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124章 专业作家聘任合同制

一九八六年四月初的北京,前门东大街十号,北京作家协会那栋灰扑扑的苏式老楼里,却弥漫着一种与窗外气候截然不同的、躁动不安的热度。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呛人的烟味混合着陈旧家具和印刷品的味道。改革的气息,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在这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合同制——这个带着南方特区海腥味儿的新词,终于刮进了这方曾经代表着铁饭碗和体制荣耀的殿堂。围坐在长条会议桌旁的作家们,脸上表情各异:有跃跃欲试的兴奋,有深陷焦虑的愁苦,有冷眼旁观的审慎,更多的是茫然无措。每月固定发放的工资、医疗报销的蓝本本、按级别分配的住房……这些曾经坚不可摧的保障,似乎正在这“改革”、“搞活”的口号声中,变得摇摇欲坠。

许愿坐在靠窗的位置,安静地听着作协领导宣读那份《关于试行专业作家聘任合同制的若干规定》。条款清晰,也冰冷:两年一签,每年需在省市级以上报刊社发表或出版不低于十五万字的文学作品。完成指标,方可续聘,享受每月一千元的生活补贴及尚存的有限福利;完不成,则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自谋生路。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嗡嗡声。十五万字!对于不少习惯于“十年磨一剑”或者倚仗体制悠闲创作的作家来说,这不啻于一道紧箍咒。抱怨声、叹气声、低声的议论交织在一起。

许愿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却也在默默掂量。十五万字,对他而言不算难以逾越的高峰,但这确是一道明确的界限,将以往的“国家干部”身份,清晰地划定为“合约乙方”。时代的浪潮,正以这种方式,冲刷着每一个人的立足之地。

会议结束后,人群并未立刻散去,许多人围在作协秘书长身边,急切地询问着细节,试图在冰冷的条文里寻找一丝柔软的缝隙。许愿则被工作人员引到了隔壁的小办公室。

推开门,叶冰如已经坐在里面了。她鬓角已添了些许白发,但那双透过镜片的眼睛,依旧锐利有神,只是此刻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她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

“小许,坐。”她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是熟悉的干脆,却也比平日多了些郑重。

许愿依言坐下。

叶冰如将一份打印好的合同推到他面前,又递过来一份单独的打字文件:“这是统一的聘任合同,你看一下。重点看这条,每年十五万字的创作指标,省级以上刊物或出版社,以版权页印数为准。”她语速很快,公事公办。

许愿迅速浏览着条款,和他刚才听到的并无二致。

“至于这个,”叶冰如的手指点了点那份单独的文件,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内部通气的意味,“是作协党组特批的,针对有突出贡献的作家的补充生活补贴协议。你因为连续两届获得茅盾文学奖,影响力卓着,所以……”她顿了顿,清晰地说道,“每月可以领取两千五百元的生活补贴。”

两千五百元!这个数字让许愿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在普通月薪几十元的八十年代中期,这无疑是一笔惊人的巨款,远超那象征性的基本生活费。它代表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优渥,更是一种极高的、用奖项和市场证明了的身份认可。

叶冰如仿佛没看见他细微的反应,继续道:“另外,考虑到你长期在上海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作协还特批了每年五千元的差旅费补贴,实报实销,方便你往来京沪和采风。”她抬起眼,目光透过镜片,牢牢锁住许愿,“许愿啊,”她的语气缓和下来,带上了一丝长辈般的语重心长,“给你的这个待遇,是目前所有签约作家里独一份,最好的。党组会上,我是拍了胸脯的。”

她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两年内,我就是负责评审你合同执行情况的核心评审委员会成员。你小子,”她嘴角似乎弯了一下,又立刻绷紧,“要是给我掉链子,不好好写,拿不出够分量、对得起这待遇的作品,我可真敢在会上第一个提议,把你的这些特殊待遇,一项一项,全都拿掉!到时候,你可别怪叶姐我不讲情面!”

这哪里是叮嘱,分明是最严厉的鞭策和最直接的警告,包裹在看似强硬的话语里。许愿看着叶冰如眼中那份混合着期待、担忧和不容退缩的坚决,心中了然。这不是交易,这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更高标准的要求。

他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带着玩笑意味的郑重:“叶姐,您放心。作品每年都会有,只会多,不会少。”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老本行,不敢丢。本来还想在北京多待两天,会会朋友,既然您今天都这么提了,那我看来得抓紧买票,赶紧回上海我那亭子间趴着写去了。不然,到时候您真把我补贴掐了,我连烟钱都没着落,那可真是要了命了。”

叶冰如被他这副“叫苦连天”的样子逗得终于绷不住,笑骂了一句:“滑头!跟我这儿耍贫嘴!赶紧滚回你的大上海写你的大作去!” 但眼里的笑意和满意却是藏不住的。她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早已不是当年招待所里那个需要她处处维护的青涩作者了。他的承诺,比任何合同条款都更可靠。

离开作协大楼,风依旧带着寒意,但许愿的心头却是热的。那份补充协议和叶冰如的话,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他心里激起的不是安逸,而是更强烈的创作冲动和一份无形的压力。每月两千五百元,每年五千元差旅费,这是作协能给出的最大诚意,也是一个需要他用更出色的作品去填满的期待。

他没有犹豫,径直去了北京站,买了一张最近发往上海的火车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