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西安西安古城密档 > 第145章 善后与聚焦.5. [剖析]理想主义者

5. [剖析]理想主义者

“石窟”内,关于吴忠友的碎片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被陆明远、江静云、雷万山三人反复检视、组合。窗外,徐远舟“渔网”行动的阴影日益迫近,更凸显出厘清这阵新风本质的紧迫性。时间,在压抑的寂静与焦灼的思考中悄然流逝。

陆明远独坐于桌前,面前摊开着吴忠友的档案摘要、白曼琳传回的社交观察记录,以及江静云整理的零星监听片段。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脑海中构建着一个复杂的人格模型。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是敌是友”的二分法,而是一张能够指引他如何落子的、精细入微的“心战地图”。他必须完成对这位理想主义者的深度剖析。

第一层剖析:传统士大夫的底色。

“肇庆人,日本士官学校,黄埔教官……”陆明远轻声念着这些关键词,“他的根,扎在旧学与近代军事教育的交汇处。‘子和’这个表字,“子”为古代对德行者的尊称 ,“和”取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人际和睦、忠恕之道的儒家理想,可见其心志高洁,向往传统士人的品格。他收藏宋版书和古地图,不仅是爱好,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溯源和寄托。这类人,往往将‘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奉为圭臬。”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他所效忠的“君”与“国”,如今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心中“天下”的理想蓝图,又与眼前这个贪污横行、民不聊生的现实有着何等巨大的落差?

第二层剖析:职业军人的困境。

“精于兵法,擅长沙盘推演……这是个真正的专业人才。”陆明远继续推演,“但在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的染缸里,‘不善逢迎’、‘非嫡系’几乎注定了他怀才不遇的命运。从广州行营调到西安参谋处,看似平调,实则是被边缘化。他引用《战争论》,说明他追求的是军事本身的、超越党派纷争的专业性。但现实是,他空有满腹韬略,却可能连一份合理的城防建议都无法顺畅上达。”

这种专业理想与官僚现实的尖锐冲突,必然在他内心积累了巨大的苦闷与失落。那句酒后吐露的“党国**、山河破碎”,便是这种情绪最真实的宣泄。

第三层剖析:孤独灵魂的渴望。

“孤高”、“不合群”、“婉拒做媒”……这些标签勾勒出一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者形象。陆明远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孤独并非天性使然,更多是源于精神上的无法共鸣。他拒绝的不是婚姻和社交,而是无法找到能与他在精神层面平等对话、理解他内心抱负与痛苦的知己。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被同僚引为笑谈的“书呆子”言论,在陆明远听来,却蕴含着更深的信息。这并非简单的托词,而是他内心仍抱有某种宏大却模糊的报国志向,并将个人情感置于其后的表现。这种近乎悲壮的执着,正是理想主义者常常陷入的困境。

第四层剖析:摇摆天平上的砝码。

将以上层次叠加,一个立体的吴忠友形象逐渐清晰:一个深受传统士大夫文化熏陶、具备卓越军事素养、因不愿同流合污而郁郁不得志、内心充满家国忧思与孤独感的理想主义者。他就像一架精密的天平,一端承载着对旧阵营残存的“忠”与习惯性的依附,另一端则压着对现实深深的失望、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以及对精神知己的渴望。

目前,这架天平或许仍在原地艰难地维持着平衡,但无疑已经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任何一方加上或减去一个小小的砝码,都可能引发剧烈的倾斜。

“那么,我们的‘砝码’是什么?”陆明远抬起头,看向江静云和雷万山,眼神锐利,“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这些他未必看重,甚至可能鄙夷。”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那简陋的书架前,抽出一本边角磨损的《孙子兵法》。

“是‘道’。”他沉声道,“是能与他产生精神共鸣的、更高层次的‘道义’。是让他看到,在这个腐朽的躯体之外,还存在着一股真正致力于挽救这片山河、并且尊重他专业才能的新生力量。”

“是‘知音’。是能理解他的孤独、赏识他的才华、并能为他指明一条真正可以实现报国理想道路的引路人。”

这个剖析的结论,让“石窟”内的三人感到一种沉重的振奋。吴忠友并非坚不可摧,他有清晰的情感与理念软肋。但策反他,也将是一场极其精细、不容有失的“心战”。任何粗暴的接触、任何与他的价值观相悖的言论,都可能瞬间引起他的反感和警惕,导致前功尽弃。

“我们需要一个能与他进行对等精神交流的人。”陆明远的目光扫过雷万山和江静云,最终停留在虚空中的某一点,那里仿佛站着另一个身影——儒雅、博学、善于洞察人心。“一个……像赵致远那样的人。”

赵致远的名字让气氛瞬间凝滞。他的“背叛”与“死亡”依旧是小组心头难以愈合的伤疤。

“但目前,我们只能依靠自己。”陆明远收回目光,语气重新变得坚定,“根据这份剖析,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必须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代表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位置。

“这个目标就是——找到并掌握能够解码吴忠友内心最终倾向的‘密钥’!我们要知道他天平摇摆的临界点在哪里,要知道什么样的‘道’与‘知音’,才能让他最终下定决心,做出那个关乎生死的选择!”

剖析已然完成,人性的脉络清晰可见。但如何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实际的突破口,如何精准地投下那决定性的“砝码”,从而完成对吴忠友其人的最终解码,仍是横亘在“长安小组”面前,最艰难也最危险的一道关卡。

徐远舟的“渔网”在外虎视眈眈,而小组却必须在这张网收紧之前,于敌人的心脏地带,完成一场无声的“攻心”之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