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 > 第70章 一首念奴娇,苏轼让东吴文人尽折腰

酒宴上的剑拔弩张,最终因陆逊的出面暂告段落。

双方心照不宣,维持着表面上的礼节,但裂痕已深,难以弥合。

东吴交割战船需要时日准备,苏轼却向陆逊提出一个意外的请求:他想去赤壁古战场凭吊一番。

陆逊心生疑虑,担心这位蜀汉名士借机勘察江东地形水文,但对方以文士怀古之名提出,实在不好断然拒绝,只得派了得力亲信紧紧跟随,名为护卫,实为监视。

然而,令随行者诧异的是,苏轼此行竟真只是单纯游览。

他立于昔日烽火连天的江岸,看惊涛拍岸,追思古今,心潮澎湃,并无任何探查之举。

兴之所至,他甚至吟咏成篇,将满腹感慨化入词章。

与此同时,辛弃疾则利用这段空暇,特意拜访了东吴太子孙登。

坊间皆传太子仁厚,且一贯主张与蜀汉修好,多次反对背盟之举。

孙登果然欣然接待了辛弃疾。宾主落座,孙登便关切地问起诸葛亮与叶白夔的近况,言辞恳切。

辛弃疾一一据实以告,并代表丞相感谢太子的挂念。

言谈间,辛弃疾顺势问及梅长苏此人。孙登先是一番官样夸赞,称其才思敏捷,但随即语气微沉,透出几分无奈:“梅先生确有大才,只是……似乎对贵国抱有颇深成见。孤虽多次从中调和,却始终难以化解其心结。”

辛弃疾闻言,心中了然。

看来这梅长苏,才是东吴内部对蜀汉强硬的主心骨,是未来需要极度警惕的隐患。他不动声色地岔开话题,又与孙登聊了些江东风物,便起身告辞。

十日后,天气渐热。

陆逊派人通知辛弃疾,四艘崭新的楼船及配套的四十名熟练工匠已全部在濡须口水寨准备就绪,蜀使可随时查验交割。

当辛弃疾抵达戒备森严的濡须口吴军水寨时,远远便看见苏轼已然站在那艘最为高大的楼船船头,正兴奋地朝他挥手:“幼安!快上来!此船甚好,你我正好乘此东风,直归白帝城!”

陆逊亲自陪同交割,一行人乘船西行,前往约定交割地点秭归。

船行江上,破浪而行。

苏轼兴致极高,拉着辛弃疾来到甲板,迎着江风,迫不及待地分享他凭吊赤壁的感悟:“幼安,你看我此次游赤壁,偶得一词,你且品评一番。”

只见苏轼口中所吟正是那首传唱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好!好一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好一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击节赞叹,眼中迸发出炽热的光彩,“子瞻此词,雄浑苍凉,气象万千,尽得江山之助,直抒千古豪杰胸臆!我不如也!”

他性情豪迈,由衷佩服,丝毫不掩赞美之情。

苏轼拊掌大笑:“幼安过誉矣!若论金戈铁马之气,我远不如你那‘醉里挑灯看剑’!你我性情不同,笔下风光自然各异,何分高下?当浮一大白!”

两位文豪相视而笑,举杯共饮,江风拂面,一时忘却了身在敌国战船之上。

只是苏轼没有想到,这首词被陪同的陆逊有心命人誊抄了一份,快马送回了建业。

起初,陆逊或许只是想借此词让朝中同僚知悉蜀使之“狂态”,抑或是存了几分让江东文人警醒之意。

然而,此词一经传出,便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滔天巨浪。

先是于文人雅集之间悄然流传,随即迅速扩散至茶楼酒肆,乃至秦淮河畔的画舫歌楼。

建业皇宫内,孙权手持那份抄录的词稿,反复吟诵了数遍,先是沉默,继而发出一声悠长而复杂的叹息。

他环视殿中那些平日自诩风流、下笔千言的江东文臣,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失落与慨然:

“好一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词雄视千古,气吞山河,写尽我江东故地之风流,更是将公瑾当年英姿刻画入骨……然而,此等绝唱,竟出自蜀使之手!”

他将词稿轻轻放在案上,目光扫过垂首不语的群臣,声音带着一丝无力,“朕之江东,人文荟萃之地,如今竟无一人,能有此才情笔力,为我江东故垒,谱此绝响乎?”

孙权这一问,如同无声的惊雷,在殿堂炸响。

张昭、顾雍、梅长苏等重臣面露惭色,竟无一人敢抬头应声。

那些平日里吟风弄月、互相唱和的江东才子们,在此词面前,所有的作品都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一首《念奴娇》,如同一座无形的高山,压得整个江东文坛喘不过气来。

与此同时,洛阳,魏国皇宫。

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正在举行。

几日前,朱温麾下大将朱珍已快马加鞭,将装着慕容恪首级的木匣献于殿前。

曹叡大喜过望,连日来的忧惧一扫而空。

满朝文武亦是欢声雷动,纷纷为自己支持的派系功臣请功。

陈群等士族代表力赞太尉司马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而曹洪等宗室将领则极力表彰朱温及其麾下曹荣、曹宁冲锋陷阵之功。

曹叡心情愉悦,对所有赞誉和封赏建议一一应允。

待朱温与司马懿大军主力班师回朝,曹叡依众臣所议,大行封赏。

朱温晋位大司马,权势更炽;司马懿加封太尉,地位尊隆。

然而,令众人有些意外的是,司马懿在受赏时,竟主动将平定北疆的首功推让给朱温,言辞恳切,态度恭谨。

朱温志得意满,对司马懿的“识趣”十分受用。他却不知,司马懿此举乃是深谋远虑。

北方边患已平,接下来魏国的战略重心必然转向西线的诸葛亮。

司马懿深知,欲要重掌兵权,主导对蜀战事,离不开手握重兵、深受皇帝信赖的朱温及其背后宗室势力的支持。

此刻送上一个顺水人情,正是为将来布局。

就在众臣以为封赏已毕,宴会将散之时,曹叡却异常兴奋地召一人上殿。只见一位道人打扮,仙风道骨的中年男子缓步上前。

曹叡朗声道:“众爱卿为国征战,辛苦了!朕知尔等劳顿,特请来葛洪先生,为尔等炼制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仙丹!今日便赐予诸位有功之臣!”

此言一出,朱温、司马懿等人皆是一愣,面面相觑。

短短数月!陛下竟迷上了炼丹求仙之事?但圣意难违,众人只得纷纷叩谢,领下那装着丹药的锦盒。

司马懿回府后,即刻召来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侄子司马睿。

他捏着那枚香气奇异的丹药,眉头紧锁,对子侄言道:“陛下年少英断,本是社稷之福。然如今竟迷恋此等方士之术,服食这等来历不明之物……唉,只怕于寿数有损,非国家之福啊!”他认定此乃害人之物,转身便将丹药丢弃。

然而,司马懿此次却料错了。

这葛洪虽也炼丹,却与那些专事坑蒙拐骗的方士不同,他精通药理,给曹叡炼制的更多是调理身体、固本培元的药丸,虽非仙丹,却也并非毒物。

只是司马懿先入为主,将其视作了催命符,错过了一次强身健体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