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王重阳神色略松,轻叹道:“实不相瞒,我来武当之前,还担心道兄的态度。现在听你这么说,我便放心了。”
张三丰自然明白他指的是自己曾入少林的经历。
“道兄不必多虑,贫道虽曾与少林有过渊源,但少林归少林。若涉及佛道之争,我心中自有分寸。”说到此处,张三丰不由感慨。
他曾确实在少林待过。
只是那段日子并不顺利。
更何况师父觉远的死……
他摇了摇头,转而提起另一件事。
“净心禅院的‘天僧’,慈航静斋的‘地尼’……这两位隐退江湖已逾百年,没想到这次为少林之事再次现身,不知背后有什么缘由?”
“道兄知道内情吗?”
王重阳沉吟片刻,回答道:
“天僧与地尼重现,其实与佛门另外一人有关。”
说到这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张三丰一眼。
“听闻道兄早年在少林曾见过《九阳真经》的部分残篇,因此创出《武当九阳功》,而令师也曾亲眼见过完整的……”
“不知道兄可知道,《九阳真经》到底是谁写的?”
张三丰闻言微微一愣。
虽不明其意,仍沉思后答道:
“先师生前曾偶然提起,说这部经是达摩祖师亲手所书。只是那时他神智已不清,这话真假难辨。”
“后来贫道从少林一位高手那里得知,《九阳真经》并非达摩所写,而是少林前代一位高人所创。”
他若有所思,反问:
“不过道兄为何突然提起此事?”
“莫非天僧、地尼重现江湖,与此经的作者有关?”
王重阳感慨道:“道兄果然见识不凡,正是如此。天僧与地尼的出现,皆因这位高人而起。”
“哦?不知那位创出《九阳神功》的前辈究竟是谁?”张三丰眼中流露出探究之色。
“说来也是机缘。这位创出《九阳真经》的前辈,与贫道关系颇深。”
“大约百年前,贫道离开道门前往终喃山修行之前。”王重阳手持拂尘,目光深远。
“我的师叔为了助我修行,在临行前将自己一生心血所着的《九阴真经》赠予了我。”
“原来尊师叔就是《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张三丰露出惊讶之色。
至于王重阳看似中年,却说起百年前的事,张三丰并不觉得奇怪。这正是《先天功》的玄妙之处。
《先天功》乃道门正统内功,讲究中正平和,顺应自然。修习者前期进展缓慢,这也解释了为何王重阳到了百岁才达到无上大宗师境界。
然而此功另有奥秘——修炼越久,后期进步越快。王重阳虽然刚刚踏入无上大宗师之境,但凭借百年修为,他的武学造诣已远超旁人。
相比之下,《先天功》延年益寿的效果反而显得微不足道。正因为如此,王重阳虽已过百岁,却仍保持着中年容貌。
如今看来,他仍是黑发浓密,毫无衰老之态,仿佛四十多岁的人。
同一时间,
王重阳说道:“确实是的,贫道的师叔正是《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
“当年黄裳师叔先学儒,后入道,遍览道藏,耗尽心血才写出此经。”
“真是天资卓绝之人。”
“当年我带着《九阴真经》前往终喃山的路上,遇到一位嗜酒如命的僧人。”
“此人真实姓名至今无人知晓。”
“但他自称‘斗酒僧’!”王重阳望向张三丰。
“斗酒僧?”张三丰感到十分惊奇。
“正是!”
王重阳继续说道:“那时我初入江湖,年轻气盛,别说与道门之外的人交往,连佛门**都未曾接触过。”
“何况遇上这样不守戒律的僧人,自然觉得新奇有趣。”
“和他多说了几句,一起走了一段路。”
“途中得知他曾做过儒生、道士,后来又做了和尚,越发觉得此人经历非凡。”
“再加上他性格豪放,气度不凡。”
“一番交谈后,他在武学上的看法让贫道受益良多。”
“后来,他邀请我喝酒。”
“如果是普通人也就罢了,但他是佛门中人,贫道不愿示弱,加上年轻气盛,最终输在了酒量上。”
“他听说我要去终喃山开宗立派,便想看看我凭什么立教,于是提出借阅我写的经书。”
“贫道虽有着作,但当时《先天功》还在草创阶段,有很多不足。为了面子,也不愿被他看轻……”
张三丰看到王重阳说到此处,神色复杂。
便沉思道:“所以道兄就把黄裳师叔的《九阴真经》借给他看了?”
“正是。”王重阳点头。
“其实当时虽然觉得不太妥当,但也没太在意。”
“没想到此人天赋极高,只看了一眼《九阴真经》,就立刻明白了其中奥妙。还评价说《九阴真经》侧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远不如阴阳结合、相辅相成的好。”
“后来……贫道才知道,他离开我之后,竟然投奔了少林。”王重阳目光再次看向张三丰:“在少林藏经阁里,他研读了许多佛经,修习佛法多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