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107章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1982年12月15日的北京,巍峨的人民大会堂在冬日的阳光下,琉璃瓦顶熠熠生辉,台阶上铺着长长的红毯,一直延伸到那扇象征着至高荣誉的厚重门扉前。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即将在此揭幕。

能容纳六百多人的宴会厅灯火辉煌,暖意融融。巨大的水晶吊灯将柔和而明亮的光线洒满每一个角落,深红色的丝绒座椅排列整齐,雪白的桌布上摆放着精致的瓷器和鲜花。人头攒动,鬓影衣香。老一辈作家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或呢料大衣,神情庄重;中青年作家则多穿着新潮些的西装或夹克,眼神里充满期待与锐气。低沉的交谈声、偶尔爆发的爽朗笑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时代乐章。

许愿穿着一身合体的藏青色中山装,坐在靠前的位置。他身边是出版社的叶冰如编辑,她今天特意穿了件绛紫色的丝绒旗袍,显得格外郑重。叶冰如低声向许愿介绍着入场的重量级人物,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当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心跳声在寂静中清晰可闻。

颁奖过程庄重而充满悬念。当评委主席用沉稳有力的声音,连续三次念出同一个名字时,会场陷入了短暂的、难以置信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如同汹涌的海潮,一浪高过一浪,几乎要掀翻大会堂的穹顶!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牧马人》——作者许愿!”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作者许愿!”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作者许愿!”

三道追光灯柱,如同命运的权杖,精准地、牢牢地锁定在同一个身影上。许愿在巨大的声浪和炽热的光束中站起身。六百多道目光聚焦于此,有震惊,有赞叹,有审视,有纯粹的祝福。他深吸一口气,步履沉稳地走向那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每一步,都踏在红毯上,也踏在中国当代文学崭新的里程碑上。

三座造型古朴厚重、以茅盾先生侧面浮雕为标志的青铜奖杯,在灯光下闪烁着沉静而威严的光芒。当许愿从评委主席手中接过第三座奖杯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压在他的臂弯,也压在他的心头。这不是简单的荣誉叠加,而是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学高峰被一人征服的象征。

“许愿同志,”评委主席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带着由衷的敬意,“你用《牧马人》抚慰了一个时代的伤痕,用《许三观卖血记》刻画了底层生命的坚韧与尊严,用《钟鼓楼》凝固了古都北京的市井精魂。三部作品,三种维度,展现了你作为作家非凡的广度、深度与力量。一人独揽三座茅盾文学奖,这是评委会对你卓越成就的最高认可,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恭喜你!”

掌声再次如同风暴般席卷全场,带着由衷的惊叹与敬意。

走下舞台,许愿立刻被热情的同行们包围。陕西汉子路遥,带着《人生》的泥土气息,用力握住许愿的手,眼神真挚而炽热:“老弟!了不得!真给咱写小说的长脸!《平凡的世界》我还在磨,你这三座大山压下来,我这肩膀可得再练练!” 他洪亮的嗓门引来一片笑声。

以《班主任》震动文坛的刘心武也挤了过来,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学者式的探究和由衷的佩服:“许愿,你这三部作品,题材风格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从草原到江南,再到皇城根下,你笔下的中国,既辽阔又深邃。改天一定好好向你讨教创作心得!” 其他如张洁、谌容、王蒙等文坛中坚力量也纷纷上前祝贺,一时间,许愿身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充满敬意与探讨氛围的核心。

闪光灯如同密集的闪电,不断在他眼前亮起,记者们争相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许愿的名字,连同他那史无前例的“三冠王”成就,在这一刻,穿透了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整个中国文坛的上空。他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颁奖典礼的华彩乐章终于落幕。拒绝了后续的庆功宴邀约,许愿和龚雪悄然离开了被镁光灯和赞誉包围的中心。

“累了吧?”龚雪轻声问,递过一个保温杯,“喝点热水。”

许愿接过杯子,摇摇头,目光望向窗外飞逝的街景:“还好。就是……像做了一场盛大的梦。”

龚雪了然地点点头,没有多言,只是将手轻轻覆在他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来,无声胜有声。

车子驶入熟悉的南锣鼓巷,停在那座朱漆大门前。推开院门,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熟悉的、属于家的气息。院中的海棠树落尽了叶子,枝桠在月光下勾勒出遒劲的剪影。正房的灯亮着,晕黄的灯光透过玻璃窗,在院子里投下温暖的光块,驱散了冬夜的寒意。

书房里,三座茅盾文学奖杯被龚雪仔细地擦拭过,并排摆放在花梨木书案最显眼的位置。青铜的质感与温润的木纹交相辉映,沉静地诉说着无上的荣耀。案头那盏熟悉的绿色玻璃罩台灯亮着,柔和的光线下,是许愿尚未完成的新作手稿。龚雪安静地坐在一旁,翻看着一本杂志。

许愿站在书案前,凝视着那三座奖杯,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杯身和上面镌刻的“茅盾文学奖”字样。白天的喧嚣与掌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但此刻,书房里只有台灯电流细微的嗡嗡声和龚雪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一种巨大的平静与真实的幸福感,如同暖流,缓缓充盈了他的心间。这里,才是他精神的锚地。

“想吃点什么?”龚雪放下杂志,抬头问,“我去下碗面?”

“阳春面就好。”许愿回头,看着她灯光下温婉的侧脸,心头一片柔软,“加个荷包蛋。”

厨房里很快传来熟悉的声响:铁锅碰撞炉圈的声音,水沸腾的咕嘟声,碗筷轻微的叮当。不一会儿,龚雪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进来。清亮的汤底,细白的龙须面,碧绿的葱花,金黄的荷包蛋卧在中间。简单的食物,散发着最诱人的家的味道。

两人就着书案,在台灯温暖的光晕下,安静地吃着面。谁也没有提白天那轰动文坛的盛事,仿佛那只是窗外掠过的一阵风。只有碗筷偶尔的轻碰和吸溜面条的声音,交织成这冬夜里最熨帖的旋律。书房角落那台红灯收音机,不知何时被龚雪打开了,调到很小的音量,正播放着一首舒缓的《乡恋》,李谷一清甜的嗓音在寂静中低回婉转。

这平凡而温暖的日常,像一剂良药,将白日里被巨大荣誉冲击得有些漂浮的心,稳稳地拉回了地面。

四合院里安静地住了几天。许愿推掉了几乎所有的采访和应酬,只是和龚雪一起,像最普通的夫妻一样,去副食店排队买冬储大白菜,去胡同口小铺子打酱油,或者裹着厚厚的棉袄,在落尽叶子的什刹海边散步。看冰面上嬉戏的孩子,看岸边抖空竹的老人。冬日的阳光清冽,空气寒冷,心却无比踏实。

几天后,他们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返回上海的家。硬卧车厢里,车轮撞击铁轨发出规律而有力的“哐当”声。龚雪靠窗坐着,望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萧索的华北平原。许愿则靠在上铺,闭目养神,脑海里却并非一片空白。那三座奖杯的光芒渐渐沉淀下去,化作了更深沉的动力。

“想什么呢?”龚雪轻声问,递上来一个削好的苹果。

许愿睁开眼,接过苹果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弥漫。他看着龚雪在车窗映照下格外柔和的眉眼,笑了笑:“在想……该写点新东西了。”

龚雪也笑了,眼波流转:“好啊。厂里也在跟我谈一个新剧本,讲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挺有意思。咱们都写点新东西。”

许愿点点头,目光重新投向车窗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