易放过她。她派出亲信,试图与外界联络,寻找翻盘的机会,却发现长安城内早已被唐玄宗的人严密监控,她的党羽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已经没有人能够帮助她了。亲信带来的消息让太平公主彻底陷入了绝望,她明白,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六日,太平公主在寺庙主持的劝说下,决定返回长安。她知道,逃跑是没有用的,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坦然面对。当太平公主的马车驶入长安城门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禁军士兵立即上前,将她“请”进了宫中。

唐玄宗在太极殿召见了太平公主。此时的唐玄宗,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太平公主支持才能登基的太子,他身着龙袍,目光威严,散发着帝王的气场。太平公主跪在地上,头发散乱,面色苍白,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姑母,你可知罪?”唐玄宗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

太平公主抬起头,望着唐玄宗,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知道,自己谋反的罪名已经确凿无疑,任何辩解都是徒劳的。“我辅佐先皇,平定韦氏之乱,拥立陛下登基,自问对大唐有功。如今虽有过错,还望陛下看在骨肉亲情的份上,饶我一命。”太平公主的声音带着一丝哀求,这是她第一次在权力斗争中低头。

唐玄宗看着跪在地上的太平公主,心中也有些犹豫。太平公主毕竟是他的亲姑母,而且在他登基的过程中确实立下了大功。但他也清楚,太平公主野心太大,如果不除掉她,必将成为后患。“姑母,你觊觎皇位,结党营私,发动政变,妄图颠覆大唐江山,罪无可赦。念在你曾有功于社稷,我赐你全尸,保你体面。”唐玄宗最终还是狠下了心,他不能为了亲情而牺牲大唐的稳定。

太平公主听到唐玄宗的话后,惨然一笑。她知道,这已经是唐玄宗能给她的最大“恩赐”了。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缓缓地站起身,向唐玄宗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开了太极殿。回到自己的府中后,太平公主换上了一身华丽的锦袍,梳妆打扮完毕,然后端起了唐玄宗派人送来的毒酒。在喝下毒酒的那一刻,太平公主的脑海中闪过了许多画面:儿时在大明宫的快乐时光,与薛绍在一起的幸福岁月,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场景……最终,她的目光落在了窗外那片曾经属于她的繁华长安,眼中流下了一滴泪水。

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下令抄没她的家产。当抄家的官员将清单呈给唐玄宗时,唐玄宗也不禁为之震惊。太平公主的府中,金银珠宝堆积如山,绫罗绸缎数不胜数,良田万亩,奴婢数千,其财富甚至超过了皇宫。此外,府中还藏有大量的兵器甲胄和朝廷官员的任免名单,足见她谋反的准备早已开始。

唐玄宗并没有株连太平公主的家人,他只是将太平公主的儿子们流放到了岭南地区,保住了他们的性命。对于太平公主的党羽,唐玄宗则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将他们全部处死或流放,彻底清除了朝堂上的反对势力。经过这场风波,唐玄宗终于掌握了朝政大权,开启了唐朝历史上的“开元盛世”。

太平公主的死,标志着唐朝前期长达数十年的宫廷政变和权力斗争的终结。从武则天称帝,到韦皇后专权,再到太平公主干政,唐朝的皇权多次旁落,宫廷之中血流成河。而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集团后,终于结束了这种混乱的局面,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他首先整顿吏治,罢免了那些依靠太平公主上位的官员,提拔了一批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的人担任要职,如姚崇、宋璟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唐朝的着名宰相,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唐玄宗削弱了诸王和公主的权力。他规定,诸王和公主不得干预朝政,不得私自结交官员,不得拥有私兵。同时,他还将诸王派往各地担任刺史,让他们远离京城的政治中心,从而避免了诸王和公主对皇权的威胁。

此外,唐玄宗还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禁军是保卫皇宫和京城安全的重要力量,也是宫廷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唐玄宗将禁军的指挥权收归自己手中,任命亲信担任禁军将领,严格控制禁军的调动和使用,从而确保了自己的安全。

在唐玄宗的治理下,唐朝的政治逐渐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昌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各国的使者纷纷前来朝贡,唐朝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太平公主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她的死亡而被人们遗忘。她是唐朝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悲剧。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权倾朝野的“镇国公主”;但她也因为过度追逐权力,最终落得身败名裂、饮毒而亡的下场。

太平公主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唐朝前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唐朝时期女性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太平公主以她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既为她的才华和勇气所折服,也为她的结局感到惋惜。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西安的大明宫遗址上,抚摸着那些残存的宫墙和柱础,仿佛还能看到太平公主当年在宫中穿梭的身影,听到她在朝堂上发表政见的声音。她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盛唐的繁华与动荡,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