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的手指在终端屏幕上滑动,那条新消息还在亮着:“灰衣服的人已经进去了。”他没有抬头,也没有说话,只是将设备反扣在掌心,拇指按下了信号切断键。整个动作很轻,但所有人都停了下来。
陈默靠在墙边,呼吸放得很慢。他的外套已经翻过,灰色布料藏进了内层。他看着林远,等一个指令。
林远抬起眼,扫了一眼前方的金属门廊。红外扫描灯规律地来回移动,每七秒一轮。门框上有三道合金防爆门,层层嵌套,门缝严丝合缝。顶部的监控探头缓慢旋转,地面隐约能看到一排浅色线条,是压力感应区。
“不能硬冲。”他说。
陈默点头。他取出记录仪,开始回放刚才拍摄的画面。守卫在门两侧站岗,每隔七分钟换一次班。每次交接时,其中一人会刷卡开启中间那道门,进去片刻再出来。时间很短,不超过十秒。
老陈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频道静默,没发现追踪信号。”
林远把终端画面投到小队共享频段,调出建筑结构图。图纸上标注的通风口位置和实际有些偏差。最外侧防爆门底部确实有个通风口,尺寸不大,但足够塞进一个微型探针。
“风是从里面出来的。”林远说,“有空气循环,说明内部有人活动,系统在运行。”
陈默凑近看:“如果走通风管,能绕过主门禁。”
“前提是管子没被封死。”林远说,“而且里面有没有监控,我们不知道。”
两人没再说话。林远从背包里拿出一张卡片,背面是他手写的时间线。他用笔快速画出门区的草图,标出监控扫描的节奏、守卫站位、通风口位置。笔尖在某个点停顿了一下——每次中间门开启后,电子锁会有两秒多的缓冲期,期间不会联动报警。
“这是个空档。”他说。
陈默盯着图看了几秒:“如果我们能在那个时间把探针送进去,就能看清里面的结构。”
“不只是探针。”林远说,“如果通风管通向内部,我们可以顺着它推进。”
“风险太大。”陈默说,“一旦被发现,连退路都没有。”
“但我们没别的选择。”林远说,“灰衣人已经进去了,里面的情况可能正在变化。名单、证据、人质,任何一样被销毁,我们都来不及阻止。”
陈默没反驳。他开始调试设备,组装微型探针。探针前端带摄像头和信号发射器,能实时传回画面。长度一米五,可弯曲,适合狭窄空间作业。
老陈在后方节点重新校准了通讯频率。他启动了一个低功率信号诱饵程序,模拟小型电子设备在远处活动。这是为了测试对方的警戒阈值——如果系统对微弱信号有反应,说明防御机制处于高敏状态。
等待的三分钟里,没人说话。
信号诱饵运行了两轮,对方没有任何动作。监控依旧按原有节奏运转,守卫也没有额外巡查。
“系统只对实体入侵敏感。”林远低声说,“只要不踩压力区,不进入红外覆盖范围,就不会触发警报。”
陈默完成了探针调试。他检查了电源和信号强度,确认可用。
“准备好了。”他说。
林远看了一眼时间。距离下一次守卫换岗还有两分十七秒。他们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探测,否则下一波巡逻开始,机会就没了。
“等他们开门的时候动手。”林远说,“探针从通风口进去,沿着管道往前送。速度要快,动作要轻。”
陈默点头。他拿着探针,慢慢靠近防爆门。地面的感应线他不敢踩,只能单脚贴着边缘挪动。身体压得很低,几乎贴着墙面。
林远盯着监控扫描的节奏。红光扫过一次,间隔0.8秒,下一盏才会亮起。这个间隙很短,但足够做一次微小移动。
“还有四十秒。”他在频道里说。
陈默已经到了通风口前。格栅是金属的,螺丝固定,没法拆。但他不需要拆开,探针够细,能从缝隙穿过去。
他把探针前端对准缝隙,轻轻推进。一点一点,直到完全没入。
画面接通了。
屏幕上传来黑暗的影像,接着是管道内壁的金属反光。探针自带照明,光线不强,但足够看清前方。管道是直的,约八十厘米见方,内壁光滑,没有障碍物。
“能走人。”陈默说。
林远盯着画面,手指在终端上划动,对比建筑图纸。按照结构,这条通风管应该通向核心指挥部的空调机组间,再往前就是主控室的侧廊。
“继续往前。”他说。
探针又推进了五米。前方出现一个T型岔口,一条向上,一条平伸。陈默选择平伸的方向。画面继续前进,突然,前方出现了网格状挡板。
“尽头了。”陈默说。
林远放大画面。挡板后面是一间小房间,有设备机柜,墙上挂着线路图。一个人正背对着挡板操作终端,穿着灰色制服。
“是灰衣人。”林远说。
那人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的文件列表快速滚动。其中一行标题清晰可见:“人员名单_最终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