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 翰墨囚凰:西晋左棻的才情与宿命

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临淄左府的书房里,十二岁的左棻正踮脚够着书架顶层的《楚辞》,墨汁沾在她素色襦裙的袖口,晕开一小片深黑。兄长左思推门而入时,恰好撞见她捧着书卷跌坐在蒲团上,额前碎发被汗水濡湿,却只顾着念叨《离骚》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句子。

左家并非世家大族,父亲左雍不过是曹魏至西晋年间的一名地方小吏,却极看重子女教育。左思自幼讷于言辞,长相也平平,唯独对典籍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而左棻则恰恰相反,她口齿伶俐,读书过目不忘,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敏锐洞察力。彼时的临淄城,文人雅士常聚于柳泉畔吟诗作赋,左思总因“貌寝口讷”羞于参与,左棻却敢站在槐树下,与年长的儒生辩论《诗经》中“蒹葭苍苍”的意境,引得众人惊叹“左家小女,才思不让须眉”。

左棻的才情,最早显现在她为兄长所作的《咏史》诗续写中。左思年少时曾作《咏史》二首,感慨“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抒发寒门士子的不平。左棻读罢,提笔续写道:“松生非无托,苗长亦有根。何惜风霜厉,终见天地宽。”短短四句,既呼应了兄长的愤懑,又添了几分坚韧豁达。左思捧着妹妹的笔迹,半晌才道:“你这心思,比我通透得多。”

那时的左棻,虽身处深宅,却有着不输男子的眼界。她常听父亲谈及朝堂变迁,从曹魏禅让到西晋立国,司马氏一族如何步步为营,世家大族如何垄断仕途。每当左思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唉声叹气时,左棻总会安静地研墨,轻声说:“兄长之才,如璞玉藏于石中,纵一时无人识,终会有发光之日。”她未曾想到,自己的才名,日后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她推向波谲云诡的帝王深宫。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左思为写《三都赋》,决意遍访蜀、吴、魏三地风物,临行前,他将自己整理的典籍手稿交给左棻,嘱托道:“这些稿子,你替我看着,若有心得,便写下来,等我回来与你论辩。”左棻站在城门口,望着兄长的车马消失在尘土中,手中的书卷沉甸甸的,像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期许。她不会知道,这一别,兄妹再见时,已是身处洛阳深宫,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宫墙。

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一道圣旨从洛阳皇宫传到临淄:晋武帝司马炎诏令天下,选拔公卿以下官员之女入宫,充实后庭。彼时的司马炎,刚灭东吴不久,一统天下,志得意满,一面沉迷酒色,广选妃嫔,一面又想塑造“礼贤下士”的形象,对世家子弟与有才之士格外留意。

左棻的名字,最初并未出现在临淄的选秀名单上。她长相普通,甚至算不上秀丽,按照选秀“以貌取人”的惯例,本可像寻常女子一般,嫁人生子,安稳度日。但命运的转折,源于一位曾在临淄任过职的官员——时任太常的张华。张华与左雍有旧,早年曾见过左棻作的诗文,对其才学印象极深。当他得知选秀之事后,便在司马炎面前提及:“临淄左雍之女左棻,虽容貌平平,然才情卓绝,可与班昭比肩。”

司马炎素来好附庸风雅,听闻有如此才女,顿时来了兴致。他对后宫中那些只知争宠的女子早已厌倦,正想找一位“有才名”的妃嫔,既能彰显自己“重才”的君主形象,又能在宴饮之时增添几分雅趣。于是,一道补充圣旨加急送到临淄,点名要左棻入京候选。

左府接到圣旨的那一日,天色阴沉,仿佛预示着一场无法抗拒的命运。左雍拿着圣旨,手不住地颤抖,他知道,入宫看似荣耀,实则是将女儿送入一个金丝牢笼。左棻平静地接过圣旨,指尖触到那明黄色的绫缎,只觉得一片冰凉。她想起兄长左思临行前的嘱托,想起自己未写完的《续楚辞》,想起临淄柳泉畔的槐花与蝉鸣。母亲抱着她痛哭,说:“儿啊,你若生得寻常些,或许还能留在家中……”左棻却反过来安慰母亲:“女儿此去洛阳,若能以笔墨立身,或许也能为兄长铺路,为左家争一份体面。”

启程前往洛阳的前一夜,左棻在书房待到深夜。她将自己多年来的诗文手稿仔细整理好,又给兄长左思写了一封信,信中只说“已应召入京,望兄长安心着述,勿念家中”。她没有提及自己的忐忑,也没有抱怨命运的无常,只将所有的情绪,都藏进了字里行间的平静。

从临淄到洛阳,一路车马劳顿。左棻坐在颠簸的马车里,掀开帘子,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从齐鲁大地的麦田,到中原腹地的平原,再到洛阳城外的伊洛河。她想起史书里记载的那些入宫女子,班昭入宫为后妃之师,蔡文姬入宫却遭乱世流离,不知自己的命运,会是哪一种。

抵达洛阳皇宫的那日,正是暮春时节。宫墙高耸,朱门巍峨,侍女引着左棻穿过层层宫殿,脚下的金砖光可鉴人,映出她素朴的身影。与其他候选女子的环佩叮当、华服丽饰相比,左棻的粗布襦裙显得格格不入。当她站在司马炎面前时,这位帝王果然露出了些许失望——眼前的女子,既没有潘岳之妻的美貌,也没有石崇爱妾的风情,唯有一双眼睛,清澈而沉静,带着几分书卷气。

司马炎并未立刻册封她,只是让她当场作赋。左棻略一思索,便提笔写下《离思赋》的开篇:“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短短几句,既道出了自己的出身平凡,又暗显谦逊之才。司马炎读罢,又让她以“宫怨”为题作诗,左棻挥毫而就:“深宫锁寂寥,孤月照清宵。不见故园树,空闻玉漏迢。”诗中没有怨怼,只有淡淡的孤寂,却恰好触动了司马炎心中那点“怜才”的心思。

最终,司马炎册封左棻为“修仪”,位列九嫔之一,虽不算顶级妃嫔,却也比寻常才人高出许多。但他对左棻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利用”的意味——他欣赏的,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的“才名”。入宫后的第一个月,左棻便被要求在宫中宴会上为皇后杨艳作赋,她写下《杨皇后诔》,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引得满座称赞。司马炎龙颜大悦,当即升她为“贵嫔”,却从未真正亲近过她。

左棻住在偏僻的“桂宫”,这里远离帝王日常起居的昭阳殿,平日里难得见到司马炎一面。宫人们私下里都称她为“女博士”,虽敬畏她的才学,却也暗自嘲笑她“无宠”。每当其他妃嫔穿着绫罗绸缎,戴着珠翠首饰,围着司马炎争风吃醋时,左棻总是独自坐在桂宫的窗前,要么整理兄长左思的手稿,要么继续写自己的诗文。她知道,自己在这座皇宫里,唯一的价值,便是那支能写出锦绣文章的笔。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杨皇后病逝,司马炎悲痛不已,下令让左棻作赋悼念。左棻闭门三日,写下长达千言的《悼杨皇后诔》,文中“惟泰始十年秋七月丙寅,皇后杨氏崩,呜呼哀哉!昔有莘氏女,承庖牺之灵,诞周文之母,遂济天功。今我皇后,禀坤灵之纯德,蹈王化之清芬,体应图箓,德配乾元”等句,既符合帝王对皇后的褒扬,又暗含对女性德行的敬重,司马炎读罢,对左棻的才学愈发认可,却也只是赏赐了些绸缎珠宝,未曾踏足桂宫半步。

左棻在宫中的生活,如同被囚禁的鸟儿,看似衣食无忧,实则毫无自由。她不能像寻常女子那般,与家人团聚,不能随意出宫,甚至连与兄长左思见面,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泰始十一年(公元275年),左思终于完成《三都赋》,回到洛阳。他拿着自己的作品,想要面呈司马炎,却因出身寒门,屡屡被拒。后来,他通过张华的引荐,才得以将《三都赋》献给帝王。司马炎读罢,惊叹不已,一时之间,洛阳城内的文人雅士争相传抄,以至于“洛阳纸贵”。

左思成名后,终于有机会入宫探望妹妹。当他走进桂宫,看到左棻穿着素雅的宫装,坐在窗边写诗,鬓边只插着一支简单的玉簪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妹妹,委屈你了。”左思的声音带着哽咽。左棻放下笔,笑着给兄长倒了杯茶:“兄长能得偿所愿,妹妹这点委屈,算不得什么。”兄妹二人聊起临淄的往事,聊起《三都赋》的创作历程,左棻还拿出自己这几年写的诗文,与兄长探讨。左思看着妹妹笔下“夜长无寐,起坐弹筝。弦促调苦,哀响入云”的句子,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妹妹的才学,终究是被困在了这深宫之中。

那次见面后,左思时常托人给左棻送来书籍和文房四宝,有时还会将自己新写的诗文带给她看。左棻则在宫中,借着为司马炎作赋的机会,偶尔提及兄长的才华,希望能为他谋个一官半职。后来,在张华的举荐和左棻的暗中助力下,左思终于被任命为秘书郎,虽然只是个闲职,却也算是踏入了仕途。

然而,深宫的孤寂,并未因兄长的靠近而减少半分。司马炎的后宫妃嫔多达万人,他每日乘着羊车,走到哪座宫殿便在何处留宿,桂宫永远是被遗忘的角落。左棻看着宫中其他妃嫔为了争宠,或是梳妆打扮,或是巧言令色,甚至不惜互相算计,只觉得疲惫。她不屑于参与这些争斗,也知道自己即便参与,也毫无优势。于是,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司马炎下令让左棻以“万国来朝”为题作赋,以彰显西晋的国威。左棻查阅了大量典籍,从夏商周的朝贡制度,写到秦汉的疆域开拓,再到西晋一统天下的盛况,写下《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文中“穆穆圣皇,临下有赫。四句垂范,万方承则。有苗不顺,作威作福。帝用震怒,乃命赫怒。天威所振,五服来附”等句,既符合帝王的虚荣心,又不失文学水准。司马炎看后,赏赐了她黄金百两,却依旧只是将她当作一个“会写文章的工具”。

左棻深知自己在司马炎心中的地位,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无宠”的生活。她在桂宫种了一片竹子,每当秋风起时,竹叶沙沙作响,她便坐在竹下,弹奏《广陵散》,琴声凄清,回荡在空旷的宫殿里。宫中有位老宫女,曾是杨皇后身边的人,见左棻孤苦,便时常来陪她说话。老宫女说:“贵嫔娘娘,您这般有才,陛下怎就不懂得珍惜呢?”左棻只是淡然一笑:“才学于我,是立身之本,而非邀宠之具。陛下若能因我的文章,多一分对天下文人的重视,便足够了。”

其实,左棻并非毫无怨怼,只是她将所有的情绪,都藏在了诗文之中。她在《感离诗》中写道:“自我去膝下,倏忽逾再期。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仿佛想容仪,欷歔不自持。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诗中对家人的思念,对深宫孤寂的无奈,字字泣血,却又写得克制而含蓄。她不敢直白地表达对帝王的不满,也不敢流露出对命运的抱怨,只能借着“感离”之名,抒发心中的郁结。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天下一统。司马炎大摆庆功宴,席间再次让左棻作赋助兴。左棻写下《伐吴赋》,文中“惟晋之十有二载,皇率群后,恭行天罚。奋扬武威,诛彼逆虏。舟车万计,旌旗万里。铁骑千群,猛将如云”等句,将灭吴之战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得满座喝彩。司马炎高兴之余,终于第一次主动来到桂宫。

那晚的桂宫,灯火通明,左棻穿着司马炎赏赐的锦缎宫装,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疏离。司马炎看着她案头的诗文手稿,随意拿起一篇,正是那首《离思赋》。他读着“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司马炎轻声念着,眉头微微蹙起,“左贵嫔,你这赋中,怎满是孤寂之意?”

左棻垂眸行礼,语气平静无波:“陛下,臣妾身处深宫,所见唯有宫墙,所思唯有故园,笔下之言,不过是心中所感罢了。”她没有刻意讨好,也没有掩饰自己的真实心境。司马炎盯着她看了片刻,见她神色淡然,毫无邀宠之态,心中那份因赋而生的兴致,渐渐淡了下去。他本想寻些话题,却发现除了诗文,竟与这位“才女”无话可谈。那晚,司马炎在桂宫停留了不到半个时辰,便起身离去,此后,再也没有主动踏足过这里。

左棻对此并不意外,甚至有些庆幸。她早已看透,司马炎对她的“赏识”,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重才”的虚名,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便会弃如敝履。与其在争宠的漩涡中挣扎,不如守着一方书桌,与笔墨为伴,反倒能求得几分安宁。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张华因卷入朝堂党争,被排挤出洛阳,外放为幽州刺史。张华一走,左棻在宫中便少了一位可以依靠的故人。那些平日里嫉妒她才名的妃嫔,开始暗中散布流言,说她“恃才傲物,不敬陛下”。左棻听到这些流言,只是置之一笑,依旧每日读书写作。她知道,在这深宫之中,口舌之争毫无意义,唯有笔下的文字,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一年,左思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与**,辞去了秘书郎的职位,专心在家着述。他担心妹妹在宫中受委屈,便托人给左棻送去一封长信,信中劝她“莫要过于显露锋芒,凡事隐忍为上”。左棻读罢信,心中暖意涌动,却也明白,自己身在深宫,身不由己。她回信给兄长,写道:“兄长放心,妹妹虽身处樊笼,却有笔墨为友,足以安身立命。只求兄长保重身体,完成心中着述,便是妹妹最大的心愿。”

此后几年,左棻在宫中愈发低调。司马炎偶尔会想起她,让她作赋写诗,她便尽心尽力完成,从不推辞,也从不邀功。她的诗文,愈发沉稳大气,既有对帝王功德的颂扬,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比如她在《招隐诗》中写道:“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诗中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字里行间,皆是她无法言说的心事。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司马炎病重。此时的西晋朝堂,早已暗流涌动。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诸王蠢蠢欲动,一场权力的厮杀即将拉开帷幕。深宫之中,人心惶惶,妃嫔们要么忙着巴结太子与贾南风,要么想着如何自保,唯有左棻,依旧守在桂宫,每日与书卷为伴。

有宫人劝她:“贵嫔娘娘,如今陛下病重,太子与皇后势大,您也该为自己谋条后路才是。”左棻摇摇头,轻声说:“我一女子,无权无势,唯有几分薄才,若真到了那一步,再多谋划,也是徒劳。不如守着这份清净,静待天命。”她并非不谙世事,只是早已看透,在这乱世将至的洪流中,她不过是一叶浮萍,无力抗争,只能随波逐流。

同年十一月,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封为皇后,开始独揽大权。贾南风素来嫉妒有才学之人,尤其看不惯左棻在宫中的“清名”。她即位后,便以“节省宫用”为由,削减了桂宫的用度,还将左棻身边的侍女调走了大半,只留下几个老弱宫人。

左棻对此依旧淡然处之。用度削减了,她便少买些文房四宝,用旧纸练字;侍女少了,她便自己动手整理书房,打扫庭院。只是,兄长左思的处境,让她忧心不已。贾南风掌权后,大肆打压异己,左思因曾与张华交好,也被列入了“异己”名单,虽未被直接罢官,却处处受到排挤。左思无奈,只能闭门谢客,专心整理自己的诗文集。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楚王司马玮率军入京,诛杀了贾南风的亲信杨骏,随后,诸王互相攻伐,洛阳城陷入一片混乱。皇宫之中,更是人心惶惶,妃嫔们纷纷逃离,唯有左棻,依旧留在桂宫。她将自己多年来的诗文手稿仔细收好,藏在墙壁的夹层里,然后坐在书桌前,平静地看着窗外战火纷飞的洛阳城。

有老宫女哭着劝她:“贵嫔娘娘,咱们快逃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左棻摇摇头,轻声说:“我这一生,被困在这深宫之中,早已无处可逃。与其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不如守着这一方书桌,了此残生。”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最后一首诗:“乱世多离恨,深宫独寂寥。翰墨终相伴,余生付寂寥。”写完后,她将笔放下,闭上双眼,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

战乱之中,桂宫虽未被直接波及,却也断了粮草供应。左棻平日里只能靠着少量的粗粮度日,身体日渐衰弱。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左棻在桂宫病逝,享年四十岁。临终前,她嘱咐身边唯一的老宫女,将自己藏在墙壁夹层里的诗文手稿交给兄长左思。

当左思得知妹妹病逝的消息时,悲痛欲绝。他冒着战乱的危险,潜入洛阳皇宫,找到了桂宫,却只看到妹妹冰冷的遗体和桌上那首未写完的诗。老宫女将左棻的诗文手稿交给左思,左思捧着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看到了妹妹在深宫之中,独自研墨写作的身影。他想起妹妹年少时在临淄柳泉畔,与儒生辩论的意气风发;想起妹妹入宫前,对他说“若能以笔墨立身,或许也能为兄长铺路”的坚定;想起兄妹二人在宫中见面时,妹妹强颜欢笑的模样。泪水模糊了左思的双眼,他哽咽着说:“妹妹,兄长对不起你,没能让你过上安稳的日子……”

此后,左思带着妹妹的诗文手稿,离开了战火纷飞的洛阳,隐居在冀州。他花费数年时间,将左棻的诗文整理成册,取名《左贵嫔集》。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的临淄左府,与妹妹一起读书论诗,那些早已逝去的时光,在笔墨之间,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左贵嫔集》流传后世,其中的《离思赋》《悼杨皇后诔》《伐吴赋》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左棻卓绝的才情,更记录了一位古代才女在深宫之中的孤寂与坚守。左棻的一生,如同一只被囚禁在金丝笼中的凤凰,虽有绝世才情,却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枷锁。但她以笔墨为刃,在重重束缚之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片精神天地,用文字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成为西晋文学史上一道独特而悲凉的风景。

千年之后,当人们翻开《左贵嫔集》,读到“深宫锁寂寥,孤月照清宵”的诗句时,依旧能感受到那位西晋才女心中的孤寂与无奈,也能看到她在命运的洪流中,坚守自我、以文立身的动人风骨。左棻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命运悲歌,更是中国古代女性在封建礼教与皇权压迫下,挣扎与坚守的缩影,让后人在感叹其才情的同时,也为其宿命扼腕叹息。

这个故事完整呈现了左棻从才女到深宫妃嫔,再到乱世落幕的一生。你若觉得某些情节还需补充细节,或是想侧重展现她某一时期的经历,欢迎随时告诉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