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看你,虽有文人渢骨,诗词文章、经义策论皆能信手拈来。”
“但你性情不羁,若入仕途,恐怕会被繁文缛节束缚,反而失去自由。”
“所以,你可以成为‘侠’,却难以成为‘谋士’。”
“不如纵身江湖,自在一生。”
青年书生含笑回应:
“先生果然了解我。”
随即答道:
“学生愿去江湖。”
当代大儒微微点头。
这番话,可谓为**指明了前路。
“如今朝局动荡,山河不安。”
“但江湖也非太平之地。”
“天门之祸,已让武林人心惶惶。”
“灵均,你既然决心入江湖,难免会与天门交锋。”
“为师别无他物。”
“便送你一剑,送你一言。”
书生眼中露出兴趣。
只见大儒屈指轻弹。
一声清脆声响。
一柄长剑飞至少年面前。
大儒神情庄重:
“此剑名曰‘浩然正气’,乃先师所传,今日赠予你。”
“愿你谨慎行事,远离危险!”
字字如洪钟,气势磅礴,满室皆是浩然之气。
这一剑。
这一言。
尽显他对**的深切期望。
君子温润如玉。
在儒家,这是极高的赞美。
而剑为百兵之首。
因此,儒者常佩剑以明志。
与其他宗派不同,儒门对持剑之人要求极为严格。
儒门之中,剑分为三等:
夫子剑、春秋剑、君子剑。
君子剑是儒生所用之剑,春秋剑非大儒不可持,夫子剑唯有儒圣才能驾驭。
这把“浩然正气剑”虽只属于君子级别,但它的来历却不可忽视——它出自一位当代大儒之手,也出自这位大儒的师父之手。
儒门中人与普通武者不同,他们的浩然正气和精神意志都可以附着于器物之上。
因此,这把看似普通的剑,实际上凝聚了一位大儒,甚至一位儒圣的精神印记与浩然正气。
“学生谢过老师。”年轻儒生行礼道。
不久后,他离开学堂,回到住所,身旁仍跟着一位同窗。
那人面容俊美,身形瘦弱,仿佛一阵渢就能吹倒,不知是如何进入浩然书院的。
“灵均兄,恭喜了!”
“看来老师已经将你视为得意**。”
“老师即将突破儒圣境界,离开浩然书院,前往稷下学宫任教。”
“朝中有靠山,做事更容易——灵均借此机会飞黄腾达,真是平步青云!”
看着眼前笑容满面的同窗,李照不禁摇头。
有时他也会想:人生是不是真的如此奇妙?
机缘巧合。
他原以为换个身份,换种经历,便能开启全新的人生。
一切从头开始。
谁曾想,即便如此,世间仍有太多巧合。
望着眼前那张熟悉至极的面容。
那张比女子还要惊艳的脸庞。
此刻李照内心波澜起伏。
“苏灵兄别取笑我了。”
苏灵二字,反过来便是“灵苏”。
此时秋灵素看着化名“沈灵均”的李照。
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样的沈灵均,比起那个目中无人的独孤败天,更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她仰望天空。
乌发束起。
心中激动,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
“夕阳真美,就像心中的欢喜。”
“灵均兄,我决定了!”
“我要和你一起游历江湖!”
“不是说好要行侠仗义,游历四方吗?”
秋灵素身穿书生打扮。
腰间挂着长剑,手中拿着折扇。
绝美的容貌中透着几分英气。
两人并肩而行。
外人看来,还以为是梁祝重演。
她转头好奇地问李照:
“这不是下山的路,我们要去哪?”
“去武当。”李照回答。
“武当?”
“没错。”
见秋灵素露出惊讶神色,她还未开口,李照便笑着解释:
“既然来了武当山,怎能不去拜见真武?”
拜见真武?
秋灵素神情复杂。
“灵均兄难道忘了,我们可是儒门之人!”
“这样前去武当,是否太不自量力了?”
“有什么不自量力的?我又不是去惹事。”李照轻轻摆了摆手,继续向山上走去。
秋灵素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充满兴趣。
此刻她仿佛化身为同行的旅人,跟在他身后一同攀登。
……
武当山,真武大殿内。
李照对着真武大帝的雕像恭敬地行礼。
不久后,一位中年道人缓步走来。
“是沈少侠吗?师父请你过去一叙。”
李照微笑着问道:“不知尊师是……?”
“贫道武当殷梨亭。”道人也微笑着回应。
“原来是武当殷六侠,久仰大名!”李照举止从容,言语谦逊。
“不敢当……沈少侠请随我来。”
“有劳了。”
见李照跟随道人离开,秋灵素正要跟上,却被殷梨亭伸手拦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