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晨光刚染黄苗圃的竹篱笆,陆昭衍已蹲在田埂上翻耕土壤。铁犁划过解冻的土地,翻出混着松针的新土 —— 那是提前半月埋入的腐熟基肥,松针与羊粪在低温中缓慢发酵,散着温润的腐殖香。“地温稳定在 10℃以上,刚好符合板栗移栽标准,” 他用测温仪插进土中,屏幕跳显的数字映在沾了泥点的白大褂上,“但气象预报说后天有冷空气,得赶在倒春寒前种完。”
苏晚扛着捆竹拱竿走来,帆布包晃出半截铜制卷尺:“穴坑间距都按 30 厘米标好了,” 她铺开育苗计划图,红笔圈出播种关键参数,“深度 15 厘米,基肥要离根系 5 厘米,避免烧苗。” 培养箱搬来放在田埂边,六块木牌在风中轻晃,最底下新添的 “立春播种” 字迹还带着木屑的潮气。
双马尾踩着沾了晨露的帆布鞋冲过来,书包上的松针挂饰撞得叮当响,怀里的漫画手册升级成 “播种 & 防寒双版”:第一格画带芽种子(标着 “芽尖朝上”),第二格画穴坑施肥(注着 “腐熟羊粪最佳”),第三格画盖土压实(贴了小铲子贴纸),第四格画竹拱覆膜(画着抵御寒风的小盾牌)。“苏姐姐!我加了防寒篇!” 她把手册按在田埂上,每页都嵌着不同阶段的芽苗标本,“教授说倒春寒会冻坏新苗,覆膜能保温!”
沉默女孩的皮质样本盒里,装着星洲与山区的土壤对比样本,对折式发芽日记新添了 “播种 checklist”:地温≥10℃、基质湿度 60%、菌根根系无损伤、防寒物资到位。她蹲在穴坑旁,用指尖丈量深度,突然抬头:“陆老师,山里的地温会不会低些?” 平板里弹出林溪发来的消息,山区育苗棚的地温显示 8℃,比星洲低了 2 度。
远程屏幕瞬间亮起,山里的小丫头举着冻红的手挥了挥,镜头里的育苗棚已搭好半排竹拱:“沉默姐姐!我们按漫画挖好了穴坑,就是土还有点硬!” 孩子们正用木榔头敲碎土块,控根穴盘里的芽苗裹着保湿棉,子叶上还沾着昨夜的露水。教授蹲在旁调试覆膜机:“昭衍,红壤解冻慢,我们准备先覆膜增温,等地温达标再移栽。”
林溪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跳动着气象预警曲线:“冷空气比预计来得早,后天最低温会跌到 5℃,还伴着小雨!” 她点开《春季育苗防冷害手册》,指尖划过关键条款,“得提前做好三重防护:搭小拱棚覆膜、穴底铺松针防寒、喷施抗寒剂增强苗势。” 顾言已扛起摄像机,镜头对准田埂上的防寒物资 —— 堆成小山的塑料膜、捆扎整齐的松针捆、贴着 “磷酸二氢钾” 标签的喷壶。
“先分两组行动!” 陆昭衍拎起工具箱,“苏晚带孩子们播种,我去准备防寒材料。” 他从车里搬下瓶植物抗寒剂,标签上的说明清晰可见:“稀释 800 倍喷施,可提高幼苗抗寒力 30%”。苏晚早已把芽苗按大小分级,健壮的芽苗放在铺了松针的托盘里,弱小的单独标注:“这些得重点防护,优先种在背风向阳的位置。”
实验室的孩子们跟着山里伙伴同步操作。双马尾拿着漫画手册当 “监工”,看见最小的男孩把芽苗栽反了,立刻举着手册纠正:“芽尖要朝上!不然会闷死的!” 她蹲下来帮男孩调整芽苗,帆布鞋上沾了泥也不在意。沉默女孩则负责给每株芽苗系标签,红绳上串着松针,一端写着星洲的日期,另一端留着空白 —— 等山里伙伴填上当地时间,就能组成 “跨山播种纪念签”。
陆昭衍带着苗圃技术员搭建小拱棚,竹竿插得深浅一致,间距刚好 50 厘米,符合防风标准。“膜要拉紧绷实,四周用泥土压实,” 他示范着固定薄膜,“留 10 厘米的通风口,正午温度高时能散热,避免闷苗。” 技术员递来卷编织布:“这是备用的,要是雨大,覆膜外再盖一层,防水又保温。”
苏晚的手指沾了泥土,却依旧轻柔地将芽苗放入穴坑。她特意在穴底铺了层碎松针:“松针空隙大,既能保墒又能缓冲低温,” 她边盖土边讲解,“盖土要分两次,第一次盖到根系一半,轻提芽苗让根须舒展,再盖满穴坑压实。” 顾言的摄像机追着她的动作,镜头里松针在穴底铺成细密的保护层,与芽苗的白色根系相映。
正午的日头刚暖起来,远程屏幕突然传来惊呼:“下雪了!” 山里的镜头里飘起细碎的雪粒,刚栽好的几株芽苗上落了白点儿,孩子们急得用手去扫。“别用手碰!” 沉默女孩突然抢过手机,声音坚定,“用松针盖在苗尖上,雪化了再拿掉!” 她举着自己的日记,上面画着松针防寒示意图,“陆老师说松针能隔绝低温!”
陆昭衍立刻让林溪调取山区实时数据:“红壤地温降到 6℃了,必须马上加强防护!” 他对着屏幕喊,“先给小拱棚加层编织布,再往膜上压些竹竿,防止风吹掀膜。” 苏晚已拎起喷壶调配抗寒剂,磷酸二氢钾溶于水后泛着浅粉色:“按 800 倍稀释,每株苗都要喷到,尤其是子叶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