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10日,柏林外交部大楼的会议室里,暖气虽足,却驱不散陆徵祥心头的寒意。他身着中华共和国大使礼服,胸前佩戴着金底锚链徽,对面坐着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与海军部长蒂尔皮茨,案上摊开的《中德合作草案》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最刺眼的是“速射炮技术合作”一栏旁的红笔批注——“否决”。
“陆总长,”布洛夫放下钢笔,语气带着几分傲慢,“贵国提出的210毫米、305毫米速射炮技术,德国早在五年前就已掌握,且我们的炮管寿命、射速精度都优于中国产品。坦率说,这种‘略微落后’的技术,无法成为合作的筹码。”
陆徵祥握紧拳头,强压下心头的憋屈。出发前,他已从李和处得知速射炮技术不占优势,但亲耳听到德国人的直白否定,仍觉难堪。“大臣先生,中德合作不止于技术。”他调整语气,递上另一份文件,“中国愿开放山东半岛通商口岸,允许德国企业参与胶济铁路建设,甚至可提供煤矿开采权——条件是德国在中日争端中保持中立,且向中国出售100门150毫米速射炮。”
蒂尔皮茨接过文件,翻了几页便扔回案上:“陆总长,德国需要的是‘战略利益’,不是小港口的通商权。青岛港的地理位置远比山东内陆口岸重要,若贵国愿将青岛租借给德国作为海军基地,我们可考虑你的条件,否则,免谈。”
这席话戳中了陆徵祥的底线——政务院早有严令,青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绝不能租借。他起身道:“青岛是中国领土,租借绝无可能。若德国坚持,那中德合作只能暂缓。”
布洛夫冷笑一声:“陆总长,德国在欧洲要应对法国、俄国,在亚太暂无多余精力。没有德国的支持,中国的‘落日计划’,恐怕很难避开英国的干涉吧?”
离开德国外交部,陆徵祥站在柏林街头,看着飘落的雪花,心中满是挫败。他深知德国的野心——此时德国正推行“世界政策”,急于在亚太抢占殖民地,青岛是其必争之地,若不妥协,合作根本无从谈起。当晚,他向国内发去电报,详细汇报德国的要求与态度,末尾写道:“德人贪得无厌,速射炮技术无优势,合作难推进,需另寻突破口。”
2月18日,伦敦。陆徵祥辗转抵达英国,刚下火车,便被英国外交部官员直接带到唐宁街10号。首相贝尔福端坐主位,身旁是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与海军大臣塞尔伯恩,案上摆着一份《英国在日利益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英国对日本的投资——日本海关关税抵押造舰贷款(约500万英镑)、日本国债持有量(占日本外债总额的60%)、日本海军舰艇建造合作(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为日本建造“三笠号”战列舰)。
“陆总长,贵国计划启动‘落日计划’,灭日?”贝尔福开门见山,语气带着几分警告,“英国在日本投入了巨额资本,若日本战败,英国的损失将超过2000万英镑——这是英国绝不能接受的。”
陆徵祥早有准备,递上《中英利益交换方案》:“首相先生,英国在日利益可通过‘战后补偿’解决。若中国灭日,愿将日本横滨港作为‘中英共管自由贸易区’,英国可继续控制日本海关关税(期限10年),甚至获得日本九州岛的煤矿开采权——这些利益,远超当前英国在日的投资。”
塞尔伯恩却摇头:“陆总长,这只是‘口头承诺’。英国如何确定中国能打赢日本?万一中国战败,英国的投资将血本无归。更何况,日本海军是英国在远东制衡俄国的‘棋子’,若日本覆灭,俄国将在远东独大,这不符合英国的‘均势战略’。”
“俄国独大,英国更需要中国作为盟友。”陆徵祥反驳道,“中国北方有50万边防军防范俄国,若中英合作,中国可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兵力,英国则可集中精力应对德国在欧洲的威胁。至于‘落日计划’的胜算,我们有海天级战列舰,有美国的支持,更有详细的作战方案——英国若不信,可派军事观察员前往中国,实地考察中**力。”
兰斯多恩放下茶杯,语气冷淡:“陆总长,英国不需要‘不确定’的盟友。日本虽弱,却是英国‘已验证’的合作伙伴——日本海军的舰艇多由英国建造,军官多由英国培训,英国对日本的控制力,远强于对中国的。若中国坚持灭日,英国将不得不向日本提供军事援助,包括出售最新式的12英寸主炮(305毫米)、派遣海军顾问。”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陆徵祥深知,英国若援助日本,“落日计划”的难度将陡增——英国的305毫米主炮技术远超日本,若日本装备,海天级战列舰的优势将被削弱。他急忙道:“首相先生,援助日本对英国没有好处!日本是个野心勃勃的国家,今日英国扶持它,明日它必反噬英国在亚太的利益——就像当年英国扶持美国,最终却失去了北美殖民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