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清回来了。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四九城的大街小巷。
当年那个在灶台前挥洒自如的老师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依然稳健有力。
如今的何大清在何雨水家养老。
这是何雨水和何雨柱商量的结果。
翌日。
何雨水和何大清在家中聊天:爸,哥现在可厉害了,在城里开了四家酒楼呢。
提到儿子何雨柱,何大清的眼睛亮了起来。
当年离家时,那孩子还是个毛头小子,整天跟在师父李宝强屁股后头转悠,没想到如今已经成了四九城餐饮界的风云人物。
小时候还被称之为傻柱,如今成就如此不凡,也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感到骄傲。
三天后,在何雨水的陪同下,何大清来到了何雨柱的第一家酒楼飘香楼。
正值午市,大堂里座无虚席,跑堂的伙计们穿梭其间,吆喝声、谈笑声、杯盘碰撞声交织成一片热闹的乐章。
何大清站在门口,抬头望着那烫金的招牌,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感。
这是自己儿子才产业!
绝对骄傲!
走进酒楼,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郁的菜香,何大清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何雨柱听说父亲来了,连忙从后厨跑出来:“爸,您来了啊!”何大清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道:“好小子,有出息了!”
何雨柱闻言没说什么,若是你的儿子傻柱,早就被秦淮茹吃干抹净了。
但是对于这个便宜父亲,毕竟是一个老人,何雨柱总是顺从一些。
何雨柱带着何大清参观了酒楼的后厨。
厨房里,后厨里热火朝天,十几个厨师各司其职。
锅铲翻飞,火焰升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何大清看着何雨柱熟练地指挥着众人,心中暗自点头。
他站在门口,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每一个操作台。
何雨柱会意,说道:爸,您给指点指点?
突然,何大清快步走到一个年轻厨师身边,伸手按住了对方正要下锅的勺子。
小同志,这油温太高了。老人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后厨瞬间安静下来,宫保鸡丁讲究的是七分油温三分火,你这油都快冒烟了,下去肉就老了。
年轻厨师涨红了脸,不知所措地看向何雨柱。
何雨柱却笑着点点头:听老爷子的,他可是当年四九城也是响当当的名厨。
接下来的场景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七十多岁的何大清挽起袖子,亲自示范起来。
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在灶台前却灵活得不可思议,颠勺、翻炒、调味,一气呵成。
当一碟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宫保鸡丁出锅时,整个后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爸,您这手艺...何雨柱夹了一筷子,眼睛瞪得溜圆,比当年更精进了!
何大清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在保城这些年,跟几个老师傅学了点新花样。川菜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我在传统做法上加了点改良。
事实上,何雨柱的厨艺早已经在何大清之上了。
但不得不说,老江湖还是老江湖,还是有一手绝活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何大清开始了在何雨柱的四家酒楼的技术指导工作。
隔天早上,何雨水都会陪着父亲坐车到不同的分店转转。
老爷子不仅传授技艺,更把几十年的厨道心得倾囊相授。
做菜如做人,讲究的是心正。何大清常对何雨柱的徒弟、徒孙们说,火候差一分,味道差十分;良心差一分,人品差百分。
他不仅指点,还亲自上阵,为顾客们烹制了几道拿手菜。
顾客们尝过后,纷纷赞不绝口,酒楼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
何雨柱的大徒弟王杰、二徒弟马华、三徒弟余耀武和儿子何子明,如今分别是四家酒楼的厨师长。
他们对何大清的厨艺佩服得五体投地,每次何大清来,他们都围在他身边,虚心请教。
毕竟这可是师傅的父亲,手艺不一般啊。
何大清也不吝啬,将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
尤其是孙子何子明,那可是何家厨艺的接班人,小时候没有好好教导,如今更是倾囊相授。
王杰是四个徒弟中最用功的一个。
每次何大清来,他都拿着小本子记个不停。
有一次老爷子演示一道失传已久的芙蓉鸡片,他愣是站在旁边看了一个小时,连厕所都舍不得去。
马华则对何大清的刀工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爷子切文思豆腐时,那豆腐丝能穿针;切肉片时,薄得能透光。
有一次马华偷偷用游标卡尺量了量何大清切的肉片,厚度居然精确到0.3毫米,分毫不差。
余耀武最感兴趣的是何大清独创的调味配方。
老爷子有个小本子,记录着上百种调味料的搭配比例,有些还是他在云贵地区采风时收集的少数民族秘方。
这些配方如今都成了各家酒楼的镇店之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