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83章 《我和我的祖国》

1980年9月27日的黄昏,林小曼几乎是拖着脚步回到南锣鼓巷的四合院,院门沉重的“吱呀”声在寂静的胡同里显得格外清晰。她身上还穿着歌舞团练功的湖蓝色练功服,额发被汗水濡湿贴在光洁的额角,往日里顾盼生辉的眼睛此刻盛满了疲惫和一种近乎焦灼的沉重。

“怎么了?”许愿放下笔,起身迎过去。

林小曼没说话,只是把手里攥得有些发皱的一张油印通知单塞到许愿手里,然后整个人像卸了力一样,重重地坐在旁边的榆木椅子上,端起许愿晾在桌上的半杯凉白开,“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许愿展开那张带着油墨味的纸:

紧急通知

为热烈庆祝国庆三十一周年,丰富广大一线工人精神文化生活,兹定于1980年10月1日上午9时,组织我团演职人员赴北京市炼焦化工厂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地点:炼焦化工厂工人礼堂(露天搭建)。

演出要求:

1. 突出主旋律,展现新时代工人阶级昂扬风貌;

2. 节目形式力求新颖、热烈、接地气,能引起工人同志共鸣;

3. 时间紧,任务重,全体演职人员务必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北京歌舞团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27日

通知下方,还用红笔潦草地加了一行小字:“小曼,你是骨干,务必拿出一个压得住场的新节目!独舞或新歌均可,要快!——团长

“团里今天下午紧急开会,”林小曼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不易察觉的颤抖,手指无意识地绞着练功服的衣角,“团长拍着桌子强调,这是政治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厂里那边,几千号人眼巴巴等着看新鲜好看的。可时间…太紧了!现扒现练一个新舞,根本来不及。老歌翻唱…工人们怕是要打瞌睡。” 她抬起头,望向许愿,那双总是灵动的杏眼里,此刻是前所未有的依赖和恳求,甚至带着点孤注一掷的意味,“许愿…帮帮我!再写一首歌!歌词要…要提气!要能唱到工人心坎里去!旋律要上口,要能让人跟着吼起来!”

许愿沉默了。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的轮廓。写歌?对于拥有后世记忆的他来说,旋律和词句或许就在脑海中盘旋。若此时再以“许愿”之名抛出一首注定会引发轰动的歌,尤其是在国庆节、在几千工人面前…后果难料。

林小曼看着丈夫沉默凝重的侧脸,眼中刚燃起的一点希冀之光,渐渐黯淡下去。她明白了。她垂下眼睑,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手指抠着桌沿,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低声说:“我…我明白。是我太着急了,谁也不能马上创作…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失落和自我责备。

许愿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走到妻子身边,温热的大手覆上她冰凉微颤的手背。

“别急。”他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道,“歌,我写。

林小曼猛地抬头,眼中充满困惑。

许愿的目光越过她的肩头,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壁垒:“明天,我跟你一起去团里上班。”

9月28日,清晨。北京歌舞团排练厅内,空气里弥漫着松香、汗水和一种大战将至的紧张感。演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节目,脸上难掩焦虑。团长背着手在厅里踱步,眉头拧成一个疙瘩,不时看看腕上的上海表。三天时间,要拿出一个镇得住几千炼焦工人的新节目,压力像山一样压在所有人心头。

林小曼领着许愿走进排练厅时,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许愿的身份在团里不是秘密,这位名作家突然出现在排练场,实在有些突兀。

“小曼,你竟然把许老师请来了”团长停下脚步,激动的看着许愿。

“团长,”林小曼深吸一口气,声音尽量保持平稳,“许愿同志…他有些关于新节目的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另外,可能需要王琴同志帮忙记录一下旋律。”

他点点头:“行!许愿同志,有什么想法尽管说!王琴,你配合一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许愿身上。他走到排练厅中央,那里空荡荡的,只有光滑的木地板反射着顶灯的光。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似乎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排练厅里异常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声。

许愿沉默了片刻,像是在积蓄某种力量,又像是在聆听只有他能听见的旋律。然后,他开口了。没有乐谱,没有乐器伴奏,只有他清朗而充满磁性的嗓音,带着一种深沉辽阔的情感,在安静的排练厅里流淌开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歌词朴实无华,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某种情感的闸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对脚下这片土地最具体、最深沉的眷恋——“高山”、“河流”、“炊烟”、“村落”、“车辙”,这些意象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真切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旋律舒缓而深情,如同涓涓细流,浸润心田。

排练厅里落针可闻。演员们脸上的焦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屏息的专注和眼底渐渐涌起的温热。王琴握着铅笔的手停在五线谱本上方,忘了落下。团长背在身后的手不自觉地放了下来。

许愿的声音继续流淌,情感层层递进: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母亲的脉搏”——这个比喻,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所有人的心房。祖国,不再是冰冷的政治符号,而是有着温热心跳、能与之依偎、能听其诉说的母亲!那份深埋心底的对家园的赤子之情,被这朴素而伟大的比喻瞬间点燃!

歌声陡然变得昂扬,如同积蓄已久的江河奔涌而出: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海与浪花”、“分担忧愁”、“分享欢乐”——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比喻成如此紧密、如此不可分割、如此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这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歌颂,而是发自肺腑的、平等的、相依为命的深情告白!旋律也随之变得开阔、激越,充满了磅礴的力量感和深沉的归属感。

最后,歌声在最高亢处深情收束: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最后一句“心中的歌”余音袅袅,仿佛带着无尽的眷恋和祝福,在排练厅里回荡,然后缓缓沉入一片震撼的寂静之中。

许愿唱完了。他微微喘息着,额角有细密的汗珠。他站在排练厅中央,像一个刚刚完成了一场心灵仪式的歌者。

排练厅里,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怔怔地看着他。演员们忘记了排练,伴奏们忘记了乐器,团长微张着嘴,忘了合上。角落里,王琴手中的铅笔“啪嗒”一声掉落在五线谱本上,她浑然不觉,只是死死地盯着许愿,眼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她的嘴唇微微哆嗦着,想要说什么,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几秒钟的死寂后,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猛然爆发!

“好——!!!”团长第一个吼了出来,声音嘶哑,带着巨大的激动和如释重负的狂喜,他用力地拍着巴掌,手掌拍得通红也浑然不觉。

“太棒了!!”

“我的天!这歌!这歌!”一个年轻的女演员激动得语无伦次,用力抓住旁边同伴的胳膊。

“听得我…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个老演员抹了把眼角,声音哽咽。

“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说得太对了!”乐队的一个小伙子喃喃自语,反复咀嚼着歌词,眼神发亮。

排练厅瞬间沸腾了!掌声、喝彩声、惊叹声、激动的话语声如同汹涌的海浪,几乎要掀翻屋顶!所有人都被这短短几分钟的歌声彻底征服了!它不仅是一首歌,更像一道惊雷,劈开了所有关于“新节目”的焦虑和迷茫,点燃了每个人心中那份最深沉、最滚烫的家国情怀!

王琴猛地站起身,甚至带倒了身后的凳子。她顾不上扶,几乎是冲到许愿面前,手里紧紧攥着那本只记了开头的五线谱本,声音因为激动而尖锐颤抖:“许愿同志!这歌!这歌叫什么名字?!快!快告诉我!我要把它记下来!一个音符都不能错!” 她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眼神炽热得像是要燃烧起来。

林小曼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被激动人群包围的丈夫,看着他沉静面容下那双闪烁着光芒的眼睛,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模糊了视线。她知道,他再次在无形的枷锁下,用另一种方式,点燃了火种。这首歌,必将如同燎原之火,在三天后的炼焦炉前,在数千名工人的心中,燃起惊雷!

许愿的目光穿过激动的人群,与妻子含泪带笑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他轻轻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喧嚣,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回答了王琴的问题:

“这首歌,叫《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王琴喃喃重复着,眼神愈发晶亮,猛地低头,铅笔在五线谱上疯狂地舞动起来,仿佛要将这瞬间喷薄而出的情感和旋律,永远镌刻在纸页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