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15日晚22:15分,龙国陆军总医院的特护病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临江仙》的歌声余音绕梁,而病床上的李鸿章,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大人……”李和的声音沙哑,他缓缓站直身体,整理了一下笔挺的海军制服,向这位影响了他两世人生的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病房门被轻轻推开,丁汝昌等人走了进来。看到李鸿章安详的面容和李和肃穆的神情,所有人都明白了。丁汝昌走上前,颤抖着伸出手,抚过李鸿章冰冷的额头,老泪纵横。这位身经百战、在战场上从未退缩的英雄,此刻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
“通知下去吧。”丁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李公……走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京城,传遍了龙国的每一个角落。举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自发地走上街头,悬挂起黑纱,缅怀这位为龙国近代化事业鞠躬尽瘁、在谈判桌上为国家争得巨大利益的老人。
各国驻华使节也纷纷前往外交部吊唁。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共和国、英吉利王国等国的使节,都对李鸿章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他们虽然立场不同,但都承认李鸿章是龙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离去,是龙国的重大损失。唯独那个早已被龙国彻底击败、正处于局部自治状态下的日本,没有任何表示,仿佛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李鸿章这个人。
葬礼按照李鸿章的遗愿,一切从简。但前来送行的民众却挤满了街道,从陆军总医院一直延伸到城郊的墓地。龙国高层亲自为李鸿章扶灵,身后是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哭声震天。
“李公千古!”
“感谢李公为国家所做的一切!”
“龙国不会忘记您!”
民众的呼喊声,在秋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悲壮。李和走在送葬的队伍中,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李鸿章的时代已经结束,但这位老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龙国人。
葬礼结束后,丁汝昌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继承李鸿章的遗志,加快龙国的发展步伐,尤其是海军建设。
“诸位,”丁汝昌坐在主位上,神情严肃,“李公走了,但他未竟的事业,我们必须继续下去。这次与沙俄的战争,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海军方面,虽然我们击败了俄国舰队,但我们的主力舰数量仍然不足,新型舰艇的研发和建造也需要加快进度。”
他看向李和:“李司令,海军的情况,你来说说。”
李和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上面的标记说道:“总统阁下,各位同僚。目前,我们的海军主力是两艘‘龙凤级’战列舰——‘英雄号’和‘龙凤号’,以及三艘‘天权级’航空母舰——‘长安号’、‘洛阳号’、‘开封号’。此外,还有一批老式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我们正在加速建造新型舰艇。”
“具体进展如何?”孙总理问道。
“报告总理,”李和回答道,“我们的第二级驱逐舰,也就是‘幼蛟级’,首批十艘已经在江南造船厂下水,正在进行海试。该级驱逐舰的设计航速达到了35节,配备了四门120毫米速射炮和四座450毫米鱼雷发射管,防空火力也得到了加强。同时,我们的第一级潜艇‘潜蛟级’也已经下水,该级潜艇水下排水量约800吨,配备了四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续航能力较强。”
“很好!”丁汝昌点了点头,“35节的航速,在世界上也是领先水平。潜艇的下水,更是填补了我们海军的一项空白。”
“不仅如此,”李和继续说道,“我们还在设计一种新型的巡洋舰,吨位在3000到5000吨之间,航速要求达到30节以上。该级巡洋舰主要用于伴随航母和战列舰作战,同时也可以充当驱逐舰队的领舰。武器方面,计划配备八门150毫米速射炮作为主炮,十二门105毫米速射炮作为副炮,重点加强防空能力,不配备鱼雷。目前,设计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预计明年年初就可以开工建造。”
“不配备鱼雷?”段芝泉有些疑惑,“这样会不会影响其攻击力?”
“不会,”李和解释道,“我们的作战思路是,让巡洋舰专注于防空和对海火力支援,鱼雷攻击的任务交给驱逐舰和潜艇。而且,取消鱼雷发射管,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和重量,用于加强装甲和动力系统,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航速。”
众人听了,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还有一件事,”李和说道,“我们在建造一艘潜艇母舰,用于搭载和支援潜艇作战。这艘母舰将被命名为‘谭纶号’,以纪念谭纶这位明朝的抗倭名将。目前,‘谭纶号’已经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预计今年年底可以下水入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