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与那场轰动全网、极尽浪漫的“马甲告白”,如同为谢观颐的事业注入了一剂强效的催化剂。
一夜之间,她仿佛站在了光芒万丈的顶峰,赞誉与邀约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至。商业代言、综艺邀约、剧本项目……各种合作意向几乎要将工作室的门槛踏破。她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商业价值评估指数呈几何级数攀升,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身处这巨大名利场漩涡的中心,谢观颐却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年龄与经历的冷静与清醒。
镁光灯下的荣耀固然令人目眩,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阵风能将她托得多高,若根基不稳,也能将她摔得多重。她没有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中,也没有借着与闻人也恋情曝光的热度大肆炒作、频繁曝光。
在通过工作室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措辞严谨、情感真挚的感谢声明后,她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迅速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只留给外界一个优雅而神秘的背影。
她聘请了业内顶尖的法务、财务和项目评估专家,组建了一支精干、高效且与她理念高度一致的团队。
她亲自参与到每一个潜在项目的评估中,从剧本的文学价值、角色深度,到制作团队的专业水准、市场定位,她都要求团队进行详尽的背调与分析。
她婉拒了数个开出令人咋舌天价片酬、但剧本粗糙、人设单一重复的商业偶像剧,也谢绝了某些平台试图利用她与闻人也的“星光CP”热度进行过度捆绑营销的综艺真人秀邀约。她的选择只着眼品质高于流量,角色挑战高于舒适重复,长远口碑高于短期利益。
就在她潜心梳理事业蓝图,为下一步积蓄力量时,一份来自海外的特殊电影邀约,经由宫宵的私人渠道,悄然送到了她的案头。
项目名为《渡春江》。
这是一部中等成本的文艺片,由欧洲一位以细腻、写实影像风格和善于挖掘演员潜力而闻名影坛的导演执导。
剧本改编自一位华裔女作家的获奖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一位出身江南水乡、因家族变故被迫远渡重洋,在旧金山唐人街挣扎求存,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内心对绘画的热爱,最终在排外意识浓厚的西方艺术界凭借独特东方美学视角赢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故事。
角色时间跨度近二十年,从青涩少女到沧桑中年,内心世界复杂曲折,情感层次极其丰富,需要演员具备强大的共情能力、深厚的生活积淀以及精准到毫厘的表演控制力。
宫宵在附带的推荐邮件中,言辞恳切地写道:“第一次读到这个剧本,漱秋这个角色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既视感。她身上那种在绝境中也不曾熄灭的生命力,那种在文化夹缝与性别歧视双重压力下依然坚持灵魂独立的倔强,以及最终通过艺术实现自我救赎与价值确认的历程,都让我看到了某种与你个人经历共鸣的内核。这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面镜子,或许能照见更深层的自我。我认为,这是你突破现有格局,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的一个绝佳契机,虽然挑战巨大,但回报亦可能超乎想象。”
谢观颐几乎是屏着呼吸一口气读完了剧本。字里行间,女主角漱秋的命运沉浮紧紧攫住了她的心。那种离乡背井的孤独无助,那种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与挣扎,那种在黑暗中依然紧握画笔、不肯放弃对美与自由追求的纯粹与执着,以及最终破茧成蝶、用艺术赢得尊严的扬眉吐气……这一切都让她感同身受,仿佛命运的丝线在隔空交织。这确实不仅仅是又一个等待被演绎的角色,它更像是一段需要她去亲身体验、与之共鸣的灵魂之旅。
没有太多犹豫,在与核心团队进行了数轮深入、严谨的评估,充分考虑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拍摄周期以及市场回报等现实因素后,谢观颐力排众议,接下了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项目。
消息一经传出,业内一片哗然。
在许多资深从业者和市场分析师看来,刚刚加冕视后、国民度与商业价值正处于喷井期的谢观颐,正应该乘胜追击,接拍更具商业保障、能进一步巩固粉丝基础的大制作主流影视剧,稳坐国内电视剧女演员的头把交椅。
选择一部看似“小众”、“不赚钱”的文艺片,而且还是风险系数极高的跨国合作,无疑是一次极其冒险的豪赌,甚至可能浪费掉这来之不易的黄金发展期。
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好心”劝诫,谢观颐没有做出任何公开回应,也没有试图去说服谁。她只是默默地,带着一支精简却精锐的团队,开始了长达数月、近乎苦行僧般的准备工作。
她重金聘请了专业的语言导师,不仅要恶补那个时代特定的外语发音和语法习惯,还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阶层用语。她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人物传记和艺术评论,试图构建起那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她甚至专门去找老师学习了一些那个时代像漱秋这样的女性可能接触到的基本技艺,比如简单的缝纫、冲泡英式红茶,甚至尝试了解基础的素描和色彩原理,只为能更贴近角色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