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晨雾刚给银杏苗圃裹上层薄纱,星洲大学育苗棚的果芽已透着饱满的生机。陆昭衍蹲在 “跨山童梦” 苗畦旁,指尖轻托着新苗顶端的果芽 —— 淡绿色的芽体已胀到拇指大小,鳞片间隐约可见浅黄的花原基,再过十日便会进入分化关键期。“晚晚,套袋要选‘透气不透光’的无纺布,” 他展开一只定制的保护袋,袋面印着极小的透气孔,“袋口要留 1 厘米伸缩缝,用软铁丝扎紧时别勒伤枝桠,不然会影响养分输送。”
苏晚推着藤编工具车穿过雾霭,车轮碾过湿润的泥土轻响与棚内的换气扇声相和。车上码着分层收纳盒:装着软铁丝、果芽尺、秋灌水管的工具格贴着 “秋分护芽套装” 标签,盛着草木灰的陶瓮(防菌防蛀)旁摆着分级卡(分 “饱满级”“待长级”“弱芽级”),最上层的竹篮里卧着刚熬好的秋菜粥,裹着棉巾的保温桶飘出栗子糕香。“工具都按你说的备齐了,” 她帮他把防水垫铺在埂边,指尖蹭过他沾着晨露的卡其工装,“儿童款果芽尺刻了卡通刻度,你的那把刻着‘昭衍’,木柄缠了新的亚麻绳,握着手不凉。”
她突然从围裙口袋掏出个丝绒盒,里面是两枚银质秋菊别针:“给你做的‘秋护芽’别针,能别在衣襟上,另一枚‘芽丰实’是我的,针尾嵌了今早采的秋菊标本。” 陆昭衍接过别针,发现背面刻着极小的 “晚” 字,与春分簪、楸叶别针、艾草别针串起四季的守护印记。
棚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顾言扛着摄像机快步走来,镜头包上挂着秋牛图挂饰,林溪抱着个镜头箱跟在后面,箱面贴满孩子们画的护芽漫画。“昭衍哥!秋分果芽特写终于能拍清了!” 顾言把三脚架架在苗畦旁,屏幕里正回放晨雾中的果芽延时,“特意带了 100mm 微距镜头,能拍清鳞片间的花原基,还备了环形补光灯,避免阴影遮挡细节。”
林溪笑着掀开镜头箱,露出叠得整齐的护芽手册和对焦辅助镜:“昨晚和山里孩子视频,他们说发现几株果芽鳞片发黄,还编了护芽口诀 ——‘套袋透气别勒枝,秋灌渗湿不淹根’。” 她帮顾言安装对焦辅助镜,指尖划过他冻红的耳尖:“按你说的带了相位对焦镜,拍动态果芽(风吹晃动)时能快速锁定,刚才试拍鳞片细节特别清晰,还备了备用存储卡,能存满全天素材。” 顾言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小锦盒,里面是枚秋菊银胸针:“看你别着秋菊别针,特意找老银匠打的,和你今天的浅紫色连衣裙很配。” 林溪别上胸针时,晨雾恰好散开,阳光透过棚顶落在她泛红的脸颊,像撒了层菊粉。
九点整,孩子们的笑声撞碎了苗圃的静谧。双马尾女孩背着新换的浅紫色书包,素描本升级成了 “护芽漫画册”:第一格画套袋步骤(标着 “留缝 1cm”),第二格画果芽分级(注着 “饱满级:芽径 1.2cm ”),第三格画秋灌技巧(标着 “渗水深 5cm”),第四格画竖蛋游戏(贴了卡通蛋图案)。“陆老师!我把漫画册补了新页!” 她展开画册,里面贴着立秋追肥的照片和今早拍的果芽特写,“还做了果芽监测卡,每个伙伴都有,正面画着保护袋,背面写着芽径和分级结果!” 跑起来时,书包上的秋牛图挂饰与帆布鞋带撞出轻响,和棚内的换气扇声应和着。
沉默女孩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个竹制收纳盒,里面是山里孩子托她带来的果芽样本(装在密封袋里)和监测笔记,盒盖刻着 “共守果芽” 四个字。“苏姐姐,” 她的声音清亮如秋日溪流,指尖划过笔记上的红圈(标着 “弱芽级:芽径 0.8cm”),“山里的伙伴说他们的果芽有三株发黄,想让我们远程教弱芽养护,还拍了枝桠状态视频发过来。” 苏晚蹲下来,发现样本袋里夹着张手绘的护芽地图,红笔标注着弱芽位置,旁边画着两个戴草帽的小人,正一起给果芽套袋。
陆昭衍已经在操作台上铺好防水布,旁边立着写有 “秋分护芽三步骤” 的木牌。他举起一枚 “饱满级” 果芽:“大家看,饱满的果芽鳞片紧实、顶端圆润,轻捏有弹性,这样的芽分化率能到 90%;弱芽要单独标记,每周多喷一次 0.2% 的硼肥,促进分化。” 他又拿起秋灌水管:“秋灌要‘小水慢渗’,每株苗灌水量控制在 2 升,让水渗到根系 15 厘米处,灌完后撒层草木灰,既能防菌又能保暖。”
苏晚在一旁分发工具,给每个孩子递上配套的手套和监测卡:“这是软铁丝弯角器,能把铁丝末端弯成圆弧形,避免划伤枝桠,监测卡每周填一次,和山里伙伴的数据对比。” 她帮最小的男孩戴手套,发现他口袋里揣着个彩绘蛋:“今早和妈妈玩竖蛋了?奶奶说秋分竖蛋能祈福,我们的果芽也能顺利分化。” 男孩晃着监测卡笑:“妈妈说吃秋菜粥能清肝,我们的果芽喝了秋灌水,肯定能长到饱满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