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97章 与林黛玉正式确定关系

1981年七月,许愿租住在话剧团家属院附近一间简朴的平房里。

屋里陈设简单,一床一桌一椅,最显眼的是靠墙那张宽大的旧写字台,上面堆满了稿纸、墨水瓶和几本厚厚的清史资料。一盏蒙着绿色灯罩的台灯,是这屋子里唯一奢侈的光源。许愿正伏案疾书,蓝黑墨水的钢笔尖在稿纸上划过,发出连绵不断的“沙沙”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稳定而执拗。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洇湿了稿纸的边缘,他也只是抬手用袖口随意一抹,目光始终凝聚在笔尖流淌出的文字上——《康熙大帝》的恢弘画卷,正在这沉沉的夏夜里,于方寸稿纸间徐徐展开。

160万字。

这个庞大的数字沉甸甸地压在许愿心头,也成了他锚定在鞍山的决心——《康熙大帝》的浩瀚画卷,将在林黛玉的家乡,在陪伴她的时光里,一笔一笔铺陈开来。

生活被切割成泾渭分明的两半。白天,属于鞍山话剧团排练厅外那条落满法国梧桐叶子的长椅,属于林黛玉排练间隙匆匆跑出来时额角细密的汗珠和亮晶晶的眼睛。她穿着练功服,身姿纤细得像一株新柳,带着排练后的疲惫与专注未褪的神采。

“许愿哥!”她小跑着过来,声音清脆,带着点微喘,自然地坐在他身边的长椅上。

“累了吧?歇会儿。”许愿递过水壶,看着她小口喝水,脖颈的线条优美而脆弱。

偶尔,林父会从排练厅出来透口气,远远看到长椅上并肩而坐的两个年轻人。女儿脸上是难得的放松和笑意,那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作家,身姿挺拔,眼神沉静,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稳重。林父是见过世面的话剧导演,阅人无数。他看得出许愿眼底那份真诚的关切,并非浮于表面的殷勤。他会微微颔首,不打扰,转身又投入他那烟雾缭绕的创作空间。

而夜晚,当鞍山的灯火在钢铁的轰鸣中渐次亮起,筒子楼的喧嚣沉入梦乡,许愿小屋那盏绿色台灯便成了唯一醒着的眼睛。窗外高炉的火光在天际明灭,映在稿纸上,像跳跃的古老烽燧。许愿拧开英雄牌钢笔的笔帽,吸饱蓝黑墨水,笔尖落在雪白的稿纸上,沙沙的声响便成了夜晚的主旋律。

他沉浸回三百年前的紫禁城。少年康熙如何在权臣鳌拜的阴影下如履薄冰,如何在祖母孝庄太后的睿智指引下积蓄力量。养心殿的烛火,乾清宫的朝议,索额图与明珠的明争暗斗,三藩的狼烟,收复台湾的惊涛……历史的洪流在笔尖奔涌,帝王心术、朝堂权谋、金戈铁马,被他用沉稳而富有质感的文字细细描摹。汗水有时会沿着额角滑下,滴落在稿纸上,洇开一小片蓝黑的云,他也浑然不觉。手腕的酸痛被一种创造的激情和陪伴的承诺所覆盖。

拜访林家,是融入鞍山生活的重要部分。林家住在家属院一套稍显老旧的单元房里,处处透着文艺工作者的气息。墙上挂着林父导演获奖剧目的剧照,书柜里塞满了剧本和文学名着,角落还放着一架旧钢琴。林母是典型的东北女人,爽利干练。

许愿推开林父家那扇熟悉的绿漆木门时,额上已沁出一层薄汗。手里拎着的网兜里,是刚从副食店排队买来的、鞍山难得一见的新鲜荔枝,冰凉的露水凝结在粗糙的红壳上,还有两本崭新的《人民文学》和《收获》杂志。

“姐夫!”清脆的童音带着毫不掩饰的欢快,像一阵小风般卷了过来。林妹,刚上初中的小妹,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亮得像黑葡萄,已经像个小炮弹一样冲到他腿边,小手熟练地扒拉着网兜,“哇!荔枝!还有新书!”她仰着小脸,笑得见牙不见眼,那声“姐夫”叫得又脆又甜,早已没了最初的羞涩试探,成了理所应当的称呼。

“阳阳慢点。”林母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带着笑意和一丝嗔怪。她系着围裙走出来,手里还沾着面粉,看到许愿,脸上立刻绽开温和的笑容,“小许来啦?快进来,外面热坏了吧?黛玉还在团里排戏,快回来了。”她目光扫过网兜,看到那水灵灵的荔枝,眼中掠过一丝心疼,“哎呀,又破费!这稀罕东西,鞍山可不好买。”

“阿姨,不费事。”许愿把网兜递过去,顺手又从另一个袋子里拿出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浅粉色碎花连衣裙,“给林妹的,上次她说喜欢这个样式。”这几乎成了他每次登门的惯例,给林妹带点小惊喜,或是时兴的头花,或是几本连环画,更多是合身的漂亮衣裙。小姑娘的爱美之心和对这个“姐夫”的亲近感,就在这些细碎的宠爱里与日俱增。

林妹欢呼一声,抱着裙子就跑回自己小屋试穿去了。林母看着女儿的背影,无奈地摇头,眼里却满是暖意:“这孩子,都被你惯坏了。”她招呼许愿坐下,倒了杯晾凉的绿豆汤,“快喝点解解暑。”

正说着,门又被推开,带着一身暑气和淡淡的油墨、纸张味道的林父回来了。他是鞍山话剧团的导演,身材不算高大,但腰板挺直,眼神锐利,透着艺术工作者特有的那股劲儿。看到许愿,他点点头,脸上没什么特别表情,只说了句:“来了。”便径直走到书桌旁,拿起许愿刚放下的《收获》杂志翻看起来。

许愿早已习惯林父这种内敛的作风。他知道,这位未来岳父的认可,从不挂在嘴边,而是藏在细微处。比如,他书房里那把最舒服的藤椅,如今总是被自然地推到许愿习惯坐的位置旁边;比如,饭桌上会不经意地把他爱吃的菜挪近些;再比如,偶尔在饭后的闲聊中,会突然问一句他对某个新上演剧目或者某篇小说的看法,然后在他回答时,眼神专注,默默听着。

“陈叔叔。”许愿起身招呼。

“嗯,坐。”林父头也没抬,目光落在杂志目录页,“这期有篇评论《牧马人》的文章,观点有点意思。”他指给许愿看。

这便是交流的开始。从一篇评论,可以延伸到电影改编,再到小说创作本身,有时甚至会谈到《许三观卖血记》里的某些设定。林父话不多,但句句都在点子上,带着话剧导演对结构、冲突和人物塑造的敏锐洞察。许愿能感觉到,这位严肃的长辈,正在用他熟悉和认可的方式,了解并接纳自己进入他的世界,进入这个家。

夜幕林黛玉终于回来了,带着一身排练后的疲惫和舞台上尚未完全褪去的清愁。看到许愿,那点清愁瞬间化开,眼眸亮了起来,嘴角弯起柔和的弧度。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前吃饭,气氛温馨。林母不停地给许愿夹菜,念叨着“写书费脑子,多吃点”。林父偶尔插一两句话,询问排练的情况。林妹叽叽喳喳说着学校里的事,炫耀着她的新裙子。灯光昏黄,饭菜的香气,家人的絮语,构成了一幅最寻常也最珍贵的市井画卷。

饭后,黛玉帮着母亲收拾碗筷。林妹在里屋写作业。林父照例泡上一杯浓茶,坐在藤椅里看报。许愿则打开他随身带来的那个鼓鼓囊囊的帆布书包,拿出厚厚一沓稿纸和几本翻得卷了边的参考资料,在书桌一角铺开属于他的战场。

1981年7月,许愿决定长期留在鞍山。陪伴,是他对林黛玉,也是对自己心意的郑重承诺。而陪伴的方式,除了生活点滴的浸润,便是将漫漫长夜,交付给笔尖与浩瀚的历史时空——《康熙大帝》的宏伟篇章,在这鞍山夏夜的小小书房里,正式拉开了抄写的帷幕。

白天的时间,大多属于林黛玉和她的排练场。许愿会去话剧团接她下班,两人并肩走过种满高大杨树的厂区道路,聊着排练的趣事,团里的八卦,或者只是安静地感受彼此的存在。

日子就在这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现实与历史的穿梭中,如溪水般静静流淌。许愿的稿纸一页页增厚,《康熙大帝》的故事在鞍山夏夜的灯光下,从顺治驾崩的惊天霹雳,写到少年天子在四大辅臣夹缝中的隐忍成长,写到鳌拜专权、朝堂倾轧的惊心动魄。他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深度挖掘,对宫廷斗争和市井百态的生动描摹,渐渐在笔端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

转眼到了九月。

一个排练结束得稍早的傍晚,许愿和林黛玉没有直接回家。两人推着自行车,沿着219公园慢慢走着。河水在夕阳下泛着粼粼金光,远处钢铁厂高耸的烟囱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柔和了许多。

“快写完顺治朝和鳌拜专权这段了。”许愿打破沉默,声音里带着完成一段征程的轻松,“接下来该是康熙真正亲政,智擒鳌拜的**了。”

“嗯。”林黛玉轻轻应了一声,侧过头看他,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眼神清澈而温柔,“这些天,看你写得那么投入,好像整个人都钻进了那紫禁城里。累吗?”

“累。”许愿坦诚地点头,随即笑了,笑容在夕阳里格外明朗,“但心里很满,很踏实。尤其是……”他停下脚步,转身面对她,目光深深地看进她的眼底,“尤其是在这里写,在离你这么近的地方写。感觉所有的字句,都有了落点。”

河面反射着最后一点碎金,跳跃在他们对视的目光中。四周很静,只有风吹过柳梢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的市声。

许愿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小玉微凉的手。她的手在他的掌心微微颤了一下,却没有抽离,反而轻轻地回握住了他,指尖传递着细微却坚定的力量。

“小玉,”许愿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郑重,“我们在一起吧。正式的,以结婚为目的的那种在一起。”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浪漫,只有最朴素的告白和最明确的指向。这是经历了漫长陪伴、共同沉淀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林黛玉的脸颊在夕阳余晖中迅速染上了一层动人的红晕,比舞台上任何胭脂都要明媚。她长长的睫毛垂下,又抬起,清澈的眼眸里漾开温柔而笃定的笑意。她没有丝毫犹豫,轻轻点了点头,声音虽轻,却像玉石落盘般清晰:

“好。”

一个字,轻若鸿毛,重逾千钧。它结束了长达数月的朦胧陪伴期,正式开启了一段以彼此未来为坐标的航程。夕阳将两人的影子在河堤上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