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豪没有把话说满:
“目前只是些蛛丝马迹,需要还需进一步核实。”
“当务之急,是稳住基本盘,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
“我会先从财务和供应链入手,摸清家底,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
“另外,我会重点关注与华安科技在智能化改造方面的合作项目。”
“这是宏海未来能否翻身的关键。”
张海点了点头,对他的思路表示认可:
“思路是对的。”
“林董那边,是我们的重要盟友,合作务必坦诚,高效。至于内部……”
“该查的就要查,该动的也不能手软!”
“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我会给你足够的支持,但你要记住,每一步都要走得稳,看得准。”
张子豪郑重点头:
“我明白。”
“我会把握好分寸。”
接下来的几天,张子豪迅速进入了角色。
他没有像一些人预想的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异常低调和勤勉。
他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
身影频繁出现在财务部,生产车间,供应链管理中心。
他很少在办公室听汇报,更愿意深入到一线,
与中层管理者和老师傅们交谈,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他的行事风格与张海的威严持重不同,更注重数据,流程和效率。
他要求财务部门提供更精细化的成本分析和资金流向报告;
他仔细审阅与华安科技的每一个合作细节,对技术指标的落实反复确认;
他甚至亲自去仓库盘点关键原材料库存,核对进出库数据。
这种务实和较真的作风,很快在宏海内部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一些希望变革的年轻中层感到振奋,认为张子豪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一些习惯了旧有节奏,或自身有问题的元老则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一周后,在一次关于下季度生产预算的内部会议上,矛盾初现端倪。
主管生产的副总按照惯例提交了一份预算方案,各项费用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张子豪仔细翻阅后,指着几项设备维护和能耗成本,提出质疑:
“王总,这几项费用,对比同业数据和设备实际运行周期,似乎有优化空间。”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引入更科学的预测性维护方案,而不是固守定期维护?”
“能耗方面,新上的节能技术为什么没有体现在预算里?”
王副总脸上有些挂不住,勉强解释道:
“张助理,这些都是多年的惯例了,设备老化,维护成本自然高。”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时间,而且也有风险……”
张子豪没有让步:
“惯例不代表合理。”
“宏海要活下去,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
“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在一周内,重新核算,”
“拿出一份更精细,更具竞争力的预算方案。”
“我们需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会议结束后,王副总脸色阴沉地离开。
华安科技顶层战略会议室。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一侧,坐着林志华,王浩,赵静等华安核心层。
另一侧,则是一位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和他的两名随行助理。
这位中年男子,正是国内顶级私募基金。
磐石资本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磐。
他身材不算高大,但坐在那里,便自然散发出一种久经沙场,举重若轻的气场。
他领导的磐石资本以眼光独到,作风稳健,背景深厚而闻名于业界。
在上次华安科技应对黑水基金做空狙击的危急时刻。
正是磐石资本在关键价位果断出手承接抛盘,给予了华安至关重要的支持。
林志华率先开口,语气真诚。
他亲自为赵磐斟上一杯热茶。
“赵总,再次感谢!”
“上次多亏磐石资本鼎力相助,才让我们度过了难关。”
赵磐微微一笑,笑容含蓄而有力,摆手道:
“林董事长客气了。”
“磐石出手,并非单纯出于道义。”
“华安科技的基本面、技术实力和领导团队的定力,才是我们决定支持的关键。”
“那一次,我们不过是做了符合我们投资逻辑和价值判断的决策而已。”
林志华心中暗赞,知道与这样的人合作,无需过多虚言。
“赵总快人快语。”
“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必绕弯子。”
“黑水基金虽然在上次交锋中受挫,”
“但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他们绝未放弃,”
“反而在调动更多资源,接下来的反扑可能会更加凶猛和不择手段。”
“宏海实业那边的争夺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不知磐石资本对当前的局势,以及我们双方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有何高见?”
赵磐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林董事长,我们确实一直在密切关注局势。”
“黑水基金及其背后的势力,胃口绝不止于一家上市公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