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224章 希望之种,遍洒华夏

1997年1月20日,上海·市教育局会议室。

会议室里许愿坐在上首位置,相较于近二十年前南锣鼓巷那个青涩的作家,如今的他更显沉稳儒雅,眉宇间是岁月沉淀下的从容与开阔。坐在他身旁的是上海市教育局的主要领导。

会议由分管基建和财务的副局长周为民主持。他五十多岁年纪,戴着眼镜,声音洪亮有力:“许愿先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教育局,并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您慷慨捐赠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援建希望小学的义举,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周局长的话音刚落,会议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许愿微微欠身,谦和地回应:“周局长,各位领导,言重了。我不过是尽了一个受益于时代发展的普通人应尽的一点心意。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能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这是我莫大的荣幸。”

周局长用力地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赏:“许先生过谦了。您这笔巨额捐赠,其意义远不止于资金本身,更在于您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作家、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所展现出的巨大社会责任感,这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示范效应!”

他示意工作人员将一份厚厚的规划材料分发给在座各位,然后详细阐述道:“经过我们与国家教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紧密协作,并结合全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份详尽的规划。计划使用您捐赠的这笔资金,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贫困县或贫困区,首批援建800所‘许愿希望小学’。”

周局长的手指在地图示意板上划过,语气坚定:“这800所小学的选址,我们已经过多轮核实,确保建在最需要的地方。建设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保证校舍质量,同时配套必要的教学设施。我们的目标是,让这800所学校,成为800颗希望的种子,在祖国最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规划非常周密,辛苦了。”许愿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完全同意这个方案。

周局长与其他几位领导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露出欣慰和感激的笑容。他郑重地承诺道:“请许先生放心!我们教育局将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全程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我们向您保证,也向全国人民保证,1997年2月1日,就在农历小年之前,这800所‘许愿希望小学’将在中国的大地上,同时破土动工!”

这个承诺铿锵有力,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这时,周局长语气变得更加亲切,提出了一个额外的请求:“许先生,我们还有一个不情之请。2月1日,第一所‘许愿希望小学’的奠基仪式,我们希望能邀请您亲自出席。地点初步定在安徽省六安地区金寨县的一个山村。那里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孩子们的上学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希望您能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您的到来,对孩子们是巨大的鼓舞。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上海的媒体随行报道,希望通过您的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许愿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应承下来:“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一定准时参加。”

会议在友好而充满希望的气氛中结束,许愿与教育局领导们紧紧握手。

1997年2月1日,安徽·金寨县·某山村

许愿在下飞机后,经过上海教育局工作人员陪同下,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个偏僻的山村。

村口一片相对平坦的坡地上,已经用石灰划出了学校的奠基轮廓。一面红色的横幅早已拉起,上面写着:“热烈庆祝金寨县首家‘许愿希望小学’奠基仪式”。虽然条件简陋,但现场却聚集了不少村民和闻讯赶来的乡亲自发前来,脸上都洋溢着期盼的笑容。

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名穿着各式各样、有些甚至显得单薄破旧冬衣的孩子们。他们的小脸冻得通红,但眼睛却异常明亮,手中都捧着自己用山间采来的冬青枝叶、野菊花(可能是晒干的)和不知名的浆果精心编织的小花环或花束,排着整齐的队伍,翘首以盼。

当许愿走下汽车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干部和教育局的领导迎上前去。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庄重地走到许愿面前,将手中那份代表山里孩子最朴素、最真挚谢意的小花束,高高举起,递到许愿手中。

“谢谢许愿叔叔!”

“谢谢您给我们盖新学校!”

“我们一定好好读书!”

孩子们用带着浓重乡音、却无比清晰的普通话,真诚地道谢。每一个孩子仰起的小脸上,都写满了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许愿弯下腰,郑重地接过每一份“礼物”,轻轻摸摸孩子们的头,眼眶不禁有些湿润。随行的《新民晚报》 和上海电视台的记者们,迅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幕。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定格了这寒冬里最温暖的画面。

奠基仪式简单而隆重。培土之后,许愿走到孩子们中间,蹲下身,和他们亲切地交谈起来。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许愿问一个看起来七八岁、脸蛋皴红的小男孩。

“我叫狗娃,十岁了。”男孩有些腼腆地回答。

“十岁了?在哪里上学啊?”

“在邻村的祠堂里,以前是……是放棺材的地方。”孩子的声音低了下去。

许愿的心被刺痛了一下,他继续温和地问:“那从你家到祠堂,要走多久的山路?”

狗娃想了想,伸出两根手指,又弯下一根:“天不亮就走,要走……一个半钟头。下雨天路滑,更久。”

许愿沉默了片刻,又转向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你呢,小姑娘,上学远不远?”

小姑娘用力点头:“远!要翻两个山头呢。冬天黑得早,放学回家有时候天都黑了,我娘怕我被狼叼走,天天到半山腰接我。”她天真无邪的话语,却让周围的大人们听得心酸不已。

这些真实的对话,远比任何报告都更具冲击力。许愿深深感受到,自己捐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为这些孩子们扫除求学路上的艰险,为他们点燃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灯。

几天后,《新民晚报》及全国多家主流报纸,均在显要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报道。

报道的标题格外醒目:《亿元反哺教育,大爱润泽深山——着名作家、企业家许愿捐建八百所希望小学工程全面启动》

报道配发了多张大幅照片:许愿在金寨山村接过孩子献花时温和的笑容;他与孩子们交谈时专注的神情;山区孩子走在崎岖上学路上的背影;以及那张划着白线的奠基场地。

报道详细介绍了许愿捐赠一亿元巨款的初衷、800所希望小学的规划分布,以及2月1日全国同步动工的盛况。文章着重描写了金寨奠基仪式的感人场景,特别是孩子们质朴的感谢和那些关于遥远上学路的、令人心疼的对话。

报道最后写道:“从笔下描绘人间烟火的作家,到股海搏击成就斐然的企业家,许愿先生始终未曾忘记肩上的社会责任。此次倾力捐助教育,不仅将切实改善数以万计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习环境,更以其榜样的力量,向社会传递了‘财富源于社会,当回报社会’的积极信号。这八百所‘许愿希望小学’,如同八百座灯塔,必将照亮无数寒门学子的前程,为国家的未来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报道一出,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许愿的善举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确实带动了新一轮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向希望工程捐款的热潮。

在上海陆家嘴房子里里,妻子龚雪,将刊登着报道的报纸轻轻放在茶几上,又想起丈夫描述的山区孩子的艰辛,轻声对许愿说:“这件事,做得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