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桃李泣:潘岳之母与一个西晋家族的荣耀烬

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暮春,洛阳城东南的潘府后院,一株百年桃树正落英缤纷。一位身着素色襦裙的妇人执卷而立,发间仅簪一支银质钗子,却难掩眉宇间的沉静气度。她便是潘芘之妻,日后被《晋书》隐约提及的“潘岳母”。此时的她,正凝视着廊下伏案读书的稚子——年方七岁的潘岳,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上“慎独”二字,仿佛已预见这个俊美神童未来将掀起的风浪,以及自己终将被卷入的家族兴衰漩涡。

潘岳之母并非无名之辈,她出身于荥阳郑氏,这个在魏晋时期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齐名的顶级士族,自东汉以来便以“孝悌传家、经术立身”闻名。其祖父郑袤曾官至西晋司空,封密陵侯,是司马懿倚重的谋臣;父亲郑默官至太常,以“清直敢言”着称。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她自幼接受的并非普通闺阁教育,而是士族女子特有的“内训之学”——既需精通女红、烹饪等持家之术,更要通晓《诗经》《礼记》,明晓家国大义与处世之道。

史载荥阳郑氏闺阁有“三训”:一曰“敬慎”,二曰“恭俭”,三曰“明辨”。年少时的她,便在母亲的教导下践行这三条准则。五岁学织锦,十岁便能独立操持家族中馈,十五岁时,郑默曾考校诸子经义,她竟能就《左传》“晋灵公不君”章,辨析出“臣节与君道”的辩证关系,令父亲惊叹“此女有林下之风,不输男儿”。彼时魏晋玄学盛行,士族子弟多尚清谈,而郑氏女却偏爱读史,尤其对《史记·循吏列传》着迷,常对兄长感叹:“为官者当如孙叔敖,利在一时,功在千秋,而非追名逐利之徒。”

这样的见识,让她在及笄之年便成为洛阳士族圈中备受瞩目的待嫁女子。当时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皇室宗亲与权臣子弟,但郑家长辈最终却选择了潘家。潘家虽非顶级士族,却以“儒学传家”着称——潘岳祖父潘瑾官至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时任琅邪内史,更重要的是,潘芘以“清廉自守”闻名,曾在任上拒绝当地豪强的重金贿赂,将其悉数充公。郑母对女儿说:“潘郎虽家世稍逊,然品行端正,与你性情相投,日后必能共守一份安宁。”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十六岁的郑氏女嫁入潘家。婚礼遵循魏晋士族礼制,却无奢华排场——潘芘亲自驾车至郑府迎亲,所备聘礼仅为一车典籍、两匹素帛,而郑家陪嫁的则是数十卷手书经卷与一套织机。新婚之夜,潘芘望着灯下整理典籍的妻子,笑言:“他人皆以金银为聘,我却以书为礼,恐委屈了你。”郑氏女抬头,目光清亮:“夫君以典籍为聘,是视我为知己,而非器物,这才是真正的贵重。”

婚后的潘府,在郑氏的打理下井井有条。她秉持“恭俭”之道,摒弃了士族女子常见的珠翠罗绮,日常衣着多为素色棉麻,饮食也以清淡为主。府中仆从虽少,却被她调教得勤勉有序——她从不苛责下人,但若有人偷懒懈怠,便会亲自示范,以“身教”代替“训斥”。一次,负责洒扫的老仆因年迈体弱,误将清水洒在潘芘的官服上,吓得跪地求饶。郑氏却亲手扶起老仆,温言道:“衣物可洗,人却不可伤。你随我多年,劳苦功高,日后量力而行便是。”此事传开后,洛阳城中的士族夫人皆赞她“有仁心”,却也有人私下议论:“堂堂郑家长女,如此‘寒酸’,倒失了士族体面。”郑氏听闻后,只是淡然一笑:“体面在德,不在衣饰。若穿金戴银却失了仁心,才是真的失了体面。”

在相夫方面,郑氏更是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潘芘性格刚直,在官场中常因直言得罪同僚。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潘芘任琅邪内史时,发现上司徐州刺史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利用职权侵占百姓良田,便欲上表弹劾。郑氏得知后,并未直接阻止,而是在灯下为丈夫研墨时,轻声道:“夫君弹劾王刺史,是为百姓做主,此乃大义,妾不敢阻拦。只是王刺史与朝中贾充等人交往甚密,如今晋室初立,朝堂暗流涌动,夫君若贸然行事,恐不仅难成其事,反招祸端。不如先收集确凿证据,联合其他正直官员一同进言,既显稳妥,也能让奸人无从辩驳。”

潘芘闻言,恍然大悟。他采纳了妻子的建议,暗中走访受牵连的百姓,记录下王戎侵占良田的具体亩数与证据,又联络了三位同样不满王戎行径的地方官员,一同将弹劾表呈给晋武帝。最终,晋武帝虽未严惩王戎(仅将其调任),却也对潘芘的“审慎正直”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后便将他提拔为长安令。潘芘事后对妻子感叹:“若非你提醒,我恐怕早已身陷囹圄。你虽身处内宅,却比我更懂官场人心。”

泰始五年(公元265年),潘岳出生。这个婴儿自小便异于常人——周岁“抓周”时,面对满桌的金银、玩具,他竟唯独抓住了郑氏手中的一卷《诗经》,还咿咿呀呀地试图翻开。郑氏抱着儿子,眼中满是期许:“此子日后,或许能成大器。但琢玉需耐心,教子更需用心,切不可因天赋而骄纵。”

潘岳的启蒙教育,全由郑氏亲自负责。她不像寻常母亲那般溺爱孩子,而是制定了严格的“日课”:清晨卯时,潘岳需随母亲诵读《诗经》《论语》,不仅要背诵,还要讲解其中含义;辰时之后,练习书法,郑氏会亲自握着他的小手,教他写“孝”“廉”“仁”等字,并讲述每个字背后的典故;午后则学习算术与礼仪,傍晚还要随父亲练习骑射,强身健体。

有一次,潘岳因贪玩,未完成当日的书法练习,便偷偷将兄长的字迹拿来冒充。郑氏发现后,并未动怒,而是将潘岳带到书房,指着墙上悬挂的《曹娥碑》(东汉着名孝女碑刻),轻声问道:“你可知曹娥为何能名留青史?”潘岳摇头。郑氏便为他讲述曹娥为寻父尸,投江而死的故事,末了说:“曹娥年仅十四,却能坚守孝道,至死不渝。而你今日为了偷懒,竟欺瞒母亲,这不仅是失信,更是失了本心。天赋如宝玉,若不加以雕琢,反而用谎言蒙蔽,终会沦为顽石。”

潘岳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当场将未完成的书法重新写完,且比平日更加认真。此后,他再也没有过偷懒欺瞒的行为。郑氏深知“严师出高徒”,却也懂得“因材施教”——潘岳对诗歌有着极高的天赋,七岁时便能即兴创作五言诗,郑氏便常常带他到洛阳城外的伊水之滨,让他观察自然景物,激发灵感。一次,两人看到岸边杨柳依依,柳絮纷飞,潘岳随口吟出“杨柳何依依,春风吹絮飞”,郑氏立刻补充:“不如加‘思归’二字,成‘杨柳何依依,春风吹絮飞。游子思归日,慈母倚门扉’,既写景物,又含人情,你觉得如何?”潘岳茅塞顿开,从此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十岁时,潘岳已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且容貌俊美,成为洛阳城中闻名的“奇童”。当时的太常卿张华(西晋着名文学家)听闻后,特意邀请潘岳到府中做客。席间,张华出题让潘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潘岳略加思索,便提笔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后世白居易诗句,此处为贴合情节虚构,原型为潘岳早年诗作《秋兴赋》风格)。张华读后,惊叹不已,对身旁的宾客说:“潘家小儿,才貌双全,日后必是文坛领袖。”

消息传回潘府,潘芘欣喜若狂,欲大摆宴席庆祝。郑氏却劝道:“夫君切莫如此。小儿年幼,才名太盛并非好事。如今洛阳城中,多少世家子弟因恃才傲物而招人嫉恨,我们当教他谦逊低调,而非张扬炫耀。”她随即对潘岳说:“张华大人夸赞你,是对你的期许,而非让你骄傲的资本。你要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若因一时称赞而停滞不前,终将沦为笑柄。”

为了让潘岳避免“神童早衰”的命运,郑氏特意减少了他在社交场合的露面次数,转而让他跟随父亲到地方任职,体验民间疾苦。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潘芘调任河阳县令,郑氏带着十岁的潘岳一同前往。河阳县地处洛阳与长安之间,土地贫瘠,百姓多以务农为生,却常因赋税过重而生活困苦。抵达河阳的第一天,郑氏便带着潘岳走访县城周边的村落。看到一位老妇人因丈夫早逝、儿子被征入伍,独自在田间劳作,累得晕倒在地,潘岳不禁红了眼眶。郑氏趁机教导他:“你看这世间百姓,终日劳作却难得温饱。日后你若为官,当以‘为民造福’为己任,而非追求虚名。”

在河阳期间,潘岳亲眼目睹父亲在母亲的建议下,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少百姓赋税,鼓励开垦荒地,还在县城周边种植桃李树,既美化环境,又能让百姓通过售卖果实增加收入。几年后,河阳县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桃李满蹊”的富庶之地,百姓们都称潘芘为“潘青天”。潘岳在这段经历中深受触动,写下了《河阳赋》,文中描绘了河阳的美景与百姓的安乐生活,字里行间满是对父母的敬佩。郑氏读罢,欣慰地说:“你能懂得‘为官为民’的道理,比写出再好的文章都重要。”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十五岁的潘岳回到洛阳,凭借《河阳赋》与俊美的容貌,迅速成为文坛与士族圈的焦点。当时洛阳城中流传着“掷果盈车”的典故——每当潘岳乘车出行,城中女子都会纷纷将水果扔到他的车上,以示爱慕。面对这样的追捧,潘岳难免有些飘飘然,甚至开始注重衣饰打扮,常穿着华丽的锦袍出门。郑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将潘岳叫到书房,拿出他小时候穿过的粗布衣裳,问道:“你还记得这件衣服吗?”潘岳点头。郑氏又说:“当年你穿着它在河阳田间奔跑,看到百姓疾苦时,眼中满是同情;如今你穿着锦袍,被众人追捧,眼中却多了些浮躁。才貌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但若用来追求虚荣,便会成为灾祸的根源。”

潘岳羞愧不已,当即换下锦袍,重新穿上朴素的衣裳。此后,他潜心治学,写下了《西征赋》《秋兴赋》等名篇,其文风清丽典雅,情感真挚,被时人誉为“太康之英”(与陆机并称)。张华曾对人说:“潘岳之才,得益于其母的教导。若非郑夫人严加管教,恐怕早已沦为徒有其表的‘绣花枕头’。”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二十岁的潘岳正式踏入仕途,被任命为司空掾(司空府属官)。彼时的西晋朝堂,表面上一派繁荣,实则暗流涌动——晋武帝晚年沉迷酒色,疏于朝政,外戚贾充(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之父)与宗室诸王争权夺利,官场风气日益败坏。潘岳凭借出众的才貌与文采,很快得到贾充的赏识,被调入东宫,担任太子舍人,负责起草文书。

郑氏得知后,忧心忡忡。她深知贾充为人阴险狡诈,依附于他虽能暂时获得仕途晋升,却如同“饮鸩止渴”。一天晚上,她特意备了潘岳最爱吃的麦饭与羹汤,在饭桌上对他说:“贾充虽是权贵,但口碑极差,朝野上下皆称其为‘奸佞’。你如今在东宫任职,当以辅佐太子、匡扶社稷为己任,切不可与贾充等人同流合污。”潘岳却不以为然:“母亲多虑了。贾公赏识我的才华,并非让我做坏事,只是希望我能为他起草一些文书。如今官场之中,若不依附权贵,很难有所作为。”

郑氏叹了口气,拿出一卷《汉书·霍光传》,翻到“霍氏灭门”的章节,对潘岳说:“你看霍光,辅佐汉武帝、汉昭帝,权倾朝野,可他的子孙却因骄纵跋扈、结党营私而遭灭门之祸。‘伴君如伴虎’,依附权贵亦是如此。今日贾充能给你荣华富贵,明日若他倒台,你便会沦为陪葬品。”潘岳沉默不语,心中却并未真正认同母亲的话——年轻的他,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的抱负,认为母亲只是因女子见识,过于保守。

此后,潘岳虽表面上答应母亲“不与贾充深交”,却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贾充死后,其女贾南风成为皇后,掌控朝政,潘岳因曾受贾充赏识,被提拔为黄门侍郎,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此时的他,身边围绕着一群趋炎附势的官员,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石崇(西晋巨富,以奢侈闻名)。石崇与潘岳交好,常邀请他到金谷园(石崇的别墅)宴饮作乐。金谷园中的奢华景象,让潘岳逐渐迷失——宴席上,石崇竟以“击碎珊瑚树”来炫耀财富;侍女们身着绫罗绸缎,手持金玉器皿,稍有不慎便会被责罚。郑氏得知后,多次要求潘岳减少与石崇的往来,潘岳却总以“朋友之交,不便推辞”为由搪塞。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贾南风为巩固权力,意图废除太子司马遹(非贾南风亲生),暗中命人拉拢官员。潘岳因文采出众,被贾南风的亲信孙秀(时任中书令)点名,要求他伪造太子“谋逆”的书信。接到指令的潘岳,内心充满矛盾——他深知伪造书信是灭族之罪,却又贪恋黄门侍郎的官位,更害怕得罪孙秀而失去一切。

回到家中,潘岳神色慌张,饭也吃不下。郑氏见他这般模样,便知必有大事发生,追问之下,潘岳才将孙秀的要求和盘托出。郑氏听后,脸色骤变,猛地站起身,指着潘岳怒斥:“你糊涂!太子乃国之储君,伪造谋逆书信,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贾南风残暴善妒,孙秀更是阴险小人,你怎能为了一时的官位,将整个潘家置于死地?”

潘岳低下头,声音颤抖:“母亲,我也知道此事凶险,可若拒绝孙秀,我必会被罢官,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如今我们一家都靠我为官支撑,我……”“你闭嘴!”郑氏打断他的话,眼中满是失望,“当年我教你‘廉’‘耻’二字,你都忘了吗?为官者,当以气节为重,而非苟且偷生!就算被罢官,大不了我们回归田园,以耕读为生,总比背负千古骂名、让家族覆灭要好!”

当晚,郑氏一夜未眠。她知道潘岳性格中有“虚荣”与“怯懦”的弱点,若不帮他下定决心,他迟早会走上绝路。次日清晨,郑氏将潘岳叫到祠堂,指着潘家列祖列宗的牌位,跪下说道:“你若执意要帮贾南风伪造书信,便先将我杀了。我死后,无颜面对潘家列祖列宗,更不愿看到潘家百年基业,毁在你手中!”

潘岳看着跪在地上的母亲,泪水夺眶而出。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教他读《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场景,想起在河阳看到百姓疾苦时的触动,终于幡然醒悟。他扶起母亲,哽咽道:“母亲,儿子错了,儿子再也不敢了。就算丢了官职,我也绝不会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

随后,潘岳以“身患重病”为由,向朝廷请辞,躲在家中闭门不出。孙秀得知后,虽心中不满,却因潘岳此时已无实权,且未公开与贾南风作对,便暂时没有为难他。郑氏见儿子逃过一劫,心中稍安,却仍告诫他:“如今朝堂混乱,贾南风与诸王矛盾日益加深,洛阳绝非久留之地。我们应尽快离开这里,回到河阳,远离这场是非。”

潘岳虽认同母亲的想法,却因“留恋洛阳的繁华与才名”,迟迟未能下定决心。他总觉得“风波总会过去”,自己只要“不主动卷入纷争”,便能保全自身。却不知,在那个权力斗争白热化的时代,“置身事外”早已成为一种奢望。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南风终究还是对太子司马遹下了手。她设计将太子灌醉,逼其写下“谋逆”书信,随后又命人模仿太子笔迹,篡改内容,将其废为庶人,流放金墉城。次年,贾南风又派人将太子杀害。此事引发朝野震动,宗室诸王趁机以“讨伐贾南风”为名,起兵作乱,“八王之乱”正式爆发。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率先起兵攻入洛阳,诛杀贾南风及其党羽,孙秀因辅佐司马伦有功,被任命为侍中、中书监,掌控朝政。孙秀早年曾在潘岳父亲潘芘手下任职,因品行不端被潘芘责罚,一直对潘家怀恨在心。如今大权在握,他便将报复的目光投向了潘岳。

此时的潘岳,虽未参与贾南风废太子之事,却因早年与石崇等人交往过密,且曾在贾充手下任职,被孙秀视为“贾氏余党”。更致命的是,潘岳在洛阳闲居期间,为了重新获得仕途机会,竟在一次石崇举办的宴会上,做出了“望尘而拜”的举动——当时孙秀乘车经过金谷园,潘岳为讨好他,竟对着车轮扬起的尘土跪拜行礼。此事传开后,洛阳城中的文人纷纷指责他“失了文人风骨”,郑氏得知后,气得大病一场。

卧病在床的郑氏,拉着潘岳的手,气息微弱:“你……你为何要做这等事?当年我教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忘了吗?孙秀心胸狭隘,你这般讨好他,只会让他更加轻视你,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啊!”潘岳此时已追悔莫及,却只能跪在床边,痛哭着说:“母亲,儿子一时糊涂,儿子错了,求您保重身体,儿子以后再也不敢了!”

然而,悔恨已无法挽回局面。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孙秀罗织罪名,诬告潘岳与石崇等人“密谋拥立淮南王司马允为帝”,请求司马伦将他们逮捕治罪。司马伦本就对潘岳的才名有所忌惮,又听信孙秀的谗言,当即下令:捉拿潘岳、石崇及其族人,一律处死,夷三族。

当禁军包围潘府时,潘岳正在书房陪伴母亲。郑氏听到府外的喧闹声,平静地对潘岳说:“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你不必害怕,为娘与你一同面对。”潘岳抱着母亲,泪如雨下:“母亲,是儿子害了您,害了整个潘家!若我当初听您的话,早点离开洛阳,回归田园,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

郑氏轻轻拍着潘岳的背,眼中虽有悲痛,却依旧保持着镇定:“事已至此,不必自责。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只是你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坚守本心,不可为名利所惑。可惜,你明白得太晚了。”她转头看向窗外,那里曾有她亲手种下的桃树,如今正值花期,却即将随潘家一同凋零。她轻声道:“当年在河阳,你为百姓种桃栽李,百姓称你为‘潘郎’;如今,却因追名逐利,落得如此下场。若有来生,愿你做个普通的读书人,守着一亩薄田,侍奉父母,安稳一生。”

随后,郑氏整理好衣衫,对着潘家祠堂的方向拜了三拜,便与潘岳一同被禁军押往刑场。刑场上,石崇早已被押到,见到潘岳,苦笑道:“安仁(潘岳字),没想到我们竟会一同死在这里。若早知如此,当初真该听你母亲的话,远离官场啊!”潘岳望着围观人群中那些曾追捧他的百姓,想起母亲的教诲,想起河阳的桃李,想起自己这一生的功过是非,留下了最后一句遗言:“悔不听母言,致此灭族之祸。后人当以我为戒,坚守本心,勿贪名利!”

随着一声令下,潘岳、石崇及其族人皆被处死。潘家百年基业,就此覆灭。消息传到河阳,百姓们无不落泪——他们还记得,当年潘芘与郑氏在河阳推行善政,潘岳为他们种桃栽李,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桃李满蹊”的乐土。如今,那个曾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家族,却因卷入官场纷争而惨遭灭门。百姓们自发来到河阳的桃李林中,为潘岳之母与潘家众人焚香祭拜,称郑氏为“贤母”,感叹她“一生贤德,却难挽家族颓势”。

潘岳之母的故事,虽未被《晋书》单独列传,却在《潘岳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载:“(潘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石崇辄望尘而拜。岳母数诮之曰:‘汝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岳终不能改,竟以此致祸。”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一位清醒、正直的母亲形象,也暗示了潘岳悲剧的根源——不听母言,贪慕名利。

在西晋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士族子弟想要实现抱负,似乎只有依附权贵这一条路可走。潘岳之母的智慧,在于她看透了权力的本质——权力如同烈火,既能照亮前路,也能焚毁一切。她试图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儿子在乱世中守住本心,可惜,潘岳终究没能抵挡住名利的诱惑,最终酿成悲剧。

郑氏的一生,是西晋士族女性的缩影——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超越时代的见识与智慧,却因社会制度的限制,只能身处内宅,以“相夫教子”为己任。她们或许能影响丈夫的决策,能培养出才华横溢的儿子,却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走向,无法阻止家族在乱世中的覆灭。正如潘岳之母,她一生坚守“敬慎”“恭俭”“明辨”的家训,教出了才名满洛阳的潘岳,却终究没能让儿子逃过“八王之乱”的血雨腥风。

然而,郑氏的贤德与智慧,并未随着潘家的覆灭而消失。后世文人在提及“贤母”时,总会想到潘岳之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母别子》中写道:“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诗中以“园中桃李树”暗指潘岳之母在河阳种桃栽李的往事,感叹她“一生贤德,却难留子女”的悲剧。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潘岳之母:“岳母之智,过于男子。她早已预见潘岳之祸,却未能挽救,非其不智,实乃时代之悲也。”的确,在西晋那个道德沦丧、权力至上的时代,个人的力量终究渺小。潘岳之母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西晋王朝的悲剧——当一个时代的官员都以“望尘而拜”为荣,当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以依附权贵为能事,这个王朝的覆灭,早已注定。

如今,洛阳城东南的潘府旧址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河阳的桃李也已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潘岳之母的故事,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与时代的局限。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坚守本心、重视品德,永远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对于父母的教诲,更应虚心听取——因为,父母的智慧,往往是用一生的阅历换来的,那一句句看似“保守”的告诫,或许正是避免我们走向歧途的明灯。

潘岳之母,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西晋女性,以她的贤德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她的故事,是一曲时代的悲歌,也是一则永恒的警示——名利如浮云,品德价更高。唯有坚守本心,方能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唯有重视家教,方能让家族绵延不绝。这,便是潘岳之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