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东线,双城堡以西三十公里,秦家窝棚。
赵毅上将的东线集团司令部就设在这个废弃的村落里。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煤烟和火药味。司令部的帐篷内,巨大的沙盘上插满了代表敌我双方的红蓝小旗。赵毅上将背着手,眉头紧锁地盯着沙盘,仿佛要将上面的每一寸土地都看穿。
“报告上将!我军第三集团军第七师已经攻占了秦家窝棚以西的小高地,成功切断了双城堡与后方的一条补给小路。”作战参谋快步走进帐篷,敬礼后大声汇报。
赵毅微微颔首,目光并未离开沙盘:“很好。命令第七师,巩固阵地,构筑简易防御工事,防止俄军反扑。另外,让第五集团军派一个旅,从侧翼迂回,牵制双城堡方向的俄军主力,为第七师争取时间。”
“是!”
东线的俄军主力,西伯利亚方面军的八十万人,像一条长蛇,盘踞在从双城堡到齐齐哈尔的广阔地带。他们依托铁路线和一系列村镇、高地,构建了纵深防御体系。赵毅深知,一口吃掉这八十万大军是不可能的,必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削弱他们。
“钝刀割肉”,这是赵毅为东线战役制定的核心战术。不追求大规模的正面突破,而是利用优势兵力和装备,对俄军防线进行多点、小规模的渗透和突击,分割他们的防御体系,然后逐个包围、歼灭孤立的俄军据点。
秦家窝棚的战斗,就是这个战术的一次小小实践。
负责进攻小高地的第七师第二团,在团长周安国的率领下,已经与俄军在这里僵持了两天。小高地虽然不高,但地势险要,俄军在上面构筑了三个机枪阵地和两个迫击炮阵地,易守难攻。
“团长,俄军的火力太猛了,我们已经发起了三次冲锋,都被打回来了,伤亡不小啊!”二营营长浑身是泥地跑到周卫国面前,急切地说道。
周安国趴在战壕里,透过望远镜观察着高地上的俄军阵地。他的脸上溅满了泥土,眼神却十分冷静:“伤亡情况怎么样?”
“一营伤亡了将近三分之一,三营也差不多,我们二营还能勉强支撑。”
周安国放下望远镜,沉思了片刻:“命令炮兵连,集中火力,先打掉俄军的迫击炮阵地。另外,让一营从正面继续佯攻,吸引俄军的注意力,我带二营和三营,从高地的侧翼绕过去,从后面偷袭他们。”
“是!团长,你要小心!”
很快,第七师的炮兵连开始了猛烈炮击。十几门山炮同时开火,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俄军的迫击炮阵地上。俄军的迫击炮很快就哑了火。一营的士兵们趁机从正面发起了冲锋,呐喊着冲向高地。
俄军果然上当,将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了正面防御。周安国抓住机会,命令二营和三营的士兵,借着树林和沟壑的掩护,悄悄地绕到了高地的侧翼。
高地上的俄军还在拼命抵抗正面的进攻,完全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降临。随着信号枪的打响,二营和三营的士兵们像猛虎下山一样,从侧翼冲了上去。
“缴枪不杀!”
突如其来的喊杀声让俄军惊慌失措。他们来不及反应,就被龙**队冲垮了防线。三个机枪阵地很快就被占领,残余的俄军纷纷举手投降。
当周卫国站在高地顶端,看着缴获的武器和俘虏时,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成功地切断了俄军的一条补给线,为后续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在中线的赤峰前线,刘华上将也在执行着类似的战术。
中线的俄军约有七十万人,主要部署在赤峰至朝阳的沿线。他们依托赤峰的坚固城防和周边的山地,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刘华上将的中线集团,虽然在兵力上略逊于东线,但拥有刚刚组建的装甲师,机动性和火力都占据优势。
“报告上将!装甲师第一旅已经突破了俄军在赤峰以北的第一道防线,正在向纵深推进。”参谋官向刘华汇报。
刘华上将站在地图前,手指着赤峰以北的区域:“很好。命令装甲师第一旅,不要贪功冒进,在推进五公里后就地设防,等待步兵部队跟进。另外,让第二集团军的第四师和第六师,从赤峰的东西两侧发起进攻,牵制俄军的兵力,配合装甲师的行动。”
“是!”
装甲师第一旅的三十辆坦克,在旅长张铁山的率领下,正沿着一条乡间小路向纵深推进。坦克的履带碾过泥泞的土地,留下深深的痕迹。道路两旁的树林里,偶尔会传来几声冷枪,但很快就被坦克的机枪火力压制下去。
“旅长,前面发现了一个俄军的据点,大约有一个营的兵力驻守。”侦察兵通过无线电报告。
张铁山透过坦克的观察孔,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村庄,村庄周围构筑了战壕和铁丝网,几个机枪火力点正对着他们的方向。
“命令各车,呈扇形展开,用主炮轰击俄军的火力点。步兵下车,跟在坦克后面冲锋。”张铁山下令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