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 第104章 中原大战(完)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第104章 中原大战(完)

作者:听雨森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1 05:37:47

1930年9月的沈阳,秋意渐浓。大帅府内的议事厅里,气氛凝重得如同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张雪亮端坐在父亲张作林曾经坐过的太师椅上,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紫檀木扶手,发出规律的叩击声。这位年仅29岁的少帅,此刻正面临着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

左侧坐着委员长的特使张裙,他身着得体的中山装,语气温和却暗藏机锋:“汉青兄,委员长特意嘱托我转达他的诚意。只要东北军入关拥护中央,平津及河北的地盘尽归东北管辖。届时,您就是名副其实的华北之主。”

右侧的反蒋联军代表、阎锡三的亲信赵丕连立即接话,声音洪亮而急切:“少帅!切莫听信此言!委员长向来言而无信。若我等获胜,阎总司令、冯副总司令愿推举您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执掌全**务!”

张雪亮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扫过两位说客。他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话:“东北是我们的根基,但关内才是施展抱负的舞台。”此刻,这个抉择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三十万东北军的命运,乃至整个华夏的政局走向。

是夜,大帅府东院的书房内灯火通明。张雪亮召集了心腹将领于学终、王树场等人进行密议。

“诸位,”张雪亮环视在场的将领,“今日双方开出的条件,你们都听到了。说说你们的看法。”

于学忠率先发言:“少帅,委员长虽然开出的条件不如反蒋联军优厚,但中央军实力雄厚,况且听闻李宇轩重新上了战场,而且还有江浙财阀支持。反观阎、冯联军,虽号称六十万,实则各怀异志。”

王树场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选择反蒋联军,一旦战事不利,东北军主力入关,日本人必定会在我们背后捅刀子。老家不稳,何以图天下?”

这些话说到了张雪亮的心坎上。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山海关:“父亲当年就是在这个关头栽了跟头。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9月18日清晨,张雪亮终于做出决定。在大帅府的机要室内,通电全国,奉军入关,并发电说道:“良自幼承庭训,深知国家统一之重要。今见战火蔓延,生灵涂炭,于心何忍?谨率东北全军,拥护中央,促成统一……

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至解决国是,自有正当之途径,应如何补救目前,计划永久,所以定大局而厌人心者,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措置……”

通电发出的同时,十万东北军已经开始向关内开拔。精锐的步兵、骑兵、炮兵部队,沿着北宁铁路向山海关进发。最先进驻的是于学终部,他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当先头部队的铁蹄踏过山海关的城门时,一个老兵忍不住回头望了望关外的方向,轻声对身边的战友说:“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了。”

消息传到设在郑州的反蒋联军总部时,阎锡三正在与冯遇祥商讨作战计划。机要秘书手持电文慌慌张张地冲进来,连门都忘了敲。

“完了!”阎锡三看完电报,颓然坐倒在太师椅上,面色惨白,“东北军入关,我等腹背受敌!”

冯遇祥一把抢过电报,扫了一眼后勃然大怒,将电报狠狠摔在地上:“这个小六子,忘恩负义!当年他父亲在世时,我是如何待他们张家的!”

总部内顿时乱作一团。参谋们面面相觑,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东北军入关不仅意味着联军将失去平津这个重要后方,更意味着他们陷入了被南北夹击的绝境。

于学终率领的东北军先头部队行进神速。9月22日,他们兵临燕京城下。令守城的晋军惊讶的是,东北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于学终派人给城内的晋军守将送信:“同为华夏军人,何必自相残杀?若肯开城,保证所有将士安全撤离。”

此时的晋军早已军心涣散。在得知东北军入关的消息后,他们明白大势已去。经过简短谈判,晋军同意撤出燕京。

次日清晨,东北军整队入城。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正阳门,军容严整,秋毫无犯。燕京市民惊讶地发现,这座古都的政权更迭竟然没有响起一声枪响。

站在燕京城头上,于学终远眺东北方向,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他知道,少帅的这个决定,必将改变华夏历史的走向。

10月的晋南,秋意已深。

在忻口阵地上,晋军残部在做最后抵抗。士兵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眼神中依然透着不屈。

“弟兄们,这是我们山西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位晋军团长巡视着战壕,“就是死,也要死在家门口!”

中央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总攻。阵地上顿时陷入火海。

一个新兵吓得浑身发抖,老兵拍拍他的肩:“娃子,记住今天。咱们山西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10月4日,大势已去的阎锡三、冯遇祥宣布下野。阎锡三乘专机逃往大连,冯遇祥隐居泰山。

中原大战以金陵政府的全胜告终。此战历时七月,伤亡三十余万,战火波及十余省。

金陵总统府内,委员长设宴庆功。觥筹交错间,他特意向李宇轩举杯:“景行,此战你居功至伟。没有你前线督战,胜负犹未可知。”

李宇轩举杯,目光却望向北方。他想起战场上那些年轻的生命,想起流淌的鲜血。

“少东家,兵工厂还要扩建。下次战争,我们要有更好的装备。”

而另一边的赣南,秋风萧瑟。委员长在结束中原大战后,立即调集十万大军,以江西省主席鲁敌平为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在南昌行营,委员长对着地图对部下说:“赤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此次定要一举歼灭。”

而此时,在江西新余的罗坊镇,一场决定赤军命运的会议正在召开。李德胜站在简陋的会议室里,手指着地图上的赣南山区,语气坚定:“敌人来势汹汹,但我们不必惊慌。苏区军民一心,地形熟悉,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主张放开两手,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我们的根据地,再寻机歼敌。”

伙头夫点头赞同:“政委说得对。我们就像当年诸葛亮在赤壁,要以弱胜强,就要善用天时地利。”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赤军将领们激烈讨论。最终,李德胜的战略思想被采纳,成为第一次反“围剿”的指导方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