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101章 和龚雪观看《许三观卖血记》

谢晋嘴角勾起一丝了然的笑意,拍了拍许愿的肩膀,声音洪亮地打破了放映室的安静:“小许,发什么呆呢?来来,给你介绍个人!”他不由分说地拉着许愿起身,径直走到那女子面前。

龚雪闻声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站起身。近距离看,她的五官更为精致,皮肤白皙得近乎透明,眼神清澈,带着一种未经尘嚣浸染的纯净感,气质沉静温婉,如同空谷幽兰。

“龚雪同志,刚调来咱们厂的优秀演员!”谢晋热情地介绍,随即转向龚雪,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推崇,“这位是许愿同志!我拍的《牧马人》、《许三观卖血记》,原着小说都出自他的笔下!了不起的大作家,北京作协的专业作家!” 谢晋的声音在安静的放映室里回荡,“大作家”三个字咬得格外清晰。

龚雪眼中瞬间掠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清澈的、带着敬意的笑意。她落落大方地伸出手:“许愿同志,您好!久仰大名。您的《牧马人》我读过好几遍,每次读心里都沉甸甸的,又暖烘烘的。没想到今天见到您本人了。”

许愿握住她的手,触感微凉而柔软:“龚雪同志,你好。谢导过奖了。你的表演我看过,《祭红》里的程莹,那份隐忍和爆发力,让人印象深刻。” 他并非客套,龚雪在1979年电影《祭红》中饰演的陶瓷艺人程莹,将人物命运沉浮中的坚韧与悲情演绎得丝丝入扣,那份含蓄而富有张力的表演,确实给当时刚崭露头角的她赢得了广泛关注。

龚雪有些意外地笑了,笑容清浅,却如微风拂过湖面:“那都是几年前的事了,许老师过誉了。” 她自然地用了“老师”这个在文艺圈里对尊长或敬重者的称呼。

“哎,什么老师不老师的,都叫名字!”谢晋在一旁大手一挥,“小许,小龚,都是年轻人,以后多交流!小龚刚来,对电影创作正有股子钻劲儿;小许呢,写东西那眼睛毒得很!你们聊聊,肯定有火花!”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许愿一眼,哈哈笑着走开了,留下两人站在放映室略有些局促的光影里。

初次见面的寒暄之后,交集似乎顺理成章。因为《许三观卖血记》后期制作进入关键阶段,谢晋常请许愿来厂里看样片、提意见。龚雪作为厂里的新锐力量,也常被谢晋叫来参与讨论,美其名曰“学习”。有时是剪辑室狭小的空间里,对着闪动的画面讨论某个情节的情绪浓度;有时是在厂区那几棵大梧桐树下,争论许三观某个眼神的解读;有时是谢晋攒的小饭局,几杯黄酒下肚,话题便从电影艺术扯到人生百态。

许愿发现,龚雪并非外表那般柔弱。她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见解独到,带着对角色和人性深刻的体察。她对文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谈起《许三观卖血记》里那些看似平实却力透纸背的细节,眼中会闪动着专注而动人的光。她尤其对许玉兰这个角色有共鸣:“许玉兰的坚韧都在骨头缝里,不是喊出来的。她骂街也好,护犊子也好,都是为了在那苦日子里,把一家人囫囵个儿地护住,像老母鸡一样。” 她的解读精准而充满温度,常常让许愿这个原作者都感到惊喜,仿佛看到了自己笔下人物未曾完全挖掘的侧面。

龚雪也渐渐发觉,这位名动全国的“大作家”,身上没有一丝骄矜之气。他倾听时很专注,眼神沉静,带着一种能让人安下心来的力量。他谈论创作时,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像在描述自己亲手抚摸过的、带着体温和泥土气息的生活本身。他的见解犀利,却包裹在温和的表达里。偶尔,在她对某个表演细节感到困惑时,他寥寥数语的点拨,竟能让她豁然开朗。

一种基于专业欣赏和彼此理解的熟稔,如同初夏的藤蔓,在胶片、剧本和梧桐树影的间隙里悄然滋长。他们开始习惯在厂里相遇时点头微笑,习惯在讨论结束后自然地并肩走一段路,聊些电影之外的话题——新上映的译制片,书店里难觅的外国小说,或者弄堂深处哪家生煎馒头味道最正。话题不深,却自然熨帖。

时间滑到1982年6月15日。《许三观卖血记》全国公映的日子。

傍晚,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人头攒动。大幅的手绘电影海报贴在显眼位置——海报中央是朱时茂饰演的许三观,背微微佝偻,眼神沧桑而坚韧,身后是影影绰绰的、如同水墨渲染般的江南水乡背景,海报下方一行大字:“谢晋导演扛鼎之作,许愿原着改编,直面苦难人生的不屈颂歌!” 购票窗口排起了长龙,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热切。

许愿和龚雪避开喧闹的正门,从侧边的小门进入影院。龚雪戴了顶宽檐帽,压低了帽檐。两人找到位置坐下——是谢晋特意留的,位于中间偏后的好位置。灯光暗下,放映机光束投射在银幕上,熟悉的龙标片头音乐响起。

随着剧情的展开,放映厅里的气氛渐渐沉凝。朱时茂饰演的许三观,将那个在时代巨轮碾压下,一次次靠卖血来维系家庭、守护尊严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份卑微中的坚韧,麻木下的温情,绝望里的挣扎,通过大银幕被无限放大,直抵人心。当银幕上,许三观为了给儿子一乐治病,拖着虚弱的身体再次走向血站,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自己的血缓缓流入粗大的针管,脸上那混合着麻木、痛苦和一丝卑微希望的复杂表情被特写镜头捕捉时,放映厅里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抽泣声和手帕擦拭眼泪的窸窣声。

龚雪看得极其专注,身体微微前倾。当演到许玉兰(丛珊饰)在得知丈夫又一次卖血后,没有哭天抢地,只是默默地煮了一碗放了猪油渣的阳春面,端到许三观面前,两人在昏黄的灯光下默默无言地对坐着吃面时,龚雪放在膝上的手,无意识地攥紧了。许愿侧过头,在银幕光线的明灭中,看到她长长的睫毛上挂着细小的水珠,正随着她眨眼的动作轻轻颤动。她的侧脸在光影中显得无比柔和,又带着一种被深深打动的、沉浸式的哀伤。

许愿的心,也被银幕上的故事和自己的文字重新淬炼了一遍。这是他笔下的人物,他创造的世界,但当它们以影像的方式如此鲜活、如此有冲击力地呈现在眼前时,那种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朱时茂和丛珊的表演,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更丰富、更立体、更令人心碎的血肉。他感到一种奇异的满足,又有一种被掏空般的疲惫。

影片结束,灯光大亮。银幕上滚动着演职员表,激昂又带着悲怆余韵的主题音乐还在回响。观众们久久没有离场,许多人红着眼眶,低声议论着,沉浸在巨大的情感冲击中。

龚雪轻轻呼出一口气,仿佛才从那个沉重的故事里挣脱出来。她转过头,看向许愿,眼睛还带着未褪尽的湿意和红晕,声音有些微哑:“许老师……拍得太好了。比小说……更让人喘不过气。” 她的眼神复杂,充满了对作品的敬意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共情,“朱老师演的许三观,丛珊姐的许玉兰……他们把那种苦难下的光,演活了。那种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抵抗。”

“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抵抗……”许愿低声重复着这句话,看着龚雪眼中尚未干涸的泪光和那份纯粹的感动,心中某处被轻轻触动。他点了点头,声音低沉:“是啊,谢导和演员们,给了他们更真实、更有力的生命。这血……流在银幕上,比流在纸上,更痛,也更……有力量。”

两人随着人流缓缓走出影院。夏夜的微风拂过,带着白天的余热和梧桐树叶的沙沙声。马路上依旧车水马龙,霓虹初上,城市的喧嚣似乎与刚才影院里那个沉重的世界格格不入。

“去吃碗小馄饨吧?”许愿提议,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仿佛想用这市井的烟火气,驱散心头那过于浓重的悲悯,“我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开到很晚。”

龚雪有些意外,随即欣然点头,帽檐下的眼睛弯了起来:“好呀,正好……有点饿了。” 她没说出口的是,她也需要一点温暖实在的东西,来安放此刻被电影搅动得难以平静的心绪。

他们没去灯火辉煌的大饭店,而是拐进了一条僻静的弄堂。弄堂深处,一盏昏黄的白炽灯下,支着个小小的馄饨摊。几张简陋的木桌木凳,锅里翻滚着热气腾腾的骨头汤,香气四溢。老板是个精瘦的老头,动作麻利。

两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端上来。薄如蝉翼的皮,透着粉嫩的肉馅,清亮的汤上飘着翠绿的葱花和几滴金黄的猪油。龚雪小心地吹着热气,舀起一个送入口中,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孩子气的笑容,方才在影院里的沉重似乎被这口热汤驱散了不少。

许愿看着她,昏黄的灯光下,她卸下了银幕上的光环,也褪去了平日那份清冷的距离感,显得格外真实而生动。他想起谢晋的话,想起胶片上流淌的血痕和她睫毛上的泪光,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

“谢导之前提过,”许愿放下勺子,看着龚雪的眼睛,语气认真,“他手里有个本子,讲江南小镇上一个丝绸世家的故事,里面的女主角……性格很复杂,既有水乡女子的柔韧,又有破茧成蝶的烈性。他觉得……你或许能理解那个角色。”

龚雪舀馄饨的手顿住了,抬眼看向许愿,清澈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惊讶和思索的光芒:“谢导的新本子?” 她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慢慢咀嚼着口中的馄饨,似乎在消化这个消息,也似乎在掂量着许愿话语中那未尽的深意。昏黄的灯光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长长的睫毛垂着,掩住了眼底翻涌的思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