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117章 《故乡面和花朵》

绿皮火车沉闷的汽笛声撕裂了上海老北站清晨湿冷的空气,像一声悠长而疲倦的叹息。站台上人头攒动,弥漫着煤烟、汗味和廉价香烟的气息,穿着各色棉袄、提着大包小裹的人们行色匆匆。许愿将最后一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塞进车厢门,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行李架,确认龚雪的帆布旅行袋和装着剧本、水杯、换洗衣物的网兜都安稳地卡在角落里。

“到了惠安,安顿下来就给我打座机。”许愿隔着车窗,看着坐在靠窗位置上的龚雪,声音透过玻璃有些模糊,“那边靠海,湿气重,晚上睡觉把被子掖好。”

龚雪的脸庞在车窗后显得有些小,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风衣,围巾松松地绕在颈间,对着许愿用力点头,嘴唇无声地开合:“知道啦!你也照顾好自己,还有妈和宝宝。” 她指了指放在小桌板上的铝制饭盒,“妈一早起来烙的糖饼,还有你爱吃的酱菜,都放里面了。”

许愿的目光落在那个熟悉的、磕碰出几处凹痕的旧饭盒上,心头一暖。昨夜几乎没怎么合眼,龚雪从片场风尘仆仆赶回来,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家里的事:母亲的高血压药快吃完了,得记着去静安区中心医院配;宝宝这几天有点厌奶,辅食可以多加点蛋黄;天凉了,书房朝北的窗户得找时间再糊一遍窗缝……琐碎得如同水滴,却汇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溪流。此刻,看着妻子清亮眼底下的淡淡青影,看着那饭盒,再想到她即将踏上漫长旅途去往陌生的惠安渔村,一种混杂着心疼与不舍的情绪沉甸甸地压在胸口。

“呜——”

又一声汽笛长鸣,尖锐得刺耳。列车员挥舞着绿色小旗,大声催促着站台上送行的人后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开始变得急促。

“快开车了!回去吧!”龚雪用力朝他挥手,脸上努力绽开一个安抚的笑容,眼角却微微泛红。

许愿后退几步,看着绿色的车厢缓缓启动,速度越来越快。龚雪的脸庞在窗口一闪而过,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只留下两条冰冷的铁轨,伸向灰蒙蒙的远方,如同两条割裂现实的线。站台上瞬间空了大半,喧嚣迅速退潮,只剩下零星的旅客和满地的瓜子壳、废纸屑。深秋清晨的风毫无遮拦地吹过站台,带着黄浦江特有的水腥气和铁轨的锈蚀味,钻进许愿的领口,让他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藏青色呢子外套。一种巨大的、冰冷的空寂感,如同这空旷的站台,瞬间将他包围。

他站了很久,直到站台上彻底冷清下来,才转身,脚步有些沉重地汇入出站的人流。

推开位于静安寺附近弄堂深处的家门,一股熟悉的、混合着奶香、饭菜香和淡淡药味的暖意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气。客厅里,龚雪的母亲正抱着刚睡醒的外孙在轻轻拍哄。小家伙咿咿呀呀地挥着小手,黑葡萄似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进门的许愿。

“回来啦?小雪上车了?”龚母压低声音问,脸上带着关切。

“嗯,走了。”许愿点点头,走过去,忍不住伸手轻轻碰了碰儿子柔嫩的脸颊。小家伙立刻咧开没牙的小嘴,朝他咯咯笑起来,纯净的笑容像一道光,短暂地驱散了心头的阴霾。

“惠安可不近呐,”龚母轻轻叹了口气,“这孩子,刚回来凳子都没坐热,又跑那么远。”她小心地把孩子放进摇篮,盖上小薄被,“你累了吧?早饭在锅里热着,我去给你端。”

“妈,我自己来。”许愿连忙说,看着岳母花白的鬓角和眼角的皱纹,心头涌起歉意。龚雪不在家,照顾孩子和操持家务的重担,又全落在了老人肩上。

厨房的小方桌上,一碗熬得浓稠的白粥,一碟淋了香油的酱瓜,还有两只温热的豆沙包。许愿默默吃着,味同嚼蜡。耳朵里似乎还残留着火车汽笛的尖啸和车轮碾过铁轨的轰鸣,眼前晃动着龚雪在车窗后挥手的剪影。惠安,那个陌生的、地图角落里的渔村,此刻仿佛成了遥不可及的存在。片场工作的辛苦、离家的孤寂、水土的不服……种种担忧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

吃完早饭,安顿好孩子,龚母也回自己房间小憩。家里彻底安静下来。许愿走进书房。

这间朝北的小屋,是他避世的港湾。靠墙的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他出版的作品样书:《牧马人》、《三体》三部曲、《钟鼓楼》……深色的书脊在窗外透进的微光里沉默着。书桌临窗,窗外是邻居家爬满枯藤的斑驳山墙,几根光秃秃的电线切割着灰白的天空。桌面上摊着几张稿纸,上面只有零星的几个词句,是他前几日试图开始新作时留下的痕迹,此刻却像干涸的河床,毫无生气。

他拉开椅子坐下,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桌面。龚雪在火车上摇晃,奔向一个充满咸腥海风和陌生方言的地方。而他自己,则被留在了这间熟悉的书房里,面对着空白的稿纸。

该写点什么呢?

一个念头固执地盘旋着。

他需要一个新的故事,一个能让他沉溺其中,暂时忘却分离焦虑的故事。一个能承载此刻复杂心绪的容器。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目光逡巡。手指掠过那些熟悉的书名,却始终找不到那个能瞬间击中他心灵的契合点。他需要一种更厚重、更荒诞、更扎根于泥土又直指苍穹的文字,一种能容纳他此刻漂泊感与对“家”之复杂眷恋的表达。

目光最终停留在书架最底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他平时收集的、尚未正式出版的文稿或民间流传的打印稿。他蹲下身,手指在纸堆里翻找,带起细微的尘埃。终于,他抽出了一沓厚厚的、用牛皮纸包裹着的打印稿。纸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卷曲磨损,散发着陈年纸张特有的微酸气息。牛皮纸封面上,是手写的、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的标题:

《故乡、面和花朵》

许愿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许愿猛地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拉开抽屉。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刀刀崭新的、印着浅绿色格子的稿纸。他取出一大摞,放在书桌空出来的那半边。又拧开那瓶英雄牌蓝黑墨水,深深吸了一口那熟悉的、带着金属气息的味道。

姥爷去世的那一年,我十六岁。爹从三百里外的煤矿上赶回来奔丧,肩上扛着一个鼓囊囊的尿素袋子,里面除了他的铺盖卷,还有半袋子雪白的面粉。那是矿上发的劳保,爹舍不得吃,一路背了回来……

许愿的目光被牢牢吸住。开篇扑面而来的,就是最底层的生存挣扎与最朴素的亲情牵绊。那袋跨越三百里路、沾满父亲汗水的面粉,那场在贫穷乡村里举行的仓促葬礼,那弥漫着尘土、汗臭和劣质纸烟味道的空气……如此真实,如此沉重,又如此荒诞地直指生活的本质。

他继续往下读。刘震云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像一把钝刀子,不紧不慢地割开生活表面的平静,露出底下盘根错节的**、麻木、狡黠和无可奈何的悲凉。故事在“我”(杨百顺)的视角下展开,他为了生存,为了寻找一个能“说得着话”的人,被迫一次次离开故土,改名换姓,在民国乱世里辗转漂泊,杀过猪,破过竹,挑过水,信过教,甚至被拉过壮丁……他的足迹踏遍延津、新乡、汲县、开封、洛阳、西安,如同无根的浮萍,在命运的洪流中跌宕沉浮。每一次的出走与归来,都伴随着希望与幻灭的交织,故乡成了一个既想逃离又无法割舍的精神符号。

许愿读得忘记了时间。那些鲜活的人物和荒诞却无比真实的情节,却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为了半碗面汤就能痛哭流涕的剃头匠老裴;把传教当成生意的意大利神父老詹;因为一句闲话就结下世仇的杨家和李家;在逃亡路上偶遇、因一碗羊肉烩面而短暂相依为命的寡妇吴香香和她的情人……

这些挣扎在历史缝隙与生活泥淖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轨迹在刘震云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调下铺展开来,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感和无法言说的悲悯。他们的“寻找”——寻找一口饱饭,寻找一个安身之所,寻找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在这片古老而苦难的土地上,显得如此卑微又如此悲壮。

这哪里仅仅是一个民国故事?这分明是一面映照人性永恒的镜子,一曲关于“出走”与“归来”、“言说”与“孤独”的深沉悲歌。

许愿的手指停在一页稿纸上。上面有这样一段话: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一种强烈的冲动在胸中激荡,几乎要破腔而出。

他需要抄写它。

不是简单的誊录,而是一种仪式,一种对话,一种将自己彻底浸入这片文字汪洋、去感受那无处不在的“寻找”与“孤独”的方式。

许愿铺开第一张稿纸,拿起钢笔,吸饱了墨水。笔尖悬停在纸页上方,微微颤抖,如同即将叩响命运之门的鼓槌。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刘震云笔下那片尘土飞扬的中原大地,那场仓促的葬礼,那袋跨越三百里路的面粉,以及无数个在命运洪流中挣扎、寻找着“说得着”的孤独灵魂。

笔尖落下,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庄重,在稿纸顶端正中央的位置,清晰地写下:

第一章 姥爷死的那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