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晨露把星洲大学银杏苗圃的新苗镀成半透明的绿。陆昭衍蹲在 “跨山童梦” 苗畦旁,指尖轻捏着砧木上冒尖的新芽 —— 三枚新芽中两枚是徒长的弱芽,唯有贴着接穗的那枚饱满如翡翠,叶尖还沾着昨夜的燕泥。“晚晚,抹芽要‘留强去弱’,” 他用拇指轻轻掐掉弱芽,汁液在指腹凝成透明的珠,“接穗下方的萌蘖芽一定要除净,不然会抢养分,影响接芽生长。”
苏晚提着竹编提篮穿过苗圃,篮里码着小巧的抹芽剪、盛着瓢虫幼虫的透气盒、卷成筒的花草纸,最上层铺着块绣着燕衔春枝的棉巾。“抹芽剪分两类呢,” 她弯腰帮他把垫布铺在埂边,指尖蹭过他沾着露水的帆布裤,“儿童款用圆头剪,成人款用尖头剪,都贴了名字标签,你那把刻着‘昭衍’的,木柄还缠了新的防滑绳。” 提篮侧袋挂着的保温桶飘出艾草香,“春分的青团蒸好了,咸口是笋干腊肉馅,甜口是豆沙艾草馅,还温着春汤,加了荠菜和豆腐,喝了清热。”
她突然从口袋掏出个螺钿小盒,里面是两枚银质春分簪:“给你做的‘燕归枝’簪,能别在衣襟上,另一枚‘新苗绽’是我的,簪头嵌了片今年的银杏新叶标本。” 陆昭衍接过簪子,发现簪尾刻着极小的 “晚” 字,与去年的嫁接刀、摘果指套形成了四季的呼应。
苗圃入口传来无人机的嗡鸣,顾言操控着航拍器掠过百年银杏,镜头对准畦间的 “跨山云养区”,林溪抱着个太阳能充电板快步跟在后面,板面上印着孩子们画的护苗漫画。“昭衍哥!航拍素材能拍全苗圃新貌了!” 顾言把遥控器放在石桌上,屏幕里正播放新苗的全景画面,“特意调了 4K 分辨率,能看清每株苗的新芽长势,还加了延时摄影模式。”
林溪笑着掀开随身的竹筐,里面是叠得整齐的云养手册和春分竖蛋彩笔:“昨晚和山里的孩子们视频,他们说要带自家种的荠菜来,还准备了护苗口诀 ——‘春分抹芽不手软,瓢虫护苗病虫害远’。” 她帮顾言检查无人机电池,指尖划过他发烫的手腕:“按你说的备了太阳能充电板,万一续航不够能应急,还带了防干扰天线,避免信号断联。” 顾言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丝绒袋,里面是枚银质纸鸢胸针:“看你筐里有竖蛋彩笔,特意找老银匠打的,和你今天的浅绿衬衫很配。” 林溪别上胸针时,晨雾恰好散开,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她泛红的耳尖上,像沾了层春樱粉。
九点整,孩子们的笑声伴着燕鸣穿透苗圃。双马尾女孩背着新换的嫩黄色书包,素描本最新一页画着 “春分抹芽四格漫画”:第一格是识别强弱芽,第二格是圆头剪操作,第三格是瓢虫放归,第四格是新芽特写,旁边写着 “抹芽口诀”。“陆老师!我把云养手册补了新页!” 她举起手册,里面贴着立春嫁接的照片和今早新拍的新芽特写,“还做了花草纸书签,每个伙伴都有,正面是新苗图案,背面写着云养编号!” 跑起来时,书包上的纸鸢挂饰与帆布鞋带撞出轻响,像燕语般清脆。
沉默女孩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个竹制云养盒,里面是山里孩子托她带来的荠菜干和护苗笔记,盒盖刻着 “跨山同养” 四个字。“苏姐姐,” 她声音比上次响亮了些,指尖摩挲着笔记上的字迹,“山里的伙伴说,他们的砧木也冒新芽了,想让我们远程教抹芽,还拍了视频发过来。” 苏晚蹲下来,发现笔记里夹着张手绘的苗圃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每株苗的位置,旁边写着 “等你们来山里教我们”。
陆昭衍已经在苗畦间拉好了示范绳,地上铺着绘有抹芽步骤的油布。他举起一株新苗,指着接穗旁的新芽:“大家看,这枚贴着接穗的是‘接班芽’,要重点保护,旁边这两枚细弱的是‘竞争芽’,必须掐掉,” 他用圆头剪轻夹弱芽,“剪的时候要离芽基 0.5 厘米,别伤到砧木皮层,不然会流胶。”
苏晚在一旁分发工具,给每个孩子递上配套的手套和云养卡:“这是瓢虫放归盒,每个盒里有三只幼虫,它们专吃蚜虫,放归时要轻轻放在新芽背面,别捏伤。” 她帮最小的男孩调整手套,发现他指甲缝里嵌着荠菜屑:“昨晚和妈妈一起采荠菜做青团了?看这手劲,今天抹芽肯定稳。” 男孩晃着手里的云养卡笑:“妈妈说我戴的春燕帽能带来好运气,云养的苗儿肯定长得壮!”
顾言正操控无人机拍摄抹芽特写,突然 “呀” 地低呼一声:“无人机续航只剩 10% 了!全景还没拍完!” 林溪立刻从筐里掏出太阳能充电板,帮他连接数据线:“早说过航拍耗电快,特意带了折叠款充电板,晒太阳就能蓄电,还能边充边拍。” 她俯身调整天线角度,发梢扫过顾言的手背:“从 30 度角拍,能同时拍到抹芽动作和燕群飞过的画面,比平视更有层次感。” 顾言趁机按下快门,画面里林溪的侧脸与沾着露水珠的新芽重叠,像幅春日静物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