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 > 第96章 府试(四)

陈远文刚躺下一刻钟,小院门口就有了动静,他一咕噜爬起来,果然看到刚进门的陆笙和黎湛,两人看起来有点疲惫,但是衣服还算整洁,身上也没有淋湿的痕迹。

陈远文关心地道:“你们两位没事吧?号舍没漏雨吧?”

陆笙点点头道:“没事,我的号舍还算结实,没有漏雨,只是我的号舍在风口位置,雨被斜着吹了进来,我一直撑着油布不敢松手,等后面风雨小了后才继续做题,所以耗费了很多时间,幸好在酉时二刻的交卷时间前全部完成了。”

黎湛则一言难尽地道:“我那边有点惨,屋顶有点漏雨,我只能全程躲在油布下保护我的笔墨纸砚和卷子,最后看时间不多,只好用头顶着油布,艰难地做题,字体优美就不用指望了,能够在交卷时间前完成整张卷子的答题,我已经很知足了。”

陈远文立刻也讲述了自己的惨况,他介绍自己把油布夹在转托上形成支撑,然后自己躲在油布下奋笔疾书的场景,又给他俩讲述了他看到的其他考生被风雨逼得弃考的惨状,安慰他们,能够在风雨飘摇之中一题不漏地完成第一场考试绝对是佼佼者。

此时,陆姑丈和黎父已经把一大碗温热的红糖姜水捧上来,让两人灌下去驱寒,之后又是热水泡澡,陈远文陪着两位同窗好友吃过晚饭说了一会考场的情况就被家长们催着去睡觉了,毕竟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往考场迎接第二场考试。

当夜就在陈远文睡得正香的时候,就被他爹叫醒扒拉起来,他忍着睡意,随意扒了大半碗饭,就提着考篮拿着考引和陆黎两人在三位家长的护持下走在通往贡院的路上。

今夜,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气温急剧下降,陈远文等人拢了拢身上加厚的外套,提着灯笼,小心翼翼地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

前面转个弯就到贡院了,人潮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从四面八方往这里汇集,灯光映照在青石板街道上折射出一道道或昏黄或火红的光芒,给冷寂的雨夜添上抹抹暖意。

轻车熟路地经过“三搜”来到昨日的号舍后,陈远文行动迅速地拿出干燥的布巾把号舍的号板擦得干干净净,就百无聊赖地趴在号板上就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渐入梦境。

忽然,一声锣声响起,第二场杂文考试开始了。陈远文一个激灵坐起来,从水壶里倒出冷开水沾湿新面巾,给自己洗了个脸,立马精神起来。

府试杂文主要包括判语、诏、诰、表等公文写作类内容,旨在考察考生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书法和写作能力。

其中判语?,就是模拟司法判决,通常要求撰写五条判词,内容涉及田土纠纷、契约诉讼等实务案例(如《田土侵占判》)。需引用律法条文并结合情理裁决,体现逻辑严谨性?。

?而诏、诰、表?,诏?就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命令,如《拟封琉球王诏》,需符合皇家文书格式与语气?;诰?,用于封赠官员或赦免罪行,强调文辞庄重?;表?,臣子向皇帝呈递的奏章,如贺表、谢表等,要求格式规范、?

杂文的评分标准?为注重格式合规性、内容实用性及文风简练,避免空泛套话?用典恰当?。

在这一天的考试里,难度最大的就是判语了,因为必须要熟悉律法条文才能做出准确的判语。

明朝法律体系以《大明律》为核心,辅以《明大诰》《问刑条例》《大明会典》等法规,形成律、诰、例、令并行的综合性法典体系。?

其中?《大明律》?是明朝根本法典,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订,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行。分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共30卷460条,确立笞、杖、徒、流、死五刑体系,首创“奸党”“六赃”等罪名,体现“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终明之世未再修订。??

?《明大诰》?是朱元璋亲撰的刑事特别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颁行,分《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以严刑峻法惩治吏民,案例重罚远超《大明律》,朱元璋死后被废止。??

?而《问刑条例》?:弘治十三年(1500年)首次制定,作为《大明律》补充条例,后续嘉靖、万历朝多次增修(如万历十三年增至382条),形成律例并行体系,解决律文不足问题。??

?《大明会典》?则是行政法典汇编,正德、嘉靖、万历朝修订,整合祖宗成法与累朝事例,规范典章制度,属明代重要立法。??

陈远文在6岁进入陈童生的私塾读书后,在学习四书五经之余,就精心研究《大明律》,因为《明大诰》被废止,《问邢条例》和《大明会典》还未问世,他只能专啃这本终明之世未再修订过的《大明律》。

不过,好在第二场的杂文并不是府试的重点,第三场的策论,考验考生的时事政治才是重点,所以一般只要引用的律法条例没有错误就不会扣分,至于诏、诰、表?,夫子在课堂上已经做了很多范例,只要变换一下事项和措辞就可以了。

这第二场的杂文考试对于大多数的考生来说都不是难事,难的是湿冷的天气,很多考生写着写着就要停下来往冻得通红的手里哈气,再跺一跺冻麻的脚才能继续。

陈远文无数次庆幸这是在岭南地区考试,虽然倒春寒,也没有北方那种哈气成冰的寒冷。

中午时分,陈远文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的题量,看着冷硬的午饭,他拿起还算温热的开水,一口气喝了大半碗,饭菜是一口不敢碰,怕吃下去肚子受凉影响第三场最重要的考试,他咬咬牙,忍着饥饿继续加油答题,终于在申时一刻把题目做完,比昨天还要快一刻钟。

呆在号舍里,又潮又冷,陈远文一刻都不想多呆,他按照夫子的考前集训的要求,把弥封区域的个人和三代信息仔细核查一遍,又按照夫子再三提醒的要注意的避讳的点把整张卷子检查了一遍。

明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在答题时需严格遵循避讳制度,若答题时未避讳,试卷将被贴出公示并取消资格,甚至禁止再次参加考试。 ?

其中涉及皇家名讳的处罚力度尤为严厉,例如触犯皇帝名讳者可能面临杖刑、除名等处罚。

?明朝科举在避讳方面除了涉及考生避讳外,还涉及试题避讳,也就是说主考官出题时需严格避开皇家名讳及尊长名讳。

例如,嘉靖年间曾因试题触犯皇帝名讳引发处罚,顺天乡试的试题中出现“天地之道博厚也”等语句,因未避讳皇家名讳被弹劾。 ?

再?如山东乡试?,官员叶经因试题被指“诋毁朝政”,遭廷杖八十并革职。 ?

除了考生避讳和试题避讳外,在制度执行方面也有避讳要求,一是严格监督?:试题需经多级审核,主考官需承担连带责任;二是地域差异?:两京主考官需回避本籍,其他省份逐步推行类似制度;三是文化影响?:避讳制度不仅限于科举,还延伸至日常文书、奏章等场景。 ?

所以在明朝,不但是做考生期间,即使以后当官了,在日常的工作中,在行文写奏章的时候都要逐字逐句审慎行事,一不小心犯了皇家忌讳,轻则撤职罢官,重则连累家人一起流放,可谓一辈子过得如履薄冰。

检查完没有犯忌讳的字眼后,陈远文收拾好考篮,同样提前交卷来到龙门前等放出去,然后沮丧地发现他这次居然是第一人,想到第一下还要等9人,凑齐10人才能放出去,又饿又困又冷的陈远文不由得对这种不近人情的锁院制度诽腹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